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已獲授權
作者:麥傑遜
來源:麥傑遜(公眾號ID:wy-xcs)
甘肅天水的事,聯合國都下場關注了。
就在昨天晚上,聯合國的公眾號,釋出了一篇宣告,宣告的內容是這樣的:

聯合國釋出的這篇宣告內容很短,主要包含三個部分。
① 對事情深表關切,並期盼孩子們能夠早日康復。
② 讚賞我國有關部門,包括國家衛生健康委在內,迅速展開調查,並及時採取措施。
③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願意與所有合作伙伴一起提供更多相關支援。
但是當聯合國發出這份宣告之後,我發現在某平臺的評論區,出現了一些嘲諷的聲音。
例如有諷刺聯合國只是針對性關注我們,卻不關注其他國家兒童的:

還有諷刺聯合國就是個沒用的組織的:

還有反駁聯合國,說至少我們比印度乾淨的:

至於聯合國到底有沒有存在的必要以及印度的衛生問題如何,這我就不說了,但是在加沙兒童問題上,聯合國其實是有發聲過的,估計是一些網友沒看到,所以就覺得聯合國沒有為其他地區的兒童發聲吧。

那麼,一件事被聯合國關注,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被聯合國關注,意味著什麼呢?
實際上,被聯合國關注,並不能簡單地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因為聯合國下場關注一件事,往往只能說明,這件事,可能涉及到了聯合國的核心宗旨或者職責領域了,所以,他們必須下場保持關注同時履行好他們的工作職責。
所以聯合國下場關注一件事,並不能簡單地用好和壞來形容,只能說這些事,可能涉及到人類的共同話題了,所以聯合國才會下場關注。
所以我認為,聯合國下場關注天水事件,我們並不需要去冷嘲熱諷,因為聯合國下場關注一件事,往往意味著,這件事涉及到了他們的工作領域,或者涉及到了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了而已。
而且聯合國下場關注天水事件,我認為至少對我們普通人而言,是好事。
因為聯合國下場關注這件事,同時他們還肯定了我們的相關部門已經展開調查,同時推動此事並採取必要措施了,那就說明這件事,目前已經被擺到檯面上來說了——把事情擺到檯面上來說,這對我們普通人而言,至少不算是什麼壞事吧?
其實很多事情發生後,把事情擺到檯面上來說,是很重要的。
但是現實生活中,當一件問題發生後,很多人並不想把事情擺到檯面上來說。他們則是用一種看似最“穩妥”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那就是——捂蓋子。
他們以為遮掩住問題,就能掩蓋問題的存在,他們以為把頭埋進沙子中,危險就會自然消失。但是他們不知道,這種“捂蓋子”的行為,實則是所有應對策略中最壞的一種——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無異於在傷口上撒鹽,在火苗上覆油。
例如這次的天水事件,當有人發現孩子可能出現鉛中毒後,一些人則跳出來告訴孩子的家長,孩子沒問題,檢測是正常的——這算不算是一種“捂蓋子”的行為呢?

還有當有人帶孩子從天水去西安檢測治療後,則有人專程跑去西安,對他們說還是回老家檢測吧——這到底是好心,還是一種“捂蓋子”的行為呢?

告訴孩子檢測正常,孩子就不會發病了?讓家屬帶孩子回老家檢測,後續孩子如果又發病了,你覺得家長們會發現不了是什麼問題嗎?
上百個孩子,上百名家屬,他們又沒瞎,這種事怎麼可能捂得住?
而且最可怕的是,“捂蓋子”會嚴重摧毀信任基石。因為一件事發生後,如果真相被刻意掩蓋,如果疑慮被敷衍搪塞,長期如此,人心肯定就會像秋葉一樣飄零離散。
誰容忍這種行為,誰就是在破壞我們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根基!
所以,唯有勇敢掀開蓋子,讓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唯有直面問題,允許大家公開討論,這樣才能凝聚共識,共尋解決之道。
所以聯合國下場關注天水事件,我認為沒有必要去對其冷嘲熱諷。畢竟聯合國的這個舉動,是把事情擺到檯面上了,也是把蓋子掀開了,這是符合我們廣大群眾的利益的。
其實這次天水事件,我是看到很多上級單位都是在嚴肅對待問題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在暗中搞小動作,試圖“捂蓋子”。
那麼,要如何打擊一部分人想“捂蓋子”的這種行為呢?
我認為,想要打擊“捂蓋子”這種行為,必須要逐步建立起暢通的反饋渠道,營造“談論真相者無責”的安全氛圍,讓每一聲微小的警示都能被聽見,讓每一次誠懇的改進建議都能被看見,這或許是打擊“捂蓋子”行為的一種有效方式。
文章的最後,我想說的是——真正的智慧與勇氣,是在於敢於掀開蓋子,讓問題暴露於陽光之下。因為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在坦誠的環境和信任的沃土中重煥生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