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管湧險情,何為管湧?如何處置?

◎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7月5日16時許,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洞庭湖一線堤防(樁號19+800)發生管湧險情。隨後堤防發生決口,造成垸區被淹。根據新華社最新訊息,封堵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做好,目前正在進行堵口作業。
7月6日,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搶險人員嘗試封堵決口(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什麼是管湧?如何處置?

7月6日,湖南省洞庭湖水利事務中心一位專家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介紹,管湧又稱潛蝕,是在高水位壓力下,堤、壩、閘等水工建築物地基發生滲漏侵蝕活動,把地基中細小顆粒和可溶鹽類帶走,對土層結構造成破壞的現象。
專家介紹說,由於洞庭湖區的堤防基礎多為深厚砂卵石,夾有粉細砂,透水性強,在堤外河道漲水的情況下,兩邊水壓差會使地下水夾帶泥沙從薄弱環節湧出,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管湧。
這是7月6日在湖南省岳陽市華容縣團洲垸拍攝的洞庭湖大堤決口現場(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管湧如不及時處理,水流會將附近堤閘基礎中的砂層淘空,就會導致堤閘驟然下挫,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決堤。

一般來講,管湧處置的緊急核心措施是搶築“砂石反濾圍井”,利用能夠阻水的材料,如土袋圍繞管湧點構築一道圍堰,抬高區域性的水位,減小水壓差,能夠大大減緩地下水湧出的程度。由於圍堰呈井狀,故稱圍井。反濾,則是沿水流方向從下往上配置粒徑由細到粗的砂石層,起到過濾的作用,只允許清水流出,而管湧帶出的泥沙則被阻攔下來,從而化解管湧對大堤地基的破壞作用。
洞庭湖是長江洪水的重要調蓄場所,據瞭解,洞庭湖區共有千畝以上堤垸226個,一線堤防總長3471公里,三類堤垸堤防長度各佔1/3。其中11個重點垸堤防長1221公里,24個蓄滯洪垸堤防長1161公里,191個一般垸堤防長1089公里。此次出現險情的團洲垸就屬於一般蓄滯洪垸。
更多詳情
↓↓↓

洞庭湖一線堤防發生管湧險情,何為管湧?如何處置?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王宇
稽核:張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