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的兩件大事,大寶小升初、二寶幼升小,這周就要出結果了。
這段時間,兩個孩子發生了不少事情,讓我各種心累。再想到未來的結果,更是生出很多感慨。
不知道為啥,就想起了,幾年前的一部皮克斯動畫短片。
不到6分鐘,只有一句臺詞,卻戳中了育兒過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議題。

短片的名字是《飄》,主人公是一位爸爸和還在蹣跚學步的兒子。
影片一開場,父子倆開心玩鬧的畫面就映入了我們的眼簾。
爸爸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高高舉起,把孩子親了又親,臉上寫滿了喜悅。

他還耐心地教兒子學走路。小人兒邁出的每一步,都讓他感到特別自豪。

走著走著,路邊的一株蒲公英吸引了父子倆的目光。
爸爸摘下蒲公英,抱起兒子,輕輕一吹,蒲公英的種子就像活過來一般,靈巧地飛散開來。
這新奇的景象,讓兒子的眼睛隨之一亮。

本是平凡生活中的小樂趣,沒想到,卻觸發了兒子的漂浮技能。
小傢伙樂呵呵地追隨蒲公英飄了起來,旁邊的爸爸卻是一臉錯愕。

太不可思議了!
看兒子“飄”得自在,爸爸放下擔心,表情也由驚轉喜。

就在這個時候,爸爸看到院外有一家三口正經過。他像突然想起了什麼似的,迅速把兒子抓回了懷裡,和對方打招呼的時候,也面露尷尬。

就在爸爸稍稍鬆手的時候,還沒玩夠的兒子就又飛了出去。這可把對方嚇壞了。

更糟糕的是,這一幕,被街對面的鄰居也看到了。

爸爸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抓住兒子,閃身躲回了屋子。
與外面的陽光明媚相比,屋裡是那麼黑暗和壓抑。透過窗戶,他看到了鄰居們在指指點點,議論著什麼。

在漆黑的房間裡,兒子仍然自由自在地飄浮著。此時的他還不知道,恐懼已經吞噬了爸爸的內心。

鏡頭一轉,兒子已經長成了五六歲的樣子。擁有漂浮超能力的他,把塗鴉從牆邊直掛上了屋頂。

爸爸則憔悴了很多,頭髮、鬍子很久都沒有打理,屋子的一切都是那麼死氣沉沉。

為了防止兒子被別人視為“異類”、“怪胎”,每次出門,爸爸都要把兩人全副武裝一番:
繫緊兜帽,不讓鄰居認出來;
把足夠重的石頭放進書包,不讓兒子飛起來;
拿一根繩子,一端綁在兒子書包上,一端爸爸牽著,以防萬一。

這樣就夠了嗎?不。爸爸出門前還會看看外面有沒有人,走在路上還要保持警惕。
就算小男孩發現一株蒲公英,輕輕吹起來,爸爸的世界也不復明亮。

看到遠處有鄰居走來,爸爸就敏捷地抓住兒子,趕緊躲到了車後。

但當他們經過遊樂場時,兒子按耐不住,脫下書包,飛了進去。
就像墨菲定律說的那樣,爸爸最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
兒子興高采烈地漂在半空,但盪鞦韆的小女孩、玩滑梯的小男孩,還有在場的大人們,都躲得遠遠的,沒人願意和他玩。

爸爸可不能容許他“胡鬧”,粗暴地揪住他就往外拉。

兒子委屈極了,奮力掙扎,大喊大叫。
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不知道爸爸怎麼變成了這樣,不知道為什麼他不能和小朋友玩……

爸爸心裡的火越燒越旺,終於忍不住破口而出:
你就不能正常一點嗎!?

這是短片中唯一的一句臺詞,卻震耳欲聾。
這好像是很多父母窩在心頭的一句話。社會標準、價值體系、約定俗成、他人眼光……都凌駕在孩子原本的樣子和感受之上。
短片裡的小男孩默默戴緊兜帽,閉上眼睛,任淚水滑下臉頰。

對不起,我不是你想要的樣子;
對不起,我長成了你討厭的樣子;
對不起,我覺得自己不配被愛,不配獲得幸福和快樂,甚至不配活著。

還有什麼比不被至親接納,更能傷害孩子的呢?
哀莫大於心死。當小男孩意識到,爸爸的眼睛裡已經沒有了自己,他的世界轟然倒塌,失去了價值感,也失去了存在感。
他不像爸爸那般在乎別人的眼光,但他在乎爸爸怎麼看待自己。

短片最後,父親抱起兒子,看了看遊樂場,又望了望回家的方向。終於,他選擇了遊樂場的方向。

他帶兒子坐著鞦韆,像小時候那樣高高舉起他,放手,任他自由翱翔。

此時此刻,他明白了,別人怎麼看,無關緊要;孩子的快樂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完整動畫短片,可以看這裡:
皮克斯暖心之作《float 飄》
為什麼接納自己的孩子這麼難?
動畫短片很精彩,但我覺得,它真正的精彩是拋磚引玉,啟發我們的思考。
接納孩子和他本來的樣子,應該是育兒界最老生常談的話題之一了吧。但直到現在,還常常被拿出來討論,足以說明它很重要的同時,更難做到。
動畫短片選擇孩子“飄”這個特殊技能,表明它想討論的不是先天缺陷的孩子,而是更廣泛的普通孩子。
既然如此,那接受他們的“不同尋常”為什麼會那麼難?
這個問題,我思考了很久,包括反思自己,總結了這兩大原因。
1.盲從社會“好(正常)孩子”的正規化
我們其實不是不能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而是不願意接受那些不被社會所認可的“特別”。
能“自由漂浮”的孩子被認為是怪胎,“過目不忘”的孩子被看成是天才;“能說會道”的孩子被認為有前途,“內向孤僻”的孩子被判定沒出息……
都是“與眾不同”,卻被給予完全不一樣的對待。其中根源在於,它們是否包含在社會公認的“好(正常)孩子”正規化中。
這個正規化描述了,更容易成功、更少經歷困難的孩子“應該的”樣子。比如智商高、社交能力強…..不穿奇裝異服、異性戀等等……
我們很難拒絕接受這個正規化,因為它們並不是空穴來風的胡編亂造,而往往是大量成功案例的歸納和總結,是大樣本檢驗發現的規律和趨勢。
尤其當我們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時,這個正規化會扮演燈塔的角色,為我們指明方向。
我們還會以此為目標,鞭策自己和孩子。

2. 堅信父母有能力改造孩子
孩子恰好符合這個正規化,很幸運。但如果孩子不符合這個正規化,甚至南轅北轍,父母就糾結了。是順其自然還是改變他?
相信教育力量的父母,總會刨根問底、想方設法,利用鼓勵、引導、甚至懲罰等等方式改變孩子。
邏輯本來沒有問題。如果我們質疑教育的意義和作用,“躺平”做父母,消極接受孩子的普通或者不普通,那未免太失職了。
但盲目誇大教育的力量,甚至認為孩子就是一張白紙,我們可以隨意書寫;或者孩子是一塊木頭,我們可以任意雕刻,就又太極端了。
而很多不願接納孩子的爸媽,不是不能接受孩子的“與眾不同”,而是認為自己有父母的權威和能力,有方法可以改變他們,讓他們更符合、至少更靠近“好(正常)孩子”的正規化。

再難,我們也必須試一試
越想清楚其中的關鍵,越能理解為什麼本來很自然的事情,為什麼會那麼難。
因為不接納的那一邊,站著的不是極其錯誤的觀念,而往往是父母的全情投入和良苦用心。因為愛自己的孩子,總想他能更優秀一點,更輕鬆一些,無可厚非。
要說錯,無非是過於自信和固執一點;要說改,也不是“躺平”,而是觀念再與時俱進一些,技巧再高超一點。
1.重塑整體構型的思維方式
我的本職研究工作是透過對大樣本的實證檢驗,發現企業成功(失敗)的規律,進而提煉成可借鑑和可推廣的理論觀點。教育學研究的邏輯,應該類似。我很認同和推崇理論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在教養孩子遇到困難時,第一想到的是找相關的研究發現。
但,也正是因為研究做的越多越久,越更知道其中的大坑。
任何研究,都實從它所關注的角度,探究某個(某些)因素與孩子成長的線性關係。例如,智商和學業成就,性取向和學校受歡迎程度等等。
結論和觀點都沒錯,但問題是,我們養育的是孩子,不是一個個相關獨立要素的組合,我們沒法在保證其他要素不變的情況下,隨意調控其中一個,最佳化孩子的成長。
換句話說,孩子之所以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就是外表、智商、性格、氣質、情商、數感等等數不清的“要素”,以獨一無二、錯綜複雜的方式融合的系統。他們也以獨一無二的方式適應、甚至改變這個世界。
於是,在現在世界,雖然我們總能發現一些成功人士的共性,但同時又驚訝那些成功人士沒有一個是雷同的,都是千姿百態的。
想通這一點,我們也許就不再糾結孩子是否符合社會“好(普通)孩子”正規化了。所謂的正規化,是相對獨立的研究發現、經驗總結的簡單粗暴彙總。
它描述的是不切實際的理想樣板,不是我們眼中、懷裡那些鮮活真實的寶貝。我們可以學習,但不用生搬硬套,更不需要因為做不到,而自責或責怪孩子。

2.不放棄、也不沙文,輕推孩子
不用等孩子長大,我們就會認識到一個事實:我們並不能隨心所欲地塑造和雕刻孩子。
他不是一張白紙,他更像一顆種子,自帶飽滿的生命力。
我們能做的是尊重他們本性的同時,積極給予他們所需的陽光和養分,幫助他們茁壯生長。
也就是說,在接納孩子的同時,不放棄教育他的機會。
如何拿捏好接納和教育的邊界,我很認同《遊戲力》的作者科恩提出的“輕推”。
輕推,既不強迫孩子改變,也不任由孩子一味放棄而逃避,而是在“臨界點”上,充分接納孩子後,輕輕地推動孩子繼續向前。過程要慢,經常還要走走停停。當孩子喊“cut”時,我們會立馬放下手、不再推他。
其中的關鍵是,充分理解和接納孩子的前提下,輕輕推他(篇幅有限,想了解更多,點個“贊”告訴我)。
3.世界是真實的,但孩子的世界是我們打造的
二寶很喜歡一本書,瑪格麗特▪布朗的《我的世界》。
初讀它時,會覺得結構零散而瑣碎,有些隨意地列舉家裡的事物。
媽媽的椅子。
我的椅子。
矮矮的椅子。
高高的椅子。
那就是我的椅子。

爸爸的拖鞋。
我的拖鞋。
爸爸的睡衣。
我的睡衣。
就連我的泰迪熊都穿睡衣。

我的勺子。
爸爸的勺子。
“月亮屬於住在月亮上的仙子。”

我的床。
媽媽的床。
等我的故事聽完,
等我的禱告做完,
等我的腦袋沉沉地靠在枕頭上,
我就進入夢鄉。

我的早餐。
我的早晨。
爸爸的早餐。
早安。

但讀到最後。
你的世界。
我的世界。
我能盪鞦韆,蕩過整個世界。

突然恍然大悟。
這就是孩子眼中,他的世界啊。很小,家就是全部,而由父母一手打造。
現實世界也許是殘酷的,有它運轉的規則和正規化,我們也許無力改變,孩子終有一天要獨立面對。
但至少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能為他們打造一方小小天地,一個無條件接納他、愛他、支撐他的小小世界,為他賦能,積聚更多的勇氣和力量對抗外面的壓力和不認同。
幾米曾說,“當我變得和你的期待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短片中的父親做到了。在短片最後,我注意到了孩子的臉,他又笑了,笑得是那麼幸福。

越過了那道坎,每個孩子都能在愛、尊重與接納的包圍中下長大。
也許你還想看看
【不要過度糾錯孩子】
喜歡記得點亮小紅心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