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行動創造希望|世界預防自殺日

2020年9月29日,在開往峨眉山的火車上,年僅26歲的女孩阿杵留下一條定時說說:“當大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已經結束了生命,沒有痛苦,會盡力做一個漂亮的鬼,不要擔心,也不要哭。”
在此之前,阿杵已經被確診抑鬱症,儘管抑鬱症跟自殺不一定直接相關,但抑鬱症確實會增加自殺的風險。
但是阿杵的家人和朋友都表示,阿杵之前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異樣,依舊是正常地生活,甚至看起來很樂觀。
其實不止是阿杵,很多生命在自殺之前,似乎都是沒有表現出什麼徵兆的,但是越是這樣,我們就越會忽略Ta們可能會釋放出的自殺訊號。
圖源:Google
近些年,一些明星,從張國榮,到喬任梁,還有近幾年的雪莉和具荷拉等等,也都曾在自殺前“裝作”對生活保持熱情,但是仍難以控制抑鬱帶來的痛苦,最終選擇了自殺。
除了抑鬱症,任何對一個人心理健康的威脅,都有可能成為自殺的危險因素。比如說突發性的生活方式的變化或壓力源(如COVID-19 帶來的壓力源),同樣會導致個體產生自殺念頭和行為。除此之外,生活中多種問題的同時出現,包括遺傳、心理、社會、文化和其它風險因素的組合,以及損失和創傷的經歷(Kahil et al.,2021),也會極大程度地增加個體的自殺傾向
從資料上來看,全球有超過80萬人死於自殺,其中80%的自殺發生在發展中國家。雖然最近20年來,我國自殺率明顯下降,目前已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龐大,每年還是有約10萬人死於自殺,另有約100萬人是因自殺行為被送到醫院救治的。除此之外,還有數量相當的人雖然有自殺未遂的行為,但是沒有到醫院就診的(童永勝&楊甫德,2020)。
自殺已經成為中國總人口的死因的第五位,還是15-34歲人群的死因的首位。在自殺者中,80%的人患有抑鬱症,甚至每年有超過20萬的人因為重度抑鬱而選擇自殺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2007)。去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每40秒就有一人自殺死亡
NOTICE
令人意外也稍感欣慰的是,自殺是世界上較好預防的死亡方式,不需要完全經由專業人員,我們每個人就可以參與到預防自殺中來。
為了幫助和教育人們瞭解與自殺相關的跡象和行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國際預防自殺協會(IASP)合作,在2003年設立每年的9月10日世界預防自殺日(WSPD),想要藉此機會,向大眾提供有關如何從旁觀者和自我預防的角度進行有效的自殺預防的資訊。
#1 旁觀角度幫助預防
首先我們需要關注到對方的自殺警示訊號及徵兆。
自殺訊號是出現在自殺企圖和產生實際自殺行為之間的一種徵兆。它是展示個體自殺意圖的一種具體體現。
我們一般可以從語言行為環境及經歷這三方面去留意。
/ 語言/
直接語言(當事人已經明確說出了自殺意圖):
我已經決定要自殺了。
好想現在就結束一切啊……
什麼都做不成/xxx沒有做成的話,我死了算了……
間接語言(當事人的話語裡暗含了“離開世上”的意圖):
沒有我的話,xxx是不是會過得更好?
我將再也不用感受到痛苦了。
自殺能上天堂嗎? 
真的很累,我沒有辦法再繼續下去了……
/ 行為/
  • 嘗試自殺未遂

  • 近期內購買過自殺的工具
  • 整理財產、物品,立遺囑
  • 抑鬱、情緒化、絕望、無理由的憤怒等
  • 心情突然變好或者突然平靜(可能已經做好自殺的決定)
  • 濫用酒精和藥物
/ 環境及經歷/
  • 人際關係發生突變(親近的人去世、失戀等)
  • 身體健康突然惡化(絕症、重症等)
  • 身邊有人自殺或者死亡
  • 對某些事物的持續恐懼或者焦慮而引發自殺傾向
在瞭解或接收到對方的自殺警告訊號之後,我們需要做出快速、果斷的反應,對潛在的風險進行澄清和確定。
同時,我們也要留意,不同性格特點的個體,所表現出的徵兆也會有所區別
根據近些年的研究結果,在2007年推出的完整QPR系統,可以較好地幫助我們從旁觀者的角度對當事人進行自殺預防。
QPR代表QuestionPersuadeRefer,意在透過一系列操作,減少自殺行為並挽救生命。
#Question 
直接詢問對方是否有自殺傾向 
建議儘可能在一對一的、較為隱私的環境中進行;不要表現出大驚小怪,或者是對當事人的選擇的批判或質疑;讓其自由地表達,適時提供支援和幫助。

比如——
正確範例:
你最近有不開心嗎?
你是不是有想過自殺?
你是怎麼想的呢?
你在考慮自殺嗎?
錯誤範例:
你怎麼可以想著要自殺呢?比你的生活還要慘的多了去了!(這很容易讓對方感覺不被理解)
自殺是膽小懦弱的行為。(這可能會喚起對方的恥辱感,讓事態惡化,甚至激發衝動行為)
你難道不知道,你死了我也會很痛苦嗎?你這樣太自私了。(這很可能會加重對方的愧疚感,讓情緒更糟,更不利於情緒的調節與疏解)
#Persuade
說服對方去尋求幫助
我們需要積極地傾聽對方的表達,肯定對方正在經歷的情緒,傳達“我看到了你和你的痛苦”,和對方建立一種連線;而不要對其語言進行評論,或者是給予意見。

我們可以告訴對方,我們很在意Ta,強調會和Ta一起渡過難關,然後再詢問對方是否願意一起去尋求專業的幫助。
#Refer 
給對方提供一些合適的幫助資源
  • 談話前先準備好相關求助資源(自殺求助熱線/附近醫院資訊)。
  • 撥打求助電話的決定需要讓對方來做。
  • 在對方求助的整個交流的過程中都不要離開對方,直至對方情緒緩解、求助有人接管。
  • 讓對方覺得可以幫助到自己的人或值得信懶的人參與進來(家人、摯友、諮詢師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QPR是一種預防方式,並不能提供治療。如果受困於抑鬱等心理疾病症狀,仍需及時就醫 (Quinnett,2007)。
#2 自我預防
預防自殺不僅需要從旁觀者的角度進行幫助,也需要自我預防
(1)在個體產生自殺企圖之前, 可以進行一些自我檢測和預防——
  • 充分了解自己,活得足夠有安全感,對自我能力做出正確的評估。
  • 保持與現實的接觸,不要過度孤獨、封閉,或拒絕與人和社會互動,保持適當的人際交往。
  • 常常進行自我反思,不斷進取。
  • 適度的情感表達,學會調節負面情緒;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當情緒出現問題時可以做一些活動分散注意力。
  • 瞭解自我需要,合理給予自我滿足感。
(2)在個體產生自殺企圖之後,可以採用下面的方式進行一些預防和自我幫助:
  • 關注到自己產生自殺企圖前的想法、畫面、情緒、情景和行為等,一旦發現請用自己的語言寫下來。
  • 自我採取應對策略,在紙上列出當下可以立即使用並能行動的方法,預防自我傷害。
  • 轉移注意力,如在紙上列出危險訊號,這既可以幫助轉移注意力,也可以幫助緩解負面情緒。
  • 聯絡可提供幫助的家庭成員或朋友,可以在紙上列出能給你支援、你在壓力下也能安心交談的人的名字及聯絡方式。
  • 聯絡心理健康專業人員或機構,可以在紙上列出相關醫生/當地急診室/危機熱線的名稱、號碼和地址。與此同時,將自殺干預熱線、中國心理危機與自殺干預中心救助熱線電話(010-62715275)存入通訊錄。
  • 確認自己的環境是否安全。
如果已設想過會以什麼方式進行自我傷害,最好和專業人士比如心理諮詢師一起制定計劃,來限制自己使用這些方法,並對環境中可能出現的工具或者刺激源進行適當的控制。
每一個在自殺邊緣徘徊的生命都值得我們去行動起來,有時候,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擁抱,就可以拯救一個人的生命,為Ta們帶來黑暗處的一絲光亮。
#1
求助熱線
  • 中國心理危機與自殺干預中心救助熱線電話:010-62715275。
  • 中國全國心理援助中心24小時自殺與危機干預電話:800-810-1117。
  • 美國24小時National Suicide Prevention Lifeline:1-800-273-TALK(8255)或者直接撥打911。
  • Crisis Text Line:手機簡訊傳送CONNECT到741741(僅限美國)。
#1
iWanna相關文章:
參考文獻
Quinnett, paul. (2007). Qpr gatekeeper training for suicide prevention: The Model,  rationale and theory. QPR Institute.
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 (2007, January). 我國自殺狀況及其對策. https://www.docin.com/p-19726436.html.
Kahil, K., Cheaito, M. A., El Hayek, R., Nofal, M., El Halabi, S., Kudva, K. G., Pereira-Sanchez, V., & El Hayek, S. (2021). Suicide during COVID-19 and other major INTERNATIONAL respiratory outbreaks: A systematic review.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6, 102509. https://doi.org/10.1016/j.ajp.2020.102509
童永勝 , 楊甫德(2020). 自殺預防的現狀與展望中華醫學資訊導報, 35 (17): 8-8. http://dx.chinadoi.cn/10.3760/cma.j.issn.1000-8039.2020.17.11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