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公共衛生·
氣候變化可能正讓真菌變得更危險
通常來說,真菌感染人類的可能性比細菌或病毒低,這主要是因為人類免疫系統非常善於抵抗真菌,且哺乳動物的體溫過高,並不適宜真菌生長。然而在近幾十年來,真菌感染正變得越來越普遍。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在一項針對醫院內真菌感染情況的調查中,研究者發現一種真菌在高溫下加速獲得了耐藥性。
研究者收集了2009年至2019年中國96家醫院的患者樣本,在數千種真菌菌株中,發現了一種此前未曾有過感染人類記錄的真菌:河道紅冬孢鎖擲孢酵母(Rhodosporidiobolus fluvialis),並且這種真菌對兩種主要的抗酵母菌感染藥物氟康唑(fluconazole)和卡泊芬淨(caspofungin)均具有耐藥性。同時,研究者在小鼠實驗中發現,在37℃下培養的真菌細胞積累突變的速度比在25℃下快20倍,同時在37℃下培養這種真菌,並將其暴露於另一種常見抗真菌藥物兩性黴素B(amphotericin B)時,真菌對會加速產生對該藥物的耐藥性。研究者表示,這一發現支援了氣候變化正在加速真菌演化,從而使其變得更危險的觀點。相關研究已經發表於《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Science news)
· 環境·
這種清潔海綿每月可脫落上萬億根微塑膠纖維

圖片來源:Pixabay
神奇海綿魔力擦清潔力很強,能夠清除幾乎所有頑固的汙漬,可應用在從小白鞋到地板的多種場合。最近一項發表於《環境科學與技術》(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的研究發現,在全球範圍內,神奇海綿魔力擦每月脫落超過1萬億根微塑膠纖維。
這種海綿是三聚氰胺和甲醛的聚合物,會在使用過程中逐漸磨損,進而分解成更小的碎片及微塑膠纖維。這些物質一旦透過下水道系統釋放到環境中,就很可能被其他動物吃掉。因而,研究人員想要了解三聚氰胺海綿的緻密度會如何影響海綿的分解速度,並計算海綿脫落的微塑膠纖維數量。研究人員發現,緻密度較低的海綿磨損更快,產生的微塑膠纖維更多。他們還確定,每克磨損後的海綿大約釋放出650萬根微塑膠纖維。接著根據亞馬遜2023年8月的月銷售量,並假設所有出售的海綿平均磨損10%,他們計算出這種海綿每月可釋放出約1.55萬億根微塑膠纖維。不過,由於只考慮了一家線上零售商,因此實際脫落的微塑膠數量可能會更高。(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醫學·
100%預防HIV:吉利德長效HIV療法3期試驗結果公佈
美國吉利德科學(Gilead Sciences)在當地時間6月20日宣佈,其關鍵3期PURPOSE 1試驗的中期分析結果顯示,該公司每半年注射一次的HIV-1衣殼抑制劑lenacapavir在對女性的HIV預防上顯示出100%的有效性。這是首個顯示無患者感染的預防HIV的3期試驗。
PURPOSE臨床專案是一項全面和多樣化的HIV預防試驗計劃,共包括全球5項HIV預防試驗。這次公佈的PURPOSE 1是一項雙盲、隨機3期研究,旨在評估每半年一次皮下注射lenacapavir和每日一次口服的抗病毒療法Descovy與每日一次口服Truvada相比,在16~25歲的一般女性和青春期女孩中,用於暴露前預防HIV感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人員將被試按2:2:1的比例隨機分配到lenacapavir、Descovy和Truvada組。結果顯示,在Truvada組中,有16例HIV感染(發病率為1.69每100人年)。而Descovy組的HIV發病率(發病率為2.02每100人年)與Truvada組相似,但在統計學上並不優於背景HIV發病率(發病率為2.41每100人年)。值得一提的是,在lenacapavir組中,無一例HIV感染(發病率為0.00每100人年),表明每半年一次的lenacapavir在有效性上顯著優於背景HIV發病率和每日一次的Truvada,p值均小於0.0001。PURPOSE 1 的更詳細資料將在未來的會議上公佈。(公眾號“藥明康德”,Gilead Sciences)
· 生物學 ·
馬達加斯加發現第一種會跳躍的水蛭
影片來源:原論文
早在14世紀,就有文字記錄認為陸生水蛭可以跳到宿主身上,然而由於缺乏確鑿的證據,一些研究者認為這些水蛭可能只是從較高的植物上掉落到宿主身上,而被誤認為是在跳躍。然而,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兩位研究者在2017年和2023年兩次前往馬達加斯加時,發現了島上常見的水蛭Chtonobdella fallax的確具有跳躍能力。
相關研究發表於《熱帶生物》(Biotropica),研究者描述了這種水蛭跳躍的方法:它會先向後彎曲身體,像一條準備發起攻擊的蛇一樣,然後筆直地向前跳躍。研究人員表示,在短短的兩段錄影中,這種水蛭就跳躍了3次,說明它很可能是一種頻繁跳躍的物種。目前研究者還不確定水蛭跳躍是否是為了寄生到宿主身上,他們正在研究該水蛭的腸道,以瞭解它們以哪些動物為食。(Science news)
· 物理學·
首次在單晶石墨烯中觀測到電子摻雜情況的超導電性
透過最佳化樣品製備方法,研究人員成功製備出高質量雙層石墨烯與二硒化鎢異質結樣品。接著,透過開展系統的極低溫量子輸運測量,結合電場調控和靜電摻雜調控,他們揭示了該系統中空穴摻雜超導隨位移電場和載流子濃度變化的完整相圖。更重要的是,他們還在電子摻雜的情況觀察到超導態,這是在單晶石墨烯中首次觀察到電子摻雜的超導電性。空穴端和電子端的超導態強度都可以透過外加的垂直位移電場進行有效調節,實驗上測量到的最高超導轉變溫度分別約為450毫開爾文和300毫開爾文,這也是目前在單晶石墨烯系統中觀察到超導轉變溫度的最高紀錄。這項研究對理解石墨烯系統的超導機理,以及設計製備基於石墨烯系統的高質量新型超導量子器件等具有重要意義。(上海交通大學)
撰寫:王怡博、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