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歲億萬富翁,
領導Meta超級智慧團隊。


文|張博
封面來源|IC photo
上面這個人,你可能不認識,但你一定聽過他的經典發言:“Deepseek有5萬塊H100顯示卡,5萬塊H100顯示卡。”

要知道,H100一塊兒就賣3萬美金,在國內還買不到,這位小夥兒開口就是5萬塊,顯然就是在聳人聽聞。
沒錯,他就是Alexandr Wang。中文名:汪滔,是科技公司Scale AI的創始人。
今年年初讓Deepseek徹底破圈的,就是他的這次電視採訪發言。雖然之後被Deepseek公佈的低成本方案啪啪打臉,但他至少說對了一點,那就是,中國AI已經擁有了趕超美國AI的硬實力,不得不說小夥兒的眼光還是非常準的。
汪滔出生於97年,今年才27歲,但已經是身價20億美金的科技大佬了,被福布斯評為“全球最年輕的白手起家億萬富翁”。他是怎麼做到的呢?一半天賦,一半運氣。汪滔的父母都是物理學家,他也遺傳了父母的智商,17歲就參加了物理和計算機的奧林匹克競賽,18歲進入麻省理工。但與很多網際網路大佬一樣,他第二年就輟學了,去了著名的孵化專案Y Combinator開始搗鼓創業,當時的專案負責人正是剛剛創立OpenAI的山姆奧特曼。
2016年,19歲的汪滔創立了Scale AI,它一個數據標註公司,簡單來說,就是負責給AI做教材,人工標記出圖片中的物體,然後餵給大模型當訓練資料。等等你是不是要問,這才2016年,哪來的AI?雖然大語言模型還要7年才問世,但當時最火熱的也是一個AI專案,自動駕駛。

當時很多汽車公司擁有大量道路駕駛的影像資料,但是如果不進行人工標註,這些資料就像廢紙一樣沒法利用。汪滔正是瞄準了這一點,打算在這場自動駕駛淘金熱中賣鏟子。就這樣,Scale AI填補了資料標註市場空白,搶盡了先發優勢。公司剛成立幾個月,就收到了來自自動駕駛公司Cruise和特斯拉的訂單,之後更是幾乎壟斷了汽車駕駛資料標註,連當時還沒有放棄造車的蘋果也是它的客戶。
2019年,Scale AI的估值達到了10億美元,業務也從自動駕駛轉向了下一個風口——大語言模型。Scale AI開始為OpenAI提供服務,來訓練初代ChatGPT。順便一提,疫情期間,汪滔甚至和山姆奧特曼住在一起。

連踩兩個風口,Scale AI的發展前景似乎是一片大好,但就在上個月,Meta向Scale AI投資了143億美金,獲得了49%的股份,幾乎相當於收購了Scale AI,汪滔也成了Meta的員工。從資料標註的龍頭老大,到被扎克伯格招安,Scale AI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

內憂
首先,Scale AI內部的標註質量越來越低。雖然與AI沾邊兒,但資料標註這事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勞動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人力來完成。為了降低標註成本,汪滔想到了一個好方法,他註冊了一個境外外包網站Remotasks,主要投放在菲律賓、肯亞等等小國家,招募大量廉價合同工。

他們領取標註任務,完成之後就可以得到工資,時薪低到只有幾美分。這種模式看上去沒什麼問題,但很容易在質量上出岔子。比如去年,在製作Meta的一個問答類訂單時,Scale AI就被一幫肯亞人給薅了羊毛。Meta的員工收到資料時,發現這些回答竟然都是用GPT寫的,質量低到完全不能用。為了挽救訂單,汪滔不得不讓本部員工瘋狂加班,趕製了一批新的素材。在此之後,Scale AI開始將重要專案的外包IP限定在美國、英國等國家,標註成本上漲了不少,但是仍然有小國家的羊毛黨掛著梯子,註冊成美國人來薅個不停。

外患
其次,隨著AI大模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對資料標註的需求已經不是Scale AI一家就能壟斷的了。從2024年開始,Scale AI的競品開始湧現,比如同樣是由華人Edwin Chen創立的Surge AI,專注於一些專業領域模型的資料標註,不同於Scale AI找廉價勞動力來壓成本,Surge AI的標註工很多都是博士起步,雖然貴,但是質量和專業程度那也是槓槓的。

另一方面,對資料保密的擔憂也在逐漸加深,有能力的AI公司,比如OpenAI和谷歌,已經開始招聘自己的資料標註員工了。
內憂外患之下,Scale AI與Meta的深度繫結也就合情合理了,不過在大模型市場上,Meta已經落後太多,自身難保。Meta今年4月釋出的Llama4表現得非常糟糕,所有人都在吐槽它粗製濫造、漏洞百出。

這下扎克伯格徹底怒了,他開始親自指定AI工程師人才,重金挖角,誓要打造一支超級人工智慧團隊,而汪滔正是他寄予厚望的團隊領導者。對於小扎來說,這筆143億美金的交易到底值不值得,就看Meta接下來發布的大模型表現如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