

作者:姚斌
來源:在蒼茫中傳燈(ID:chuandeng169)
導讀:
一個進化與系統思維的反脆弱認知框架。
我們喜歡“思想多樣性”,所以最近幾年形成了“思想的多樣性”的系列文章。我們相信,單一思維容易陷入群體盲思,而多元視角能激發創新。這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格柵思維。我們需要刻意避開市場共識,如果我們關注被拋售的冷門標的,那麼這種反常識策略本質上就是思想多樣性的實踐。我們認識到,思想多樣效能突破單一學科邊界,形成更全面的決策框架。思想多樣性的核心是透過多樣性認知抵禦認知偏差。在資訊過載的今天,這種對思想多樣性的堅守,恰是應對複雜系統的智慧選擇,從而構建了一個在進化與系統思維中構建反脆弱的認知框架。我們認為,這是從自然選擇到市場博弈的複雜性生存法則。
-
勝利者創造了多樣化
史蒂芬·古爾德對於生物演化思想的最大貢獻在於,他強調了運氣和機會的重要作用。他經常提到“比賽錄影”的想法:如果自然歷史重來一遍,過程和結果可能會非常不同。生命的競賽極其複雜,影響成敗的因素成千上萬,我們事先無從知道它們的數量,也無從知道它們各自的重要性。就算結果有些反覆無常,過程看上去也總是顯得很自然。布林吉斯頁岩中的化石只是龐大競賽中的一處快照而已。寒武紀大爆發的勝利者演化成了今日地球上的物種,而失敗者則淪為了泥板上的遺蹟,被封存在遠古的岩層中。
寒武紀大爆發之後,世界上充滿了古怪而複雜的生物,以及各種超乎想象的生命試驗品。在競爭和自然選擇的慢速碾壓下,這些生命大多已經不復存在。這說明早期的勝利者未必擁有最好的長期生存技能,也許它們只是短期衝刺中的佼佼者。隨之而來的是篩選的過程:在經過億萬年的物種滅絕和環境變遷以後,地球早期爆炸性增長的基因創新已經所剩無幾。留下的勝利者則開始多樣化,變成了今天海洋中種類繁多而相互關聯密切的生命形式。
-
篩選符合特徵的生物
自然選擇篩選的是結果而不是過程。從這個角度來說,“適者生存”其實不如“適者繁殖”更能揭示自然選擇的本質。只有能成功活到順利完成繁殖的那些生物,才是自然選擇眼中的適者。自然選擇篩選的是符合特徵的生物,而不是生物帶有的特徵。能夠透過自然選擇的生物當然是適者,但並不是適者身上所有的特徵都一定很成功。因此,像吉姆·柯林斯在《基業長青》列舉的那些能夠做到“高瞻遠矚”的公司的特徵,並不意味著未來它們就一定能夠一如既往地成功下去。並且,自然選擇的篩選標準可能也會隨時發生變化。
一旦進化方向已經確定,生物的子孫後代就只能沿著這條主線指定的路線,朝著終點一路狂奔。每一次創新、每一次變化都在讓生物體變得更好,但所有這些變化疊加在一起,卻無法給出一個整體上最好的生存策略。生物的進化過程永遠“活在當下”,它們只關注此時此刻什麼樣的特徵能保持生存和繁殖機會,並不會做長遠的規劃。但每一次對當下最有利的選擇累積下來,卻不一定總能導向最理想的最終結果。這樣也就解釋了基業何以不能保持長青的原因。在企業演化的程序中,曾經的成功是真實的,而最終的失敗也是真實的。
在進化歷史上,地球環境大大小小的波動是持續發生、不可避免的。一個物種越成功,就越特化;越特化,就越無法抵抗環境波動,那麼物種的滅絕也就成為了必然的結局。因為從生命開始進化的那一瞬間開始,死亡和滅絕就已經在進化道路的盡頭靜靜等待。生命之樹本身或許可以“基業長青”,但大樹上的任何一根枝條、任何一片葉子,都有凋零的那一天。鑑於此,對於任何基業無法繼續長青的公司,我們都不應該有所驚訝。
-
贏得越多獲勝機率也越大
“大富翁遊戲”是一個“富者愈富”的系統。聖誕節期間,每家都會在自家門口掛上精美靚麗的燈飾。如果某家因為其燈飾最美麗而獲得了100美元的獎勵,第二年這一家很可能會在燈飾方面多支出100美元,從而使他家的燈飾更為漂亮。當一家連續三年贏得了勝利,他們家的每一年都比上一年更為靚麗時,這一比賽很可能就會被終止。正如《聖經》裡所講的,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贏家贏得的越多,他所擁有的就越多,未來就有越大的可能獲勝。如果這種競賽發生在一個有限的環境中,比如贏家得到的都是從輸家那裡攫取的,那麼輸家逐漸就會破產、被迫離開或餓死。這就是富者愈富的基本模式:如果在系統內競爭中的贏家會持續地強化其進一步獲勝的手段,這就形成了一個增強迴路。如果這一回路不受限制地運轉下去,贏家最終會通吃,而輸家則被消滅。
-
“紅皇后”效應的持續進化
所有活著的生物都在努力求生,不存在一勞永逸的生存方式。這種生存伴隨著進化,停止進化就無法生存的生活方式,被生物學家賦予了一個童話色彩的名字:紅皇后效應。正是在紅皇后效應的永恆驅動下,地球生物才一刻不敢放鬆進化的腳步,從生命樹根開始,一路生長分叉,開枝散葉。地球生物奔跑的速度和方向可能各不相同,但“奔跑”本身才是不變的法則。但是,一路不停奔跑,卻不一定非得向前,也可能在原地繞圈。這種看起來原地繞圈的進化過程,其實正好說明了生物進化“活在當下”的特徵。停止進化意味著滅絕,但如果持續進化,將可能獲得馬太效應。紅皇后假說強調動態競爭中的適應性。
-
成功創造成功的更好機遇
馬太效應最簡潔的表述就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或者“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馬太效應在進化過程中,只需在整體上提高微不足道的1%改善的有益變異,就能夠在彈指一揮間實現對整個物種的掃蕩,從而成為勝利者。在這種背景下,馬太效應將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未來的成功仍屬於先前已經取得成功的那些公司,並非是以前的成功給它們創造了有利條件,而是因為以前的成功驗證了它們的潛在天賦。
根據馬太效應,僅僅是成功本身就能增加未來成功的可能性。不管在哪種機制下,那些先前已經獲得成功的公司,在將來更有可能成功。但是,如果一些公司能持續成功而其他公司失敗或平庸的唯一原因是“天賦”上的差別,那就意味著命運從一開始就青睞某些公司,同時又忽視了其他公司。如果馬太效應是真實存在的,那麼成功的公司所經歷的每一次成功都將為下一次成功創造更好的機遇。因為成功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馬太效應強調了在靜態環境中的優勢。
-
存活時間隨時長而增加
林迪效應是指對於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於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餘壽命。公司每長一歲,它再持續運營到下一年的機會通常會增加。擁有20年曆史的公司來年存活率雖然未達100%,但也會超過95%。這就是林迪效應所預測的:公司未來存活時間隨其已存活時長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大多數情況下,沃倫·巴菲特手頭都是老牌公司,而根據林迪效應,這些公司的未來還很長。
正如巴菲特投資歷史證明的那樣,僅透過持有擁有長期盈利記錄的公司的股票,就可以獲得超額回報。這些公司的平均存活時間更長,而從合理的經濟角度來看,它們的價值更高。但非理性的市場常常低估了這些公司。大多數投資者都企圖去做幾乎不可能的事:提前確定下一個“獨角獸”。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即大多數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亞馬遜”的公司,可能都熬不過最初的那幾年。
-
經驗法則擁有巨大的效能
格爾德·吉仁澤是納西姆·塔勒布高度認可三位大師之一。他認為,簡單的經驗法則擁有巨大的效能,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選方案。經驗法則並不愚蠢。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簡單的經驗法則比精確的計算,更有助於我們做出好的決策。列昂納多·達·芬奇說,經驗是一切可靠知識的母親。經驗是沒有錯誤的;犯錯誤的只是我們的判斷,它會讓經驗去辦超出能力範圍的事情。
大多數時候,事件的機率都是未知的,因此我們會面臨很多未知風險或不確定性。與風險相比,不確定性的範圍更大。在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我們不可能透過精確計算風險來選擇最理想的行為方式。追求確定性是正確認知風險的最大阻礙。在一個充滿變數的世界,僅靠統計學思維和風險溝通是不夠的。要做出明智的決策,經驗法則至關重要。經驗法則或啟發法能夠幫助我們快速作出決定,雖然沒有收集什麼資訊,但準確性很高。
-
從一切事物中得到的經驗
維克多·尼德霍夫從一切事物得到的經驗中進行思考。他在網球賽冠軍雷納·拉克斯特的獲勝經驗中知道:意外的失敗之後總會伴隨著一連串的成功,得到求勝意志最好的方法是偶爾被擊敗。失敗為輸和贏提供了很好的尺度。人們天生習慣於勝利而非失敗,一連串的成功看來會削弱意志。相反,失敗總是會引起眾所周知的反應,重新獲得所失去的東西。這就如同下棋,下得越多,輸得越多,就學得越多。通向輸的途徑有很多條,而通往贏的途徑卻少之又少。或許獲得勝利最好的辦法就是掌握所有災難發生的規律,然後集中精力去避開它們。可以賺錢的市場,就在低迷和震盪中發展出來。比較低迷的市場狀況會使投資者放棄一切希望,隨之而來的卻是驚人的波動。
-
肥尾不會摧毀複利效應
長期投資的基本前提之一是複利效應,可能有人認為肥尾現象會阻礙人們獲取複利效應,因為收益率在方向上的效果是不對稱的,下跌50%以後需要上漲100%才能回到原點,所以每一次負向尾部都會對長期複利效應造成衝擊。但反過來說,肥尾只是過程中的一種現象,並不會在大方向上改變資產的潛力和內在價值。我們可以看到像蘋果、亞馬遜這樣的百倍明星公司都曾經歷過50%以上的負向尾部,所以肥尾不會摧毀複利效應,也不會證偽長期持有的模式,但是會讓過程變得難以忍受。價值投資聚焦長期,結果隨著週期延長變得愈發穩定,而市場上林林總總的短期策略則極大地暴露在尾部風險中。在冪律尾分佈下,歷史極值或條件均值的風險視角有著巨大缺陷,尚未發生的尾部事件可能會極大的影響整體統計性質。因此,任何短期策略想要長期存活,必須在極端條件下保護自身。
-
拒斥歷史最後都慘遭炸燬
有的人會天生拒斥他人經驗。天生拒斥他人經驗會使企業決策者和投資者受到相當大的影響,而拒斥歷史的所有同行,最後都慘遭“炸燬”,無一倖免。納西姆·塔勒布注意到,在1987年股市崩盤時炸燬的人,在1990年日本金融市場大跌時炸燬的人,在1994年債券市場暴跌時炸燬的人,在1998年俄羅斯國債違約炸燬的人,以及在2000年購買納斯達克股票崩潰時炸燬的人,他們全都宣稱“這一次不一樣”,或者他們的市場“不一樣”。
歷史無法實驗,但中長期內歷史有能力展現大部分可能的情景,而把壞蛋埋葬起來。機率數學給了它一個漂亮的名稱——遍歷性,即在某些情況下眾多非常長的樣本路徑最後看起來會彼此相似。一條非常長的樣本路徑的性質,類似於許多較短路徑平均值的蒙特卡羅性質。一個門衛即使讓他活上1000年,也不會預期他會中頭彩。而擁有一身好本事卻窮困潦倒的人,最後一定會爬上來。幸運的傻瓜可能得益於生命中某一階段的好運氣,但長期而言,其處境會慢慢趨近於運氣沒那麼好的白痴。每個人都會向長期的性質靠攏。
-
能夠生存的往往是最老的
沒有人能夠真正瞭解所謂的“適者生存”一詞的意思。到底誰是真正的最適者,其實我們並不清楚,而且能夠生存下來的人,不見得是外表看起來最適合的人。能夠生存下去的往往是最老的人,因為人年紀越大,經歷的稀有事件越多,抵抗力也越強。這就意味著,在判斷歷史事件時,時間尺度很重要。這就是林迪效應。蒙特卡羅模擬能夠為我們提供這種直覺。
假設一個投資者的年回報率為15%,那麼波動性(或不確定性)就是每年10%,換算之後,任何一年賺錢的機率為93%。但從比較窄的時間尺度來看,任何一秒賺到錢的機率只有50.02%。由此可見,在非常窄的時間尺度內,賺賠機率幾乎相抵。所以,在很短的時間尺度內,我們觀察到的是投資組合的變異性而不是回報率。然而,我們的情緒使我們難以看到這一點。林迪效應適用於特定成熟行業。
-
決定生物存亡的是機遇
快速的環境變化,必將加速生物滅絕的速率,使後者超過物種的形成速度。因為任何事物透過演化而適應環境變化的速度有限。在這種情況下,舊種屬的滅絕與新種屬形成所引起的競爭風馬牛不相及,只說明生物不能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生物的滅絕有其直接原因,每一個生物種的原因都可能是獨一無二的,而終極原因則可能造成眾多生物中的滅絕。如果一種物種面臨滅絕的厄運,很有可能有著其自身特殊的弱點。
適者生存中的適應能力是判斷倖存者的標準,定義適應能力為生物個體適應小生境的程度。在地球的歷史上,曾發生五次物種大滅絕。每次滅絕都造成了70%以上物種的消失,最多的一次達到96%。其中最著名的是恐龍滅絕。如果大多數物種的滅絕是由災變引起的,那麼決定生物生死存亡的將是機遇而不是優越性。因此,從撲克、Jass到麻將,成功分別取決於實力、機遇和適應能力。
-
因為樣本路徑優越而生存
查爾斯·達爾文談的是繁殖適應性的問題,而不是談生存的問題。動物學家發現,一旦把隨機性注入一個體系之中,結果往往令人驚訝:原來看似屬於進化的東西,其實可能只是轉向,或者可能是退化。達爾文學說的適應性適用於在非常長的期間內發展的物種,而不是短期觀察到的現象——時間累積消除了隨機性的大部分效應。動物是有適應力的,但不是每一隻動物都能適應,而且不是時時都能適應。一隻動物有可能因為它的樣本路徑很優越而生存下來。
同理,一個行業中最好的人才也有可能來自一群人才,他們能夠生存,是因為過度適應某一樣本路徑——那條樣本路徑並未出現與進化相關的稀有事件。在這其中,有一個不良的屬性,那就是這些動物不曾遭遇稀有事件的時間越久,則它們對該稀有事件的承受力越弱。如果把時間無限延長,那麼依照遍歷性原則,那個事件肯定會發生——那些動物必會遭到毀滅。進化只能適應某一時間序列,而不是所有可能環境的平均值。
-
微小的變化引發巨大差異
歷史總是朝出人意料的方向發展,因為未來總會孕育新事物。人類歷史類似生物進化:現有事物在未來會以新的方式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前所未有的事物、過程和可能性不斷出現。任何歷史潮流都不會永遠持續,我們唯一確定的就是,未來將不斷脫離我們的掌控。這或許是歷史有趣的原因:它既非靜態,又非隨機,而是小心翼翼地在兩者之間達到平衡,像沙堆一樣總是處於鉅變的邊緣。即使對於一個極其確定的過程,最初的微小變化也會引發巨大的差異。有些事件的發生看似完全隨機,但很可能並不隨機。在臨界歷史中,突發事件的影響力會大得難以估測。不過,儘管系統的鏈條反應無法預測,但並非一切都不可預測。
-
表現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見
面對寬廣的歷史,我們往往太重視膚淺的近代歷史,以致會說出“這種事情以前從未發生”這樣的話。我們會發現,某個地方從來沒有發生的事,最後往往會發生。歷史告訴我們,以前從未發生的事,後來也有可能發生。狹隘的時間順序沒有教的東西,歷史卻教我們許多。視野越寬廣,我們得到的教訓就越多。歷史教我們不應該迷信天真的經驗論,而應觀察偶然遇到的歷史事實。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犯下忽視倖存者偏差的錯誤,連專業人士也不例外,有時甚至更為嚴重。實際上,我們經歷的現實只是所有可能出現的隨機歷史中的一個,我們卻誤將它當做最具代表性的,忘記了還有其他的可能性。簡而言之,倖存者偏差的含義是“表現最好的最容易被看見”。為什麼?因為輸家沒有現身。
-
劣者可以改變不一定消失
純粹的達爾文式的進化是優勝劣汰。但物理學家普·巴克和理論生物學家斯圖爾特·考夫曼研究了那些最適應以及最不適應環境的物種。他們認為,劣者不一定消失,也可以是改變。在任何真實生態系統中,最不適應的物種不會靜靜地一直不適應下去。它們不是絕跡,就是進化成更能適應環境的物種。除非周圍環境發生變化,否則最適應的物種只會做少許改變。那些最不適應的物種在面對任何改變時,如果能逃過一劫而不絕種,它們就幾乎必然改進,使自己在進化的道路上更進一步。
-
沒有永久優勢確保永不滅絕
1973年,進化生物學家利·範·瓦倫在其題為《一個新的進化定律》的論文中寫道:“一個生物分類滅絕的機率,實際上與其存活的時間無關。”有些物種可能活得很長久,但其存活機率並沒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高。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物種的競爭不像足球比賽,比賽的獲勝者可以休息一下,而物種的競爭永遠不會停止。某個物種一旦擁有了競爭對手不具有的優勢,競爭對手就會立即進行改進。這堪稱一場軍備競賽。
進化是一門關於優勢的學問,瓦倫的觀點很簡單:沒有永久的優勢。每個物種都在瘋狂競爭,沒有哪個物種能在競爭中獲得一勞永逸的優勢,確保自身永不滅絕。有些物種雖然在不斷進化,但並不一定能進化出更強的適應能力,因為威脅其生存的因素也在發生變化。沒有物種永遠安全,沒有物種可以停歇,這就是進化論中的“紅皇后假說”。在《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愛麗絲只有不停止奔跑才能保住原來的位置,這就是進化的真相。
-
偉大的成就來自微不足道
高塔姆·拜德指出,在任何一個千年裡,大部分物種的變化都非常微小,很難被察覺,進化真正的神奇之處在於,它選擇物種特質的過程持續了38億年。真正推動進化指標的是時間,而非微小的變化。將微不足道的變化乘以38億年,結果就是一個奇蹟。這就意味著,如果我們的指數公式中有一個很大的數字,此時無需其他宏觀的變化,就能獲得一個宏大的結果。這正是進化論真正的魔力。
我們不難看出投資之道:長期持有股票一般會收益更高,但急於獲利往往會招致損失。投資存在一個“最佳期限”——可能10年左右或更長時間。在此期間,投資股票保持耐心便可獲利。投資週期壓縮得越短越依賴運氣,越容易虧損。回顧歷史上的投資失誤案例不難發現,其中90%以上是由於投資者試圖壓縮這個自然的最佳投資期限。投資如此,公司運營亦如此。微小的變化日積月累會引發巨大的變化。
大多數偉大的成就來自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它們不斷疊加,創造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同理,大多數災難來自一系列微小的風險,它們小到容易被人們忽略,最終卻釀成大禍。世界執行的規律就是這樣:諸多因素長時間疊加才能成就好事,信心缺失或致命錯誤卻瞬間導致厄運降臨。重大的正面事件源於很多事情的疊加效應,但這往往需要一段時間,所以很容易被人們忽略。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