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ython是一門大家都熟悉的程式語言,如今它已經是Web開發、爬蟲以及AI開發的事實標準型語言了。
本文說一說Python的作者,也就是Python之父吉多·範羅蘇姆(Guido van Rossum)。

吉多·範羅蘇姆,生於1956年3月1日,是一名荷蘭計算機程式設計師、Python程式語言的發明者。
受到新興的計算機科學領域和個人計算的出現的影響,他對計算機和程式設計的興趣從小就被激發起來。

範羅蘇姆的求學之路以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濃厚興趣為標誌。他曾就讀於阿姆斯特丹大學,並獲得了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學位。
這段時期對他未來的職業生涯至關重要。在大學期間,範羅蘇姆接觸了各種程式語言,但他經常發現這些語言的易用性和可讀性不足。
這次經歷為他後來研究 Python 埋下了種子,他開始設想一種可以克服這些限制的語言。
他先後在CNRI和谷歌工作了一段時間。
後來,他在知名的網際網路公司Dropbox工作的最長,令大家很驚訝的是他只是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在這個公司工作,不是Leader,也不是一個管理者。
按他自己的原話來說就是:
“我只是喜歡程式設計工作,只喜歡專注自己的事情,並不喜歡管理類的工作。在很早的一段時間裡面,我確實管理了一個小團隊,但是我並沒有什麼好結果,相對於管理來說,我覺得寫程式碼更加的輕鬆和舒適。 相對於過去的經歷來說,我更喜歡沉浸式做事情,而不是教別人怎麼做。”
範羅蘇姆在2020年曾提出退休,休息不到一年又跑回來職場,在微軟做傑出工程師做到了現在,而且他的打算是“讓 Python 變得更好用”。
所以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國外很多程式設計師能夠做很長時間,甚至能做到60歲,70歲,而且真心熱愛寫程式碼。
年齡大還在戰鬥的其他例項
除了範羅蘇姆這樣的知名人物,還有其它類似的。
有一位74歲高齡的美國程式設計師在編57年,至今仍未退休。
這就是資料科學家Gene D'Angelo,他還在辦公室津津有味的寫程式碼。近日,他在社群提出話題「74歲,程式設計57年,我是在職時間最長的程式設計師嗎?」

此外,我還認識多位在國內創業做技術的,後來到美國,到蘋果,特斯拉,依舊從事軟體開發的程式設計師工作,沒有受到任何歧視,一樣做得很穩定舒適。
那麼,為什麼在中國有35歲現象?我們嘗試來探討。
原因探討
這裡面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國外的工作環境就允許一名工程師長久的寫程式碼,不會因為年齡問題而被辭退。
首先第一個原因,國外的工作環境允許程式設計師長期的寫程式碼,不會由於年齡等因素,被辭職或找不到新工作。實際上,只要有實際的產出或其它價值,年齡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優勢,因為經驗的原因,程式碼質量與層級是初級程式設計師無法比擬的。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混水摸魚的老油條被淘汰,這是屬於正常現象。
所以說,很多國外的技術管理者,核心關注的是員工的產出而非年齡。
在中國國內看,有一部分城市非常關注程式設計師年齡,就是因為大量的工作都在低水平內卷,所以用年齡作為一個淘汰標準線。
第二個核心原因,國外的工程師有寫程式碼的興趣。
有很多的程式設計師,在做這份工作的時間,完全是為了一碗飯,也不是特別喜歡,又談不上有什麼討厭,偶爾也會發點感慨,但是就是沒有工作的熱情。他還會說,整天的CRUD,沒有技術含量,類似的云云。
這大概是國內大部分程式設計師的狀態,僅一份餬口賺錢的工作,談不上喜歡,給多少錢做多少活。加班的時候,也在那熬著,談不上什麼效率和質量。
上面的核心兩點,就是中國程式設計師和國外程式設計師的根本差別,特別是美國程式設計師。
可以看到類似於Python之父、Java之父,他們的年齡已經如此大,並且還很有名,還依然熱愛寫程式碼這,為實現新的功能而奮鬥不止。
但是在國內,大部分程式設計師都是為了賺錢來寫程式碼,這是兩個層級的追求,一個是天一個是地,沒有熱情,沒有興趣,自然沒有足夠的深層動力,這樣也寫不出來好產品。
此外,因為歷史的原因,國內有一些人往往會把寫程式碼看作是一種非常底層和低階的工作,甚至提起來自己是寫程式碼的,都有一種羞恥感,還給自己貼上“碼農”的標籤。更有的城市,做了一個排名,除了所謂的師醫公能夠排得上名之外,大部分其他工作都是下三等。
這就導致了另外一個大誤區,很多程式設計師並不以自己的編碼工作為榮,都想方設法想要晉升到管理者,追求虛頭巴腦的管理,遠離寫程式碼。
結語
我們看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程式設計師不同的生存路徑的,以前機會多還能賺點錢,現在如果真的不喜歡編碼,那請不要來這個行業。
如果真的喜歡編碼,程式設計師是可以做到退休的。如果你熱愛寫程式碼,那麼程式設計師可以是全世界最有意思的工作。
編輯:聆聽世界的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