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疆無人機創始人汪滔、DeepSeek 創始人梁文鋒、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遊戲科學創始人馮驥,這四位可以說是新一代中國年青人的代表。
他們身上有著極為鮮明的共同特點:自信且充滿使命感
。
這種自信,不是盲目的自負,而是建立在對自身實力清晰認知,對行業趨勢精準把握基礎之上的從容與篤定。
他們敢於踏入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領域,在科技創業的浪潮中弄潮。
就拿汪滔來說,在無人機行業發展初期,面臨著技術瓶頸、市場認知度低等諸多難題,但他堅信無人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憑藉著自信,帶領大疆一路攻堅克難,讓大疆無人機在全球佔據了領先地位,成為中國科技的一張閃亮名片。
使命感則是推動他們不斷前行的深層動力。
他們明白,自己所做的不僅僅是為了個人的成功與財富積累,更是為了推動行業進步,乃至為國家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
梁文鋒創立 DeepSeek,致力於人工智慧領域的探索,希望透過技術創新,讓人工智慧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積極改變,提升社會整體的智慧化水平。
在他看來,這是時代賦予他們這一代科技人的使命,自己責無旁貸。
大疆汪滔
以技術重塑 “中國製造”
而汪滔作為大疆的創始人,其理念與決策深刻影響著大疆的發展軌跡,也為中國科技企業在國際舞臺上樹立了自信的典範。
汪滔自小就對航模展現出濃厚興趣,這份熱愛促使他在追求無人機技術的道路上不斷探索。
2006 年,他在深圳創立了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 ,從此開啟了大疆在無人機領域的傳奇征程。
在創業初期,大疆面臨諸多挑戰,從技術難題的攻克,到市場的開拓,每一步都充滿艱辛。
但汪滔憑藉著對技術的執著和對未來的遠見,帶領大疆逐步突破困境。
他拒絕盲目追逐風口,深知如果企業沒有明確的方向,跟風只會迷失自我。
他曾形象地比喻:“如果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無論從哪個方向吹來的風,對你而言都不會是順風。”
這種清醒的認知,讓大疆在發展過程中能夠專注於自身技術的積累和產品的打磨,而不是被短期利益所誘惑。
大疆拒絕國企訂單的 “輕鬆錢”,便是這種長期主義理念的生動體現。
汪滔認為,企業只有透過不斷提升技術實力,打造出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才能實現長期的價值。
在他的帶領下,大疆每年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研發,不斷推動無人機技術的創新與進步,目前已擁有超 1.8 萬項專利,在全球無人機市場佔據了領先地位。
他堅信,科技公司應以技術為核心,而非依賴網際網路包裝。
在他的領導下,大疆始終將技術研發放在首位,致力於透過技術創新為使用者帶來更優質的產品和體驗。
大疆的無人機在飛行穩定性、拍攝畫質、智慧避障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表現,這些都得益於其強大的技術實力。
例如,大疆的禪思雲臺採用直驅電機設計,有效解決了傳統雲臺的抖動問題,為航拍提供了更穩定的畫面;
Phantom 系列無人機更是掀起了消費級航拍革命,讓普通消費者也能輕鬆體驗航拍的樂趣。
這些技術突破不僅為大疆贏得了市場,也改變了人們對無人機的認知,推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在他看來,“品位” 是企業的核心價值,體現了對酷且美好事物的崇尚。
這種理念貫穿於大疆的產品設計、技術取捨和商業決策之中。
大疆的無人機不僅在技術上領先,在外觀設計上也獨具匠心——
簡潔流暢的線條、精緻的工藝,展現出一種科技與美學相融合的魅力,成為很多使用者眼中的 “科技藝術品”。
這種對 “品位” 的追求,讓大疆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吸引了眾多追求高品質的使用者。
在人才培養和行業共建方面,汪滔同樣展現出了卓越的遠見。
他深知,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因此創辦了 RoboMasters 機器人大賽,投入 5000 萬元支援大學生創新實踐。
他希望透過這個平臺,讓工程師成為明星,培養出更多 “既能動手又能整合資源” 的創新者。
在他的推動下,RoboMasters 機器人大賽已成為國內頗具影響力的大學生機器人賽事,為無人機及相關領域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
同時,汪滔認為大疆不需要壟斷所有領域,而是應該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共同推動技術進步。
大疆透過開放 SDK 支援第三方開發者,構建了一個龐大的無人機應用生態,讓無人機在更多領域得到應用和創新,為行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汪滔還懷揣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立志改變 “中國製造” 在全球的形象。
他深知,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產品往往被貼上 “價效比” 的標籤,缺乏能夠打動世界的高品質產品。
大疆憑藉卓越的技術和高品質的產品,在全球市場贏得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譽,成為 “中國製造” 的一張亮麗名片。
如今,大疆的無人機不僅在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還在農業、測繪、安防等多個行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全球使用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解決方案。
從汪滔的理念和大疆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看到了中國企業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自信與底氣。
這種自信源於對技術的執著追求,對長期價值的堅守,以及對行業發展的責任感。
汪滔以其獨特的領導魅力和創新精神,帶領大疆在無人機領域不斷創新突破,不僅為中國科技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年青一代在科技領域的無限潛力和創新能力 。
在人工智慧的激烈競爭賽道上,梁文鋒和他創立的 DeepSeek 如同一匹黑馬,迅速崛起,成為全球 AI 領域不可忽視的力量 。
梁文鋒出生於 1985 年,廣東湛江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小學老師。
自幼,他便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展現出濃厚興趣,這份熱愛驅使他在學術道路上不斷奮進。
2002 年,年僅 17 歲的梁文鋒憑藉優異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專業,隨後又在該校攻讀資訊與通訊工程碩士學位,專注於機器視覺研究。
在浙江大學的學習經歷,不僅讓他掌握了紮實的專業知識,更培養了他嚴謹的科研態度和敏銳的創新思維。
2013 年,梁文鋒與浙大校友徐進共同創辦了杭州雅克比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正式進軍量化投資領域。
在當時,量化投資在國內尚處於起步階段,市場主要被主動選股基金經理和遊資力量主導,但梁文鋒堅信量化投資是金融領域的未來。
他和團隊憑藉對量化投資的深刻理解和大膽的技術創新,透過高頻交易等手段,從市場中捕捉超額收益機會,逐步在行業內嶄露頭角。
為了提升競爭力,梁文鋒毅然投入巨資建設超級計算平臺。
2018 年,幻方量化的 “螢火蟲” 系統亮相,配備超過 1 萬張英偉達 A100 GPU 晶片,效能卓越且成本效益極高——
這一舉措鞏固了幻方量化在業內的領先地位,也為其後續的 AI 轉型奠定了基礎。
梁文鋒認為,量化投資和 AI 技術都離不開對資料和算力的深度挖掘。
而他在量化投資中積累的經驗和資源,正是進軍 AI 領域的寶貴財富。
2023 年,梁文鋒實控的 AI 研發機構北京深度求索正式成立;
同年 7 月,杭州深度求索人工智慧基礎技術研究有限公司(DeepSeek)成立,專注於 AI 大模型的研究與開發 。
DeepSeek 自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通用人工智慧(AGI)為目標,致力於探索人工智慧的前沿技術。
梁文鋒認為,當前的生成式 AI 只是邁向通用智慧的過渡階段,AGI 並非遙不可及,這代人很可能見證其實現。
因此,DeepSeek 從創立之初便選擇研究優先,暫緩直接面向 C 端的應用產品落地,與 “快變現、搶市場” 的 AI 創業主流趨勢形成鮮明對比。
在技術研發上,梁文鋒敢於突破傳統,選擇差異化技術路線。
DeepSeek 在底層訓練邏輯和底層架構上進行了顛覆性創新。
在 2024 年底至 2025 年初發布的 R1 系列模型,尤其是 R1-Zero,首次大規模驗證了純強化學習在大模型訓練中的可行性。
不同於此前大模型對複雜神經網路獎勵、監督學習以及人類示例的高度依賴——
DeepSeek 僅用極簡的獎勵規則,就能讓大模型在自然語言推理和數學推理領域透過自我博弈與原始獎懲訊號不斷頓悟與自適應調整。
美國艾倫人工智慧研究所研究員 Nathan Lambert 稱:
“DeepSeek R1-Zero 在推理層面開啟了一個重要轉折點,可謂純 RL 推動大模型的‘開山之作’” 。
此外,DeepSeek 還在底層架構上開創了全新的 MLA(多頭潛在注意力機制)和 DeepSeekMoESparse 結構。
儘管注意力機制已提出多年,但很少有企業敢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大規模改動其核心架構——
大多數企業傾向於沿用 GPT、Llama 等成熟架構進行穩健迭代。
而 DeepSeek 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差異化底層架構路線。
直接將視訊記憶體佔用壓縮至傳統多頭注意力(MHA)架構的個位數百分比,使推理成本比競品低了 7 至 10 餘倍。
成功實現了大幅度的成本削減,帶動整個大模型產業鏈的服務成本迅速降低。
以 DeepSeek-V3 為例,這款大模型在 2024 年 12 月釋出,一經推出便震驚業界。
它以極低的訓練成本實現了與 GPT-4o 和 Claude Sonnet 3.5 等頂尖模型相媲美的效能,訓練成本僅 557.6 萬美元;
而 OpenAI 訓練 ChatGPT-4o 所花費的成本高達 7800 萬美元甚至是 1 億美元。
在數學、程式碼能力和中文知識問答方面,DeepSeek-V3 還超過了 ChatGPT-4o。
其高效的推理能力、多領域的卓越表現以及極低的訓練成本,使得它被譽為 “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並在多個基準測試中超越了國內外其他開源模型,如 Qwen2-75B、Llama 3-1.4B 等。
除了技術創新,梁文鋒還非常注重人才的培養和團隊的建設。
DeepSeek 的核心團隊幾乎全是應屆畢業生和工作兩三年的研究員。
梁文鋒多次表示:“本土年輕人才一樣可以做到世界一流”。
因此在發展過程中,DeepSeek 並不急於從海外聘請明星級專家,而是大量招聘應屆生、博士生或畢業不久的研究員,為他們提供充足的資源與獨立立項權。
只要能證明思路可行,任何員工都可調動海量 GPU 算力進行大規模訓練,也可以跨小組自由組隊攻關。
這種開放、自由的團隊氛圍,激發了員工的創新活力,為 DeepSeek 的技術突破提供了強大的人才支援。
在商業策略上,DeepSeek 堅持 “開源 + 生態共建” 策略。
OpenAI 自 GPT-4 起不斷強化閉源策略,國內不少大廠也傾向於將關鍵技術封裝進雲服務。
而 DeepSeek 則反其道而行之,將程式碼、模型權重和訓練日誌全部公開。
其釋出的 DeepSeek-R1 採用 MIT 許可協議,支援免費商用、任意修改和衍生開發等。
多位 AI 行業大佬對 DeepSeek-R1 給予了高度評價,頂級風投之一 A16Z 創始人 Marc Andreesen 形容它是 “一份給全球的開源大禮”。
DeepSeek-R1 可能是第一個展示了 RL(強化學習)飛輪可發揮作用,且能帶來持續增長的 OSS(開源軟體)專案。
Meta 首席科學家楊立昆(Yann Lecun)則表示:
“開源模型正在超越專有模型。DeepSeek 從開放研究和開源中獲益匪淺。
由於他們的工作是公開和開源的,所有人都能從中獲益。這就是開源研究和開源技術的力量” 。
透過開源,DeepSeek 吸引了全球開發者的參與,形成了一個活躍的技術生態。
全球最大開源平臺 HuggingFace 團隊官宣復刻 DeepSeek R1 所有 pipeline。
復刻完成後,所有的訓練資料、訓練指令碼等將全部開源。
同時,DeepSeek 以極具競爭力的 API 定價讓使用者廣泛受益,國內許多雲廠商、AI 創業公司及中小企業都能以較低成本使用 DeepSeek 推理模型。
這種高性價比的策略,吸引了大量企業使用者,也為 DeepSeek 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 。
梁文鋒和 DeepSeek 的成功,不僅為中國 AI 產業的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青年在 AI 領域的創新實力和進取精神。
他們在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商業策略等方面的探索和實踐,為中國 AI 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DeepSeek,可能是個國運級別的科技成果。”
在未來,隨著 AI 技術的不斷發展,相信 DeepSeek 將繼續在 AGI 的道路上砥礪前行,為推動人類社會的智慧化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
宇樹科技王興興
開拓機器人產業新未來
在機器人領域的創新浪潮中,王興興和他的宇樹科技正以獨特的視角和堅定的步伐,探索著機器人產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展現出中國青年創業者在新興科技領域的無限潛力與擔當。
王興興自小就對機械和科技充滿濃厚興趣,這種熱愛促使他在機器人領域不斷探索前行。
研究生期間,他自主研發出全球首款外轉子無刷電機驅動的小型高效能低成本四足機器人 XDog——
這一成果不僅為他贏得了業內的關注,也為他日後的創業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16 年,王興興憑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對機器人技術的執著追求,創立了宇樹科技,專注於足式機器人的研發和推廣。
王興興認為,機器人市場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不同型別的機器人在不同領域都有著獨特的應用價值。
因此,宇樹科技在發展過程中,不僅大力投入四足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還積極佈局人形機器人領域。
目前,宇樹科技的四足機器人在全球市場取得了顯著成績,銷量佔全球的 60% 以上,廣泛應用於消費端、科研教育端和行業端等多個領域。
在消費端,宇樹科技的機器狗以其可愛的外形、靈活的動作和豐富的功能,成為了眾多機器人愛好者的寵物伴侶;
在科研教育端,為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了先進的研究平臺,助力科研人員開展機器人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在行業端,機器狗在工業巡檢、貨物搬運、安防監控等場景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2023 年,宇樹科技正式踏入人形機器人賽道,並推出了首款通用人形機器人產品宇樹 H1。
這款機器人身高 1.8 米,體重 47 千克,具備出色的運動能力,步行速度可達 1.5 米 / 秒,還能完成小步快跑、原地後空翻等複雜動作。
2024 年,宇樹科技又釋出了人形機器人 G1 的量產版本,起售價為 9.9 萬元,首次將雙足人形機器人的價格下調至 10 萬元以內。
這一舉措引起了行業的廣泛關注,被認為開啟了人形機器人的“價格戰”。
宇樹科技能夠實現如此具有競爭力的價格,得益於其全棧自研的技術體系、規模化的高效生產模式以及四足機器人技術的成功遷移應用。
透過複用四足機器人的電機、演算法等關鍵技術,不僅降低了研發成本,還提高了生產效率。
同時,宇樹科技積極與國內優秀供應商合作,充分利用國產供應鏈的成本優勢,進一步鞏固了自身在價格上的競爭力。
在對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判斷上,王興興有著深刻的洞察。
他認為,在通用人形機器人領域,“iPhone 時刻” 的到來還需要一定的時間,至少還需要 3 – 4 年,不會超過 5 年。
他指出,“iPhone 時刻” 的出現並非僅僅依賴於某一項特別技術的突破,更多的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突破,需要將各種成熟的技術進行整合,並提出終極產品的構想。
其中最大的卡點就是 AI 技術的不足,包括 AI 模型、AI 的訓練資料集以及 AI 場景的落地部署等方面都還遠遠不夠。
王興興強調,硬體對機器人行業來說並不是最大的限制,工程技術上的問題解決時間是可以預估的,而目前機器人 AI 的能力還沒有足夠突破。
透過提升 AI 技術,讓機器人能夠做出傳統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從而實現更大的價值。
對於機器人 AI 的應用,王興興認為大語言模型或多模態模型可以運用在機器人領域,但真正的機器人模型要發展,僅靠大語言模型是不夠的。
他指出,對於機器人或具身智慧來說,最重要的是讓機器人能夠幹活,因此需要加入影像、機器人關節指令、雷射雷達等資料,構建專門的機器人模型。
例如,特斯拉採用模仿學習的方式,透過大量採集動作資料來訓練機器人,這種方法雖然與大語言模型關係不大,但在特定場景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目前機器人具身智慧領域的技術路線還不太明確,大家都在不斷嘗試和探索新的方法。
在機器人市場的商業化方面,王興興認為工業場景的市場爆發關鍵在於產生正向商業價值。
如果能夠在 2025 年實現商業閉環,即機器人的價格與其產生的商業價值成正比,那麼在 2025 年底到 2026 年,機器人有望在工廠中大規模鋪開。
例如與蔚來汽車合作,部署人形機器人負責搬運工作,透過實際應用不斷最佳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機器人的市場適應性和競爭力 。
王興興還非常注重機器人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倫理規制問題。
他認為,AI 機器人在提升生產力方面擁有巨大的潛力,能夠有效緩解傳統產業面臨的人力成本上升和技能不足的雙重挑戰。
然而,在促進 AI 機器人發展的同時,也需要重視相關的倫理和規制問題,建立完善的法律框架與倫理規範,以引領 AI 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從王興興和宇樹科技的發展歷程中,我們看到了中國青年創業者在機器人領域的創新精神和進取態度。
他們敢於挑戰傳統,勇於探索新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以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和堅定的執行力,推動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王興興對機器人行業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判斷,為宇樹科技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中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遊戲科學馮驥
用遊戲傳承文化與創新表達
在遊戲行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遊戲科學及其創始人馮驥以獨特的視角和堅定的信念,在遊戲開發領域開闢出一條傳承文化與創新表達的獨特道路,展現出中國青年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擔當與作為。
馮驥,這位遊戲科學的掌舵人,憑藉對遊戲的熱愛和對傳統文化的深刻理解,帶領團隊打造出備受矚目的遊戲作品。
他深知,遊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一種文化傳播的載體。
他認為,“實際上你做中國傳統文化的題材,它未必就只能是中國人欣賞的東西,有很多共通的東西全世界的玩家都可以感受到。”
在遊戲科學的發展歷程中,馮驥始終堅持將傳統文化與遊戲深度融合,致力於透過遊戲讓更多人瞭解和喜愛中國傳統文化。
這款遊戲以中國經典名著《西遊記》為藍本,將孫悟空這一經典形象重新演繹,為玩家呈現出一個充滿東方奇幻色彩的遊戲世界。
“很多事情是老祖宗賞飯吃,其實這些好的東西一直很好,一直在那裡。
在遊戲裡,它可以成為一個場景、一件物品或者一句題詞。
如果有合適的載體能恰如其分地把它做一些結合,實際上會有一個 1+1>2 的效應。”
在遊戲製作過程中,馮驥帶領團隊深入研究《西遊記》原著,力求在遊戲中還原原著的精髓。
他們閱讀了 100 多次《西遊記》,參觀了無數的文化遺址,為孫悟空的盔甲創造了 12 億個模型,只為追求遊戲中每一個細節的真實性。
遊戲中,玩家可以看到高度還原的中國古建築,感受到中國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
還能聽到以陝北說書形式配樂的背景音樂,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遊戲中煥發出新的活力。
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和精心呈現,不僅讓國內玩家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也吸引了眾多海外玩家的關注,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一股 “西遊熱”。
許多海外玩家透過這款遊戲,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主動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藝術。
如果沒有現代技術的加持,沒有現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和渠道去強化認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會變得非常脆弱。
因此,他帶領團隊在遊戲中運用了先進的數字技術,將中國的古建築、地貌等元素真實地呈現在遊戲中,為玩家帶來了沉浸式的遊戲體驗。
為了製作《黑神話:悟空》,遊戲科學自建了一個掃描團隊。
在三四年裡,其跑遍全國 100 多個地方,掃描中國的古建築以及不同的地貌,將這些實景、實物以合理的方式融入遊戲中,讓玩家在遊戲中彷彿置身於真實的中國山水之間。
馮驥敏銳地察覺到,AIGC 技術雖然可以提高遊戲製作的效率,但也可能導致遊戲內容的同質化。
“現在有很多 AIGC 技術方式,一鍵就可以做出很精美的東西。
技術讓很多原來的設計工作變廉價、變快,大家的水平會被拉平。
但能夠程式化、演算法化以及 AI 生成的東西,它的個性、情感相對會比較平庸。
這個時候如果你想把事做好,就要花更長時間,去加入個人風格,加入自己的雕琢,才有可能脫穎而出。
因為大家都到 90 分了,你要想辦法做到 95 分,要用更長的時間去思考哪些部分是技術取代不了的,是人的獨特價值可以賦予給產品的。”
任天堂堅持 “枯萎技術的水平思考” 原則,用早就過時的技術,慢工出細活,創作出感動人心的東西,成為世界上市值最高的遊戲公司之一。
馮驥希望遊戲科學也能秉持這種精神,打造出具有獨特個性和文化內涵的遊戲作品。
馮驥還十分關注遊戲的社會影響,尤其是遊戲成癮問題。
因為遊戲有反饋,如果這個遊戲強烈地、不斷地誘導玩家,可能會產生玩了還想玩的想法,比那些娛樂產品要有更強的成癮性。
因此,他提出:“開發者製作的遊戲願意給自己孩子放心玩,這可能才是合理的度。”
在遊戲科學的團隊中,他們始終將這一理念貫穿於遊戲開發的全過程,努力打造出既有趣又健康的遊戲產品。
從馮驥和遊戲科學的實踐中,我們看到了中國青年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創新精神和文化自信。
他們敢於挑戰傳統遊戲開發模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相結合,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遊戲作品,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
他說,“黑猴能在國際上拿到那麼多獎項吃到的紅利是綜合性的,你很難把它掰開來講。
這是把中國的傳統文化結合最先進的技術、最好的畫面、最好的音樂,然後再輔以合理的玩法,才能夠產生的化學反應。
同時,他們也關注遊戲的社會責任感,努力為玩家創造一個健康、積極的遊戲環境。
馮驥的理念和實踐,不僅為遊戲科學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中國遊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激勵著更多的中國青年在文化創意領域勇敢探索,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
青年力量,引領未來
汪滔、梁文鋒、王興興和馮驥,這四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創業者,他們的故事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了中國青年一代在科技和文化產業領域的卓越風采。
他們的理念和實踐,不僅為各自的行業帶來了新的活力和變革,也為中國的科技和文化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汪滔透過技術創新,讓大疆無人機成為全球行業的領導者;
梁文鋒帶領 DeepSeek 在人工智慧領域實現突破,打破了國外巨頭的技術壟斷;
王興興積極探索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方向,推動機器人技術在更多領域的應用;
馮驥將傳統文化與現代遊戲技術相結合,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遊戲作品,讓中國文化在全球範圍內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他們的創新實踐,不僅為自己的企業贏得了市場和聲譽,也為中國科技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借鑑。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科技實力的不斷提升,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在科技和文化領域嶄露頭角。
他們將繼承和發揚前輩們的精神,以更加自信的姿態,更加創新的思維,在全球舞臺上展現中國青年的風采。
他們將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文化創意等各個領域不斷探索創新,推動中國科技和文化產業邁向更高的臺階,為實現中國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的轉變,為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和全球傳播,書寫輝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