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心!無數志願軍遺骸至今沉睡水庫,韓國請改名撤碑“破虜湖”

2024年11月28日,第11批中國人民志願軍英魂歸國。43位志願軍烈士遺骸及495件相關遺物搭乘專機回國。
從2014年至今,我國已用最高禮遇迎回10批共938位志願軍烈士遺骸。
這些烈士,終於得以魂歸故里。然而,仍有大量志願軍遺骸尚未被發現或挖掘,散落在朝鮮半島的土地與水域之間。
70多年前,那些如今天“00後”般年輕的戰士,在嘹亮的歌聲中,跨過鴨綠江,奔赴前線。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機會與親人告別,也未能再看一眼家鄉,就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
回望那段歷史,胸中依然會有悲壯與沉痛,總想起《那兔》中的畫面:“親們,我們會回來的。”然後就是滿屏的彈幕,“騙子”、“騙子”、“騙子”……
在歷史的深處,有一些事情讓人觸目驚心,卻又鮮為人知。比如,韓國有一個水庫叫“破虜湖”,在湖底,竟然躺著成千上萬具志願軍的遺骸。
這個水庫位於北漢江以南的華川地區,此湖原名“大鵬湖”,因湖水形似大鵬展翅而得名。1938 年,日本為了侵略亞洲大陸在此建設了一個水力發電站,於是此地就出現了一個可容納10億噸水的大型人工水庫。

1951年暮春,一場慘烈的戰爭在華川地區打響。
志願軍向韓軍發起了全面進攻。在美軍空軍支援和炮火的幫助下,韓軍勉強守住了陣地。由於韓軍的抵抗和美軍的持續空襲和炮火,志願軍最終被迫撤退。
5月20日,韓軍開始追擊,向前推進了約60公里,擊退了志願軍。在此過程中,志願軍損失慘重。到達華川水庫時,志願軍退路被阻。隨後,韓軍繼續攻擊志願軍的後方,結果大部志願軍在水庫附近陣亡。
據韓國陸軍本部旗下軍事研究所出版發行的《芝巖裡·“破虜湖”戰鬥》,1951年5月24日至30日,24141名中國軍人在江原道華川“破虜湖”附近戰死,另有7905名中國軍人被俘。也就是說,3.2046萬名中國軍人在“破虜”湖戰役中死亡或被俘。該書據美國第9軍團的一份指揮報告編制而成。
而根據我方戰史和王樹增所著《朝鮮戰爭》,我軍傷亡人數不管怎麼計算,都不到1萬人。
美第八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當時的報告稱,從5月15日起志願軍(包含朝鮮人民軍)戰死1.7萬人,被俘1萬人。但“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不久後又否認了這個說法。在給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報告中,他稱“第八集團軍的數字不能完全相信”。
關於傷亡數字的爭論且不談,但這個水庫底下確實躺著很多志願軍的遺骸,這是不爭事實。
這些志願軍遺骸為何會在水中,而不是像通常那樣埋葬土中?
韓國戰爭參戰老兵金達六是歷史的見證人。他在90歲時,接受了韓聯社的採訪,回憶了那段慘烈的歷史。金達六說,當時隨部隊北上行軍途經華川大壩一帶時,看到屍體在湖上漂浮,碧綠澄澈的湖水被染成血紅色。屍體腐爛的氣味刺鼻,只好在鼻子裡塞一塊大蒜除味。
一名韓國參戰士兵的弟弟回憶說,“當時,遺體太多了,氣溫還不斷上升。處理遺體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扔到湖中進行水葬。哥哥在參加完所有戰鬥後,將散落在湖邊的中國軍人的遺體,透過推土機等重型裝備全部扔到湖中。”
這種做法其實違反了《日內瓦公約》。公約第17條明確規定,“根據敵方宗教信仰進行埋葬,必須保障屍骨的歸還”。
當時,韓國人對此“大捷”非常激動。時任韓國總統李承晚獲悉後,立馬趕到華川水庫,親筆寫了三個漢字:“破虜湖”。
在漢語中,“虜”的含義不用多說。金庸小說中,抗擊蒙古的郭靖給兒子就起名為“郭破虜”。
1955年10月,戰爭已經結束兩年,韓軍第6師將李承晚親筆題寫的“破虜湖”三個字刻在石頭上,並立於湖邊。
這塊沉甸甸的石碑,從此壓在成千上萬志願軍亡靈之上。
如今,這個水庫已成韓國著名的旅遊和釣魚勝地。卻少有人知,湖底藏著如此沉痛的歷史。甚至還有不知情的中國遊客前往遊玩、留影,而這一切,難免讓人心生酸楚。
戰爭結束了70餘年,志願軍烈士的遺骸卻依然冰冷地沉睡於湖底。對他們而言,無法入土為安是最大的孤獨;對我們而言,知曉此事卻無動於衷則是最大的冷漠。
當年,隋煬帝三徵高句麗,最後被迫留下幾十萬漢家兒郎的屍體。高句麗人竟然把這些屍體做成“京觀”。唐太宗即位後,李世民視高麗“京觀”為奇恥大辱,便派長孫師去收掩隋時戰亡將士骸骨,同時毀掉高麗所立“京觀”。
最後高句麗十分不情願地將這些隋朝將士骸骨清理出來,一一樹立石碑下葬,還表示以後逢年過節都會祭祀這些將士。
收掩喪亂骸骨,歷來為新朝盛典,無數將士命喪遼東,該給他們一個體面的結局。
過去如此,今天也應如是。欣慰的是,這十年來,共有11批志願軍英魂歸國。
但還不夠。
這些水下的遺骸,是不是該挖掘出來,讓他們可以魂歸故里?雖然工程量會很大,花費註定不小,但是關係華夏臉面。
那些將士,他們生是華夏的人,死後也應是華夏的鬼。對他們而言,無法入土為安是最大的孤獨;對我們而言,知曉此事卻無動於衷則是最大的冷漠。
另外,這個湖名是不是該改了?那塊石碑是不是也可以廢了?
“破虜湖”的湖名及石碑,是一個明顯的歷史標誌。對中國人民而言,這三個字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地名,而是深深刺痛民族感情的符號。它與志願軍戰士的鮮血、遺骸聯絡在一起,也與那段充滿犧牲與悲壯的歷史相連。
在今天中韓友好的大背景下,重新審視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智慧。修改“破虜湖”的名稱,不僅是對歷史創傷的撫慰,更是對中國烈士及其家屬的尊重。
撤除“破虜湖”石碑,也是對戰爭亡靈的最起碼尊重。無論戰場對立的陣營如何,這些犧牲者都值得被公平對待。用新的方式紀念戰爭的遺蹟,比如建立一處和平主題的紀念地,倡導用和平取代衝突,用理解超越對立,或許能更好地體現今日的時代精神。
歷史的傷痛無法重來,但努力化解可以讓未來更明亮。
最後,關於戰爭,想多說幾句。
戰爭,從來都是深重的災難。無論勝負,無定河邊的白骨,不會是權貴子女。
如果外敵入侵,保家衛國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然而,凡是能透過和平途徑解決的,切莫輕言兵戈。
況且,若我們在和平年代見到不公卻選擇沉默,又如何能在戰場上真正無畏無懼?
對英雄最深的告慰,不僅是銘記他們的初心和犧牲,更是用行動實現他們未竟的夢想——讓百姓更幸福,讓國家更強大,確保他們用生命守護的土地不再有動亂和戰火。
願英魂,萬古長青;願中華,永享和平。
往期推薦
關注|懷念繁花》,懷念的是90年代的遍地機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