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譯頭上的桂冠,又多了一個。
4月27日,他憑藉在電影《三大隊》中對程兵一角的出色塑造,第二次獲得華表獎優秀男演員獎。

華表獎辦了20屆,張譯是首位兩次拿下“影帝”殊榮的男演員。
上一次,是在2023年。
他在《我和我的祖國》裡演一個兩彈一星工作者,在鏡頭中大多數時候都戴著口罩,連臺詞都很少,卻演得催人淚下。

但如今,47歲的他剛剛取得如此驚人的成績,卻馬上要走出聚光燈籠罩的範圍。
在華表獎後臺,他表示自己將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之中一段時間。
他說:“前幾年集中上映了一批作品,我覺得有點太密了,所以就故意讓自己停下來。我也不說具體時間了,就停到自己覺得滿意的狀態吧。”

張譯的暫時離開,既是觀眾的損失,也是觀眾的幸運。
損失是,我們暫時沒辦法看到張譯更多的作品;幸運是,我們可能看到一個“進化”後的張譯。

驢臉?酸臉猴子?
在真正成名之前,張譯並沒有想過自己能成為一名演員。
1978年,他出生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小時候的張譯十分淘氣,不跟同齡人一起玩,而是整天忙著招貓逗狗,提起他,街坊鄰居們都要搖搖頭,感嘆一句:“那小子是真煩人啊!”

張譯小時候
但是這樣招人嫌的張譯,卻有一個崇高的理想。
他夢想著成為一名出色的播音員,他的偶像,是《新聞聯播》播音員羅京。
後來,張譯回憶起這個夢想被催生出的原因:“你說話別人都聽,一座城市都由你喚醒,太了不起了。”
每天早上六點半,張譯都會跟著中央人民廣播電視臺《新聞和報紙摘要》中播音員的聲音,一字一句地朗讀。

童年時期的張譯
他朗讀起來十分流暢,字句鏗鏘,老師們都驚歎他的天賦,毫不吝嗇對他的誇獎。
1994年,16歲的張譯上高二,北京廣播學院在哈爾濱舉行招生專業課考試,張譯懷揣著激動的心情報了名。
雖然他在考試中拿了第一,但因為高二學生不能參加高考,他沒能成為北京廣播學院的學生。
第二年,他“死磕”北京廣播學院,報高考志願的時候只報了這一個學校,但這一次他的專業課考試考了第三,而那一年北京廣播學院在東北只招兩個人,他再次和自己的主播夢失之交臂。
落榜之後,他笑呵呵地安慰父母:“沒什麼了不起的,你們可別難過呀。”
但回到自己的房間,他卻躲在被子裡崩潰痛哭。
幾天後,居委會大媽還給了張譯一本待業青年證,這對他無疑是雪上加霜。

經歷過如此重大的打擊,張譯萎靡不振了幾個月,恰逢哈爾濱話劇院招生,他又提起精神去報名,沒想到被負責招生的老師當場拒絕:“站沒站相,坐沒坐相,長得還像只酸臉猴子,一看就不是做演員的料。”
張譯的父親再三懇求,老師才勉為其難地招收了張譯。
在哈爾濱話劇團的歲月,他看著臺上演員們揮灑自如的演出,對錶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老師好心建議他,如果真的想學話劇,還是去北京找找深造的機會。
張譯聽了,但他的北京之行,同樣挫折不斷。
他先報考解放軍藝術學院,結果體檢時被查出“脊柱彎曲”和“嚴重營養不良”,沒能進入終試。
接著他報考中央戲劇學院話劇表演專業,主考官看到張譯的小眼睛、塌鼻樑,覺得他實在不是當演員的料,最後憋出一句委婉的勸告:“你考慮去中文系或者導演系嗎?”
接連受到打擊,張譯萬念俱灰,朋友看不下去了,建議他去北京軍區戰友話劇團碰碰運氣。
他雖然考上了,但因為成績靠後,只能自費學習。
很多自費生都會選擇放棄,但張譯沒猶豫,就決定抓住這縷黑暗中的曙光。
1997年,19歲的張譯正式成為戰友話劇團一員,他一開始做學員,一年半後正式入伍。

接踵而至的還有打擊。
雖說話劇團的包容性更強,但張譯的長相,確實不招人待見。
他當時的老師彭澎,直接明言張譯“形象不好”,還說他是“站沒站樣,站那兒八道彎那種”。
班裡選出“三大丑男”,外號“驢臉”的張譯赫然在列,排名第三。

排名第一的同學叫肖劍,綽號“對眼醜矮子”,後來在《武林外傳》中出演燕小六。

當時張譯女朋友的媽媽很是嫌棄張譯,說他的臉像是“被人一不小心坐了”似的。

形象不好就算了,張譯當時的演技也欠缺磨鍊,他被老師評為“全班最不會演戲”的學員,醞釀流淚都要幾分鐘或者幾小時。
有一次演話劇,導演要求他一瘸一拐地走上舞臺,他卻臨場發揮,飛起一腳踢了另一個演員一下,被導演罵得狗血淋頭。
這樣的張譯,自然沒什麼上臺的機會,同學們都演上主角的時候,張譯的“主業”是在晚會中演雙簧,偶爾也兼職主持人,並且負責裝臺卸臺等“力氣活”。
在那段不如意的歲月,他去團裡瘋狂借書,看了2000多個劇本,甚至還做了編劇,想著寫個劇本給自己演,但劇本快寫完的時候,製片人突然說不要了。

後來話劇團排演《愛爾納·突擊》,這部話劇後來被改編成了電視劇《士兵突擊》。
張譯當了3年這部戲的場記,記錄下導演的指令和各部門的問題,每個角色的臺詞都爛熟於心。
他還負責畫外音、群演,以及一個小龍套角色,只有一句臺詞:“你的時間到了。”

《愛爾納·突擊》裡的張譯,飾演一個監獄警察
他曾經被選為重要角色袁朗的B角,如果演員生病了,張譯就可以代替他上臺演出。
但最後演員並沒有生病,他與在臺上大放光彩的機會失之交臂。
折騰了幾年,政委語重心長地向張譯建議:“可不敢再演戲了,你演戲就是個死啊。”
但張譯並不死心,話劇團裡沒有機會,他就到外邊自己找機會。

這一跑就是五年,他輾轉了幾百個劇組,遞了上千份簡歷和照片,卻沒換來一個像樣的角色。
他曾經得到一個演歷史英雄的機會,在開機前卻被英雄後人以“演員長相不合格”為由強烈反對,最終只能作罷。
2005年,張譯在《喬家大院》演個小配角,導演說了一句話,讓他心頭一涼:“一個男演員,到28歲再不出來,這輩子就到頭了。”
那一年,張譯馬上28歲。
社會上流傳“35歲危機”的說法,張譯的危機,來得更早了些。
他的演員之路,彷彿馬上就要走到盡頭。

演員的突圍
在成為演員的“生死線”上,一線曙光照在了張譯臉上。
導演康洪雷籌拍電視劇《士兵突擊》,張譯想到了自己沒能上臺表演的那出話劇,決定為了自己放手一搏。
他給康洪雷寫了一封3000多字的自薦信,詳細列舉了自己適合劇中主角“許三多”的16點理由,並附上自己對這部戲的理解。
在信的結尾他寫道:“我做夢都夢見過自己演許三多,但我也知道,這只是我的一個美好願望罷了。”
他雖然沒能出演“許三多”,但拿到了許三多的班長“史今”的角色。

這個角色有其魅力所在,當許三多被眾人看不起時,只有史今一直相信他、鼓勵他。
張譯飾演的史今雖然只出場了九集,卻給觀眾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史今退伍前的一場哭戲,他最後一次穿著軍裝,完成自己的心願——去看看天安門廣場。
張譯在鏡頭前哭得聲嘶力竭,觀眾們也跟著紅了眼眶。
點選播放:《士兵突擊》張譯退伍片段
在拍攝這場史今的殺青戲時,張譯剛好接到了部隊的通知——轉業申請通過了。
在決定轉業之前,他寫下自己的心跡:“我把轉業和不離開的利弊寫在一張紙上。轉業意味著我又要當北漂,有勝算的可能,但也可能一敗塗地。但我還是覺得,我該換換了。”
但這次,一向“衰神附體”的張譯,終於迎來自己的時來運轉。
2007年建軍節,北京電視臺播出《士兵突擊》,收視率接近3.0,之後節節攀升,全國多家電視臺爭相播出,很快,《士兵突擊》成為年度收視冠軍。

大家不僅記住了許三多和成才,還記住了“班長史今”,記住了張譯。
走出陰霾,張譯的片約開始多了起來,從《我的團長我的團》,到《生死線》《兵團歲月》《北京愛情故事》……
對待每一個角色,他都拿出當時爭取“史今”時的決心和努力。
在《我的團長我的團》片場,為了演好瘸腿的孟煩了,他每天瘸著腿在片場走來走去,殺青之後,他的左腿比右腿整整細了2釐米。

拍《一秒鐘》時,為了演好因飢餓消瘦的勞改犯張九聲,張譯一餐只吃一根黃瓜,46天內暴瘦20斤,鏡頭前的他臉頰凹陷,身形佝僂。

但即使如此,他還頂著42度的高溫,在戈壁灘上奔跑。

導演張藝謀看了他的表演,對身旁的人點頭稱讚:“張譯不簡單。”
拍《懸崖之上》時有一場戲,張譯飾演的張憲臣,要遭受敵人用電擊的折磨,導電的夾子,一邊一個夾住他的胸膛。
張譯不僅渾身顫抖,臉上的肌肉都在劇烈抖動。

這種戲通常由替身演員完成,但張譯卻堅持親自上陣,讓導演給椅子通上電流。
也就是說,他為了呈現最逼真的效果,真的承受了電擊,他的狀態讓現場的工作人員一度擔心他的安全。
拍《紅海行動》時,張譯意外受傷,腿部骨折。

醫生建議打石膏、做手術,但張譯不想影響劇組的拍攝進度,用一塊旁邊帶有兩根鋼條的鋼板把腳底封住,靠這樣的“簡陋裝置”支撐起了傷腿。
他說:“只要能站立,就是勝利。”

他每天被助理用輪椅推到片場,鏡頭一對準他,他就跟著其他演員一樣奔跑跳躍。
除了這些角色之外,他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深刻的角色太多太多。
《狂飆》中,他是滿腔熱血,撞了南牆也不回頭的警察安欣;

安欣用警戒線逼退高啟強
《滿江紅》中,他是多疑又兇殘的宰相府總管何立;

《歡顏》中,他是表面唯唯諾諾,實則能幹大事的鄉村醫生章加義……

每個角色背後,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積累。
每次拿到劇本,張譯都對劇本進行深入剖析:整理大綱、理清人物關係線、勾畫人物心情狀態線、創作萬字人物小傳……
每扮演一個角色,張譯都要去體驗生活,深入角色“生存”的環境之中。
比如在《金剛川》中,他扮演一個炮手,他就真的在部隊接受長時間的炮手訓練,連吃飯都在訓練場上。

或許是因為他受過太多的冷眼和嘲笑,知道每個演戲的機會都來之不易,於是格外珍惜。
他也用努力證明了,自己在演戲這條路上可以走多遠。

7只貓
無論張譯在演員這條道路上取得了多少成就,拿到了多少榮譽,他都始終對演戲這件事保持著敬畏。
《士兵突擊》熱播之後,他穿著大褲衩出門買雞蛋,被一位女觀眾認了出來。
他提著雞蛋轉頭就跑,女觀眾在他後邊緊追,他跑得太急了,雞蛋在樹上撞碎了也顧不上。
那段時間,常有觀眾從外地來帶著禮物來看他,這讓他感到深深的愧疚。
他說:“我拍電視劇是為了生計,是為了讓我爸的糖尿病減輕一點,讓我媽的心臟病和胰腺炎好一些,大家說因為我而有了生活的目標,我哪有那麼偉大?”

對讚譽和崇拜的迴避,貫穿在他成名之後的演藝生涯之中。
他一出場,就有影迷興奮地尖叫,主持人問他什麼感覺,張譯總是表現得有些心虛:“覺得這聲音不屬於我。”
他上訪談節目,先把矛頭對準自己的長相:“看到鏡子裡的自己,一天心情都不好。”
張譯在電影《親愛的》中飾演一個“暴發戶”韓德忠,同時也是尋親互助團體的負責人。

《親愛的》在威尼斯電影節放映結束後,觀眾鼓掌時間長達四分多鐘,張譯一遍又一遍地問導演陳可辛:“這是禮貌呢,還是禮貌呢,還是禮貌呢?”
憑藉在這部電影中的出色表現,張譯拿下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這是他獲得的第一個專業性大獎,在頒獎禮現場,他連說17個感謝。
他說:“說不定這會是我唯一一次得獎呢。”
事實上,之後張譯大大小小的獎項拿到手軟,但這種謙卑卻始終沒有從他身上消失過。

他的作品積累得越來越多,人氣越來越高,但在角色之外,他卻漸漸從大家的視線之中消失了。
之前,他偶爾還會接受媒體採訪,但近兩年,他很少接受採訪,從不參加綜藝,彷彿只通過角色和觀眾對話。
有次記者問他為啥不參加真人秀,他語氣生硬:"我又不是猴,上躥下跳的給誰看?"
他主演的電影票房超過200億,但他極少接廣告和代言,畢竟產品質量出現問題,可能會消耗觀眾對他的信任,他認為“錢雖誘人,但掙得不舒坦”。

他說:“我只是一個演員,不是明星,我的人生不夠厚,經不起被消費。”
許多別人眼裡千載難逢的機會,都被他隨手放棄。
《狂飆》爆火之後,他的影響力火速上升,網友翻出他10年前寫過的自傳,並強烈要求再版。
即使出版社再三懇求,他也沒答應。
很多演員在社交媒體上特別活躍,他甚至連抖音都是私密賬號,網友得傳送請求,經過他同意之後才能關注。

不演戲的日子,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朋友們總結張譯離群索居的個人生活:“張譯有三寶:手機、電腦、大花貓。”
不演戲的時候,他不是在寫作,就是在和他的貓在一起。
他養了7只貓。

他曾經說:“如果能夠讓我和貓在一起生活,一生不見人我都沒問題。”
前段時間,暫時息影的訊息不脛而走之後,他也向大眾表示,自己想多陪陪自己的貓。

後會,可有期?
即使這些年,張譯始終在“藏匿”自己的行蹤,但江湖總有關於他的傳說在流傳。
他曾經的搞笑事蹟,被大家翻出來反覆品味。
他的“搞笑”來自於參加活動、採訪時的坦率與鬆弛。
他曾經公開過自己研究過的許多“課題”,例如——
“我的小眼睛跟孫儷的大眼睛,看到的世界究竟有多大分別?”
當時孫儷就坐在旁邊,大大的眼睛裡充滿了大大的疑惑。

某個頒獎典禮上,所有人都在控制著自己的表情,生怕被攝像機捕捉到“醜態”,他卻在臺下給同桌的任素汐把脈。

但如果任素汐知道他的“戰績”,可能要捏把冷汗。
因為看書學中醫,張譯給自己把脈開藥,結果喝自己配的中藥中毒進了醫院。

他參加慈善活動,去熊貓基地看熊貓,卻被懷裡的熊貓狠狠咬了一口胸部。

更搞笑的是,被熊貓咬後,張譯去醫院檢查,查出了“男性乳腺再發育”。
事後,別人問他被咬什麼感覺,他開啟“胡言亂語”模式:“咬起來很舒服,因為他不會給你咬破,就是有點疼。”

張譯就像一口富礦,越挖越有料,越挖越搞笑。
除了這些“黑料”之外,張譯的表情包也經常出圈。
你一定見過這張“張譯傻笑”。

還有這張,他一臉無辜的樣子,卻透露出一股陰陽怪氣。

但許多人並不知道,張譯許多出圈的表情包,來自於他的影視劇作品,和他十分用心地塑造角色有直接關係。
在電影《追兇者也》中,他飾演一個腦子缺根筋的匪徒,有一場戲,他一邊追蹤目標,一邊吃米線,因為注意力都在目標身上,被米線燙到了舌頭。
他滑稽的表情,把一個蠢賊的形象呈現在觀眾眼前,也造就了火遍全網的表情包。

這段表演,甚至入選北電錶演教科書,被學生們反覆觀摩。
2017年,張譯憑藉電視劇《雞毛飛上天》拿到金鷹、白玉蘭雙視帝,劇中有一段他雙手扛著大包,披著塑膠布,在暴風雨中艱難前行的表演。
他的身子壓低,雙腳大開大合地走著,不用表情,只靠肢體動作,就營造出一股“命很苦”的感覺。
他這段表演也被人擷取下來,做成表情包,經常被打工人用來表現自己的精神狀態。

張譯不怎麼“折騰”,但大家總是對他格外喜愛,津津樂道他的過去,在對話方塊傳送他的表情包。
即使張譯暫時“息影”,他留下的這些作品,仍舊會以各種形式,再次出現在我們眼前。
我們也始終相信,張譯的迴歸,會帶來令我們震撼的作品。
畢竟,在這個流量氾濫的時代,真正的演員,不需要熱搜加冕,作品自會讓他“封神”。
而張譯毋庸置疑,就是這樣的演員。
不辜負觀眾,不辜負自己,觀眾自然會回饋他熱愛。
現在只求張譯能早點回歸,別讓我們等得太久……
參考資料:
1. 《冒充者張譯》 人物2. 《張譯 漂泊武士》 會火3. 《「衰神」張譯,殺瘋了》 鳳凰weekly4. 《住手吧,張譯被扒得一點面子都沒有了》 VISTA看天下5. 《自卑者張譯》 風尚志雜誌6. 《從《士兵突擊》到《三大隊》 張譯:十七年磨劍終成鋒》 齊魯晚報7. 《《萬里歸途》領跑國慶檔,張譯靠什麼練就“投胎式”演技》 新民週刊8. 《張譯差點做了編劇:年輕時我天天懷疑自己》 東方早報9. 《張譯:演員的痕跡減輕了,不同角色的不同味道就出來了》 文匯報10. 《不靠譜的演員都愛說如果》張譯 11. 《可凡傾聽 2016 小眼看世界 張譯專訪》



監製:視覺志
編輯:離蔭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