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國經濟何處去?全球頂級智庫的預測來了

傳統上,中國一直將春節視為新一年的開始。
值此春節前夕,全球主要研究機構相繼釋出了2025年經濟展望報告。本刊整理了摩根大通、瑞銀、羅蘭貝格等機構,以及IMF原副總裁朱民在近期所作的對2025年全球以及中國宏觀經濟走勢,以及國內重點行業發展趨勢的研究報告,並摘選出主要內容以饗讀者。希望對企業決策者制定2025年戰略規劃,提供可供借鑑的詳實資料。

宏觀經濟篇

1.全球經濟增長約2.5%,地區分化依然顯著

對於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各大機構的預測整體較為一致,預計全球經濟總量依然保持增長,但國家之間的分化仍然較為明顯。
瑞銀預計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將呈現分化態勢。美國經濟在消費和政策支援下增速略有放緩但仍穩健,預計增長接近2%。亞洲經濟增長略有放緩,但各地區表現會有所差異。歐洲經濟增速緩慢但逐步改善。
摩根大通預計2025年全球GDP增長2.5%,核心CPI通脹維持在3%左右,經濟增長的同步性減弱,政策分化成為主要趨勢。
朱民認為,全球經濟處於持續低增長過程,2025年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在2.7%~2.8%的區間,未來3~5年維持較低水平。疫情對經濟造成永久性創傷,全球勞動生產率普遍下降,貿易不再是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

2.新興市場增長前景,機構間存在分歧

對於新興市場,各大機構普遍認為其經濟增速會跑贏全球平均水平。
瑞銀認為,新興亞洲國家,如印度和印尼得益於良好人口結構和較低關稅風險,會實現較為強勁的增長。亞洲(不含日本)市場預計提供全球最具吸引力的盈利增長,2025年美元計價的每股收益增長預計為13%。
摩根大通對2025年新興市場的預測略微保守,認為新興市場增長前景面臨重大不確定性,預計2025年增長從2024年的4.1%放緩至3.4%。新興市場央行需在金融穩定性和增長放緩之間權衡,但國內增長疲弱,利率緩衝空間為貨幣寬鬆提供一定餘地。
朱民的觀點與摩根大通接近,雖然新興市場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變化,部分新興市場國家在應對全球不確定性方面亦展現出一定韌性,但整體仍面臨諸多挑戰。

3.中國經濟面臨關稅壓力,重點關注經濟刺激政策和新興產業發展

對於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測認為政府刺激政策和經濟結構性變化值得關注。
瑞銀預計,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約為4.0%,10萬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債務化解計劃有助於緩解風險,且政府已做好進一步加強經濟刺激的準備。
朱民認為,中國經濟面臨結構性變化,新的增長模式注重國內消費市場和核心競爭力的製造業。未來經濟增長將更多依賴於結構變化帶來的機會,而非單純的增長速度。中國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30.3%,未來將向高科技、綠色轉型方向發展。
投資、消費與出口曾普遍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然而國際貿易摩擦問題近年來始終存在。
瑞銀認為,美國可能對中國進口商品實施更多選擇性關稅,對中國出口是一大挑戰。摩根大通認為,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是影響中國和新興市場增長的重要因素。若貿易衝突加劇,亞太地區GDP增長可能放緩至4%。
朱民指出,面對貿易衝突,中國需穩住基本盤,保持經濟持續發展。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發生變化,部分製造業出口受到影響,但同時也在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中國科技產業依然受到矚目,瑞銀較為看好人工智慧和能源資源領域的變革性創新。中國在人工智慧相關領域的發展潛力巨大,特別是在半導體、資料中心等領域。
朱民建議,我國應在人工智慧領域全力介入產業鏈,特別是在新能源、無人駕駛汽車、具身機器人等領域具有優勢。資料資本化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資料作為核心資源將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4.美國股票市場普遍被看好,機構對新興市場發展預測存在分歧

對於股票市場,美國由於近期AI科技的發展,普遍被機構看好。對新興市場的股票市場,機構預測存在分歧。
瑞銀預計,標普500指數到2025年底將達到6600點,美國科技、公用事業和金融板塊被看好。亞洲(不含日本)市場預計實現約15%的回報,印度市場因高GDP增長和良好人口結構被看好。
摩根大通預計,標普500指數2025年目標點位為6500點,每股收益(EPS)達到270美元。美國股票市場因商業週期擴張和人工智慧相關資本支出擴大被看好,而歐元區和新興市場股票相對不被青睞。

產業篇

對於2025中國產業發展趨勢,我們以羅蘭貝格釋出的《預見202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為藍本,介紹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工業產品與服務、零售等行業的發展趨勢,以及產業升級的建議,希望對從業者有所借鑑。

1.新能源汽車

2020年至今,中國汽車海外年銷量從不足100萬輛迅速增長至約600萬輛,躍升為世界第一汽車出口國。但伴隨著銷量的增長,我國乘用車市場的價格戰愈發激烈,車企的利潤率受到重大挑戰。2024年1~9月份車企整體利潤率僅為4.6%。
在新能源汽車和智慧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更好響應市場終端的快速變化,車企的營銷和價格策略應不斷調整。對於車企而言,本地化產品定義、差異化品牌營銷、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及技術創新等是重塑價值的關鍵抓手。
本地化產品定義:汽車行業的“新四化”正加速從以產品為中心的傳統設計方式向以使用者為核心轉型。傳統的“堆積資料”與“配置比拼”已不足以打造差異化競爭力。車企需要深度理解使用者的實際用車場景,圍繞不同場景的需求,透過整車設計最佳化與多配置的靈活聯動,為使用者創造獨特且難以替代的用車體驗。
差異化品牌營銷:品牌營銷的核心目標遠不止於“高階化”。更重要的是傳遞產品之外的價值,包括審美價值、體驗價值、社交價值和文化價值等。透過這些多元維度,品牌能夠為使用者提供更豐富的體驗,塑造品牌在使用者心中的獨特形象,強化品牌的情緒價值,使使用者對品牌產生更深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品牌忠誠度和為該品牌支付溢價的意願。
核心零部件的垂直整合及創新:垂直整合不等於“全面自制”。在當前快速迭代、高投入的環境下,盲目自制會導致資源分散、回報降低甚至質量問題等。因此,車企需從零部件的供應稀缺性、對整車競爭力的影響以及成本效益等角度慎重評估自制策略,集中資源於關鍵技術,最佳化資源分配並提升開發效率。
除了整車製造和銷售外,車輛全生命週期價值管理應成為車企和零售服務商尋求價值增長的重點方向,以更好地在車輛的全生命週期構建價值挖掘的觸點和新商業模式。圍繞電池服務、二手車流轉、金融方案、後市場場景的新價值模型設計亟待探索。

2.人工智慧、高科技與網際網路

2024年,中國科技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與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增長。以大模型為典型代表的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為科技產業注入了海量新動能。預計2025年生成式AI與垂直行業深度融合,聚焦行業價值創造。隨著大模型進入“萬卡萬億”時代(萬張訓練卡、萬億級引數),人工智慧正“加速湧現”,AIGC的能力邊界也將持續拓展。展望未來,生成式AI將更為深度地使能千行百業,並呈現三大核心趨勢。
趨勢一:生產式AI技術將深入融入業務戰略藍圖,成為企業打造差異化使用者體驗、提升品牌競爭力的重要抓手。生成式AI解決方案有條件從“一個問答程式”走向能與使用者主動互動、組織打造自身品牌與最佳化使用者體驗的核心抓手。正如Open AI董事局主席、Meta前CTO布萊特泰勒所言,“很快,我將不會在各個保險公司的網頁與App間反覆切換,而是選擇與AI智慧體直接對話來為家人新增保費”。
趨勢二:AIGC的應用場景將加速多元化,AIGC將不僅僅限於智慧客服、資訊檢索等少數通用場景, 而是會與垂類行業特定場景深度融合。例如,中國電信於2023年釋出千億級引數的星辰大模型,至今已廣泛應用於12345市政熱線、數字人、萬號智慧客服等領域。
趨勢三:打通垂類行業“研、產、供、銷、服”多職能、使能多場景的通用AI智慧體有望加速出現,並對組織效能帶來“代際躍遷”。通用AI智慧體將能夠勝任諸多複雜且需涉及多個流程與環節的工作,成為組織內可媲美“碳基員工”的“矽基專家”,進而帶來組織的生產力躍遷。
隨著中國行業數智化轉型的逐步深入,資料要素市場作用將日趨重要。
發展以組織間資料交易與資料服務為核心的資料要素市場,在如今的智慧經濟時代勢在必行。一方面,AI技術加速走向千行百業,企業對高質量多模態資料集的需求迎來爆發式增長;另一方面,中國資料生產量保持快速增長,為資料要素市場的發展提供了良性的“原材料”。據統計,2023年中國資料生產總量達32.85ZB,同比增長22.4%,全國資料產生量有望在2030年超100ZB。
資料要素市場已成長為千億級產業,未來將向萬億級加速邁進,龐大的產業規模帶來海量經濟發展與就業機會。據測算,2024年中國資料要素市場有望超過1,500億元,而這一數字在2030年有望達到5,200億,年增長率預計將超過40%,達全球資料要素市場的30%。

3.先進製造

智慧製造革新“AI+”。隨著全球科技革命的推進,人工智慧技術在製造業的應用正成為企業競爭力的關鍵。AI的深度學習、機器視覺等技術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還透過最佳化資源配置和管理流程降低運營成本、增強安全性,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保持優勢。數字化與智慧化技術的融合,已成為提升企業內部治理、管理透明度和操作效率的戰略工具。以中聯重科、徐工、山東重工等行業領導者為例,他們透過AI驅動的智慧化改造,顯著提升了裝置的精準度、作業效率和安全性。AI的深度應用正在重塑智慧裝備的新格局,使企業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多變的作業環境,這不僅是技術創新的體現,也展示了中國企業在應對全球市場需求變化方面的適應性策略。
深度融入,構築全球韌性供應鏈。2025年,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中迎來挑戰與機遇並存的新局面。面對全球經濟政治日益複雜,中國企業正加速構建均衡、韌性的全球網路,從製造環節向核心產品供應方轉變,深度融入全球價值鏈。新能源電池材料和礦業企業透過全球投資併購,強化對銅、鋁、鋰、鎳等礦產資源的控制,為產業的蓬勃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源保障。如中國鋁業和山東魏橋透過戰略性投資拓展海外鋁礦資源,增強上游資源控制力,確保產業鏈穩定。同時,中國企業成為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重要投資方,透過資本和知識輸出,與海外市場深度融合。在中國企業主導下,新能源電池、光伏等新興製造投資正在全球多個區域佈局,逐步勾勒出本地與海外關鍵要素多元供應藍圖。
4.消費品與零售
2024年對中國消費品和零售來說似乎比2023年更加挑戰。“存量”市場已經不僅指那些受到房地產放緩影響的耐消行業,而是幾乎擴充套件到所有消費行業。2025年消費者訴求將延續兩極化趨勢且圖景更加複雜,要求品牌具有更強的戰略洞察能力和精細應變能力。
消費分級之“分水嶺”。消費升級和降級的分水嶺在“三術”:藝術、技術和話術。有人說這些年的人群新趨勢就是出現了“懶人群”和“作人群”,我們認為應該看到新一代人群相比較而言更加理解生活的意義,也更加要面對生活的壓力。新一代消費既要看外在的皮囊,又需要有趣的靈魂,自然對藝術和話術有著較高的要求。而經濟騰飛這些年來,造就了占人口20%的大學生以及更多的沒有大學學歷的但已經非常精明的消費者,出現了大量的“技術派”、“成分黨”。三術合理強化設計和功能等高階理性屬性以及快樂、舒緩、連線等情緒價值,使品牌可以像10年前的品質信賴一樣獲取溢價。
消費品和零售領域人工智慧將深度結合。AI技術正在深度滲透消費零售領域,消費品企業要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保持敏捷,需學習、適應、擁抱並駕馭AI趨勢,將其視為企業未來創新的關鍵因素。
目前,ChatGPT展現出變革性的研究、分析與生成功能;但作為機率模型,其仍有虛假資訊、資料安全等侷限。企業可採取措施緩解這些影響,如調整模型以提升任務處理能力,管理資料以保護資訊安全,從而更好地實現AI的商業價值。
AI在消費零售行業的可以歸納為四種運營模式:全自動化、使用者驅動、提效增益、傳統依賴。企業在自動化和客戶體驗方面取得平衡,將更可能實現投資回報率和客戶體驗的共贏。此外,AI驅動的自動化、個性化、透明化運營模式將成為趨勢,建議企業評估端到端的自動化機會,精簡複雜流程,推動智慧化轉型。
AI可作用在從研發、生產、管理到市場營銷、銷售的生命週期各環節,驅動企業效能提升。羅蘭貝格分析了全球及中國超過60家消費品企業在品牌創新、市場營銷、銷售效能提升方面的AI應用案例,揭示AI的潛在價值。例如,在營銷中使用人工智慧可將點選率提升223%,轉化率提升500%。
孵化第二增長曲線,突破增長瓶頸。隨著競爭加劇和消費需求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龍頭企業正面臨新品牌、新賽道的顛覆性衝擊。單靠一兩款傳統大單品已不足以支撐企業的長期競爭力和業務穩定性,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已成為關鍵。對於企業而言,孵化第二曲線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僅要懂得“生”,還要懂得“養”,即透過試銷迭代、上市後的持續投入和耐心孵化,以突破增長瓶頸。
***
2025年,中國經濟新的增長模式將更加註重國內消費市場和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國際貿易摩擦仍是中國出口面臨的挑戰,但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將為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帶來新的機遇。正如朱民指出,中國需穩住經濟基本盤,推動產業升級,特別是在人工智慧、新能源和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企業和個人需轉變視角,過去我們關注的是增長,現在需要關注的是結構變化,結構變化的機會大於增長。
參考資料:
瑞銀:2025年全球經濟及市場展望報告
J.P.Morgan:2025年全球經濟預測
朱民:全球經濟金融2025:重塑與應對
羅蘭貝格:預見202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
【如希望瞭解《預見2025:羅蘭貝格中國行業趨勢報告》完整內容,請點選閱讀原文下載】
推薦影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