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院線電影又少得可憐
。
片荒很痛苦,不過幸好大洋彼岸正值“頒獎季”期間,第94屆奧斯卡也將月底舉辦。(3月27日)
翻翻獲獎電影,回味年度經典總是不錯的選擇。
2021,我們挑選了10部頗具代表性的好萊塢電影,這其中有大夥熟悉的,也有一些陌生的。
人們老說,好片總會回味良久,希望這些2021電影可以繼續豐富我們的生活。
另外,疫情反覆,大家多注意。

▼
[沙丘]
Dune
導演 丹尼斯·維倫紐瓦
主演 蒂莫西·柴勒梅德/麗貝卡·弗格森/奧斯卡·伊薩克
型別 劇情/科幻/冒險

完美的一半
電影[沙丘]的最大玄機就在於“PART ONE”。
作為一名高度忠實於原著的再創作者,小說第一部的厚度從它完成出版之日起,就是電影的敵人。
如果拿深受它部分元素影響的[星球大戰]做參照就不難發現,無論是佐杜洛夫斯基還是大衛·林奇,都不可能讓改編成功。
[星球大戰]適應於新時代大片的標準三幕劇結構並不適用於[沙丘]。
當兩位優秀導演都試圖將一本書塞進一部電影之中,註定會受到挫折,並留下遺憾。

維倫紐瓦比前輩成功之處在於,他首先搞定了投資方,讓他們接受了PART ONE與PART TWO的製作方案,這就讓電影的改編成功了一半。
對於科幻題材,特別是世界觀宏大,角色群龐大的作品,傳統三幕劇的第一幕根本無法實現建立世界觀的同時,讓主要人員完成亮相。
[沙丘]幾乎讓整部電影成為了一個序幕。
只重點選取了崔厄迪的家鄉卡拉丹、香料之星厄拉科斯兩個星球作為龐大世界觀的一角重點呈現。

卡拉丹的冷藍(水)與厄拉科斯的耀黃(沙),用兩種鮮明的顏色清晰地識別出不同的星球世界。
而哈克南男爵的勢力與強大的薩卡多僱傭軍,則用混黑標識出在故事初期的“反派”特徵。
因此,在大量世界觀的敘述過程中,畫面的高識別度,很容易讓觀眾從複雜的名詞中解脫出來。

色彩識別之外,還有更直接的比大小。
戰艦何其大也,比之星際之門何其小!浩蕩軍團何其大也,比之戰艦何其小,香料車何其大也,比之沙蟲何其小。
有了色彩與大小,世界就可以被真實地感知,這個世界也會隨之活起來。

就像[獨立日]的外星飛船炸燬了白宮,拋開其它元素,就是大小與色彩的共振。
而[獨立日]第二部,恰恰是忘了這一點。
在這個視覺創造基本功上,維倫紐瓦的[降臨]、[銀翼殺手2049]、[沙丘],從未失手。

在不可避免地陳述環節,導演始終儘可能地圍繞保羅·崔厄迪展開。
奇特的防護服機制透過一次訓練呈現——順便還普及了家族對立的淵源。
奇異的戈姆刺測試,則使用大量特寫將戲劇張力壓在了演員身上。
奇妙的蒸餾服則透過保羅的“神蹟”,打通了一個科學與幻想的界線。

如果說柴德梅勒能否擔綱一部過億預算大片在這之前還是一個問號,那麼在PART ONE結束之後,這個問號已經變成他能走多遠的歎號了。
一場與弗雷曼人的決鬥雖然完成了保羅的成長一課,但從視覺上實際上並未完成一個高潮,而是直接通向了結局。
[沙丘]PART ONE的高潮實則是鋪陳良久的沙蟲,終於瞪大了它的“眼睛”(並不)。
當它注視著保羅、傑西卡,以及銀幕前的觀眾那一刻,沒有激烈的打鬥與爆炸,但是卻產生了一種對更詭異、更超脫力量,不自覺的臣服。

這也是[沙丘]區別於其它大片的地方。
今天的大片,對速度的追求極度狂熱,這種追求的主要表現就是剪輯速率。
[沙丘]則反其道行之,屢屢製造其實並不緩慢的緩慢,充滿信心地將這個世界的一點一滴展現在觀眾面前。
讓他們慢慢地看,完整地看,這固然會導致場面略有不足,動作略顯呆板,但它服務於整體的視聽語言規劃。
因此,沙蟲的鏡頭,自然有資格入圍最佳技術特效,也完全可以載入科幻電影史。

也是在沙蟲身上,BDO的靜默效應,實現到極致,導演和特效團隊兌現了製造神明的願景。
這便關乎影片成功的另一半,熱情、智慧和工具的技術團隊。
大到蜻蜓翼直升機的製作,小到蚊子刺客的花活;
厚重如哈克南男爵的假肢,輕便如弗雷曼人的蒸餾服,
再到儘可能來自於真實的自然景觀——比如約旦的沙漠,以及只能在影院複雜的音響系統裡,才能真正感受到的聲音的層次。

[沙丘]有資格成為年度推薦之一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它與影院不可分割的緊密關係。
在這個影院其實比電影遭遇更大危機的年份,這一點關乎電影,又超越電影。
▼
法蘭西特派
The French Dispatch
導演 韋斯·安德森
主演 本尼西奧·德爾·託羅/艾德里安·布洛迪/蒂爾達·斯文頓/蕾雅·賽杜
型別 劇情/喜劇

依舊任性,依舊韋斯·安德森
談及韋斯·安德森電影,一些詞彙會不經意蹦出:
對稱構圖、小清新色調、特寫鏡頭、黑色幽默……它們構成了韋斯·安德森的電影風格。
[法蘭西特派]仍是標誌性的韋斯·安德森電影,風格依舊明顯。
不過這一次安德森也有了點改變,比如大規模使用黑白色調、結尾處穿插一段動畫(當然動畫也要遵從安德森的電影風格)等等。
這讓[法蘭西特派]有了點不一樣的新。

風格上的些許不同,並不能概括這次韋斯·安德森的冒險,真正讓[法蘭西特派]有所不同的,其實還是故事的呈現。
雖然電影仍然是我們熟悉的安德森敘事結構,但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安德森以影像呈現雜誌。
每一篇小故事,每一篇由作者撰寫的報道,均被安德森用影像的表達方式再現。
或是城市街景,或是藝術人生,或是青年生活,作者成為親歷者、敘述者,且根據文章的不同,講述的方式也多種多樣。

涉及無趣鎮的“本地色彩專欄”就由撰稿人薩澤拉克(由安德森電影的老熟人歐文·威爾遜飾演)打破第四面牆直接跟觀眾交流。
而到了“藝術和藝術家專欄”,講述的方式則再度發生變化。
撰稿人巴倫森雍容華貴,身處博物館中,以上層人士的優雅,緩緩講述法國潑濺派行動組先鋒摩西的誇張故事。
至於到了“政治/詩專欄”,麥克多蒙德飾演的克萊門茲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應該保持新聞工作者的中立性”。

這些主題各異、內容不同的專欄構成了這本名為《法蘭西特派》的期刊,也構成了這部名為[法蘭西特派]的電影。
“雜誌即電影,影像即文字,風格即版式”,韋斯·安德森再度以自己的方式創作電影,大膽,勇敢。

想來[法蘭西特派]也只能是韋斯·安德森這種“強迫症”導演才能實驗的。
畢竟只有他才能做到即便每個故事風格各異,但整體影片依舊和諧統一,誰叫他無論如何都不會背叛自己的“神經質”呢。
▼
呼朋引伴
C'mon C'mon
導演 邁克·米爾斯
主演 華金·菲尼克斯/伍迪·諾曼/蓋比·霍夫曼/斯科特·麥克納裡
型別 劇情

蹲下來,聽聽他
任何一個運籌帷幄的大人,在小孩子面前也會失了分寸。
喬尼是這樣一個大人。
他是電臺記者,扛著複雜的收音裝置,走遍美國去採訪,車載廣播裡總能聽到他的聲音。
很厲害對不對?
可是,成人的世界,是一團糟。

他和小薇,一對不再說話的兄妹。
你長著和她一樣的眼睛,她笑起來嘴角弧度和你很像,為什麼會老死不相往來?
是喬尼搞砸了妹妹的婚姻,還是“媽媽死後那些奇怪的事”,或是“路易莎離開我的時候,一切都糟得不行”?
成年人的故事是一片混沌,說不清。

[呼朋引伴]的故事,開始於喬尼給妹妹打了一個和解電話。
這正是時候,妹妹的小兒子傑西無人照顧,喬尼這個陌生的舅舅自告奮勇。
華金·菲尼克斯和小演員伍迪·諾曼,不斷地互相沖撞,如大號成年人誤入了小孩子的兔子洞,又逐漸靠近、親密。

喬尼一邊要去採訪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傾聽他們對世界的看法,一邊卻對身邊這個小精怪束手無策。
為什麼會有小孩假裝自己是孤兒?
為什麼他會想要一根會唱歌的牙刷?
為什麼他會覺得,大人以為他走丟而驚慌失措的表情很好笑?
影片中採訪小孩的部分沒有劇本,可那些回答,成年人絞盡腦汁也寫不出來。

他們害怕孤獨,害怕不被理解,但面對那些成年人想要逃避的瘋狂現實,他們又能從容地說:
“有時麻煩就這樣找上了門,你也無能為力。
但我很驕傲,我承擔起了責任。”
而傑西悄悄在錄音筆裡記下自己的回答:
“無論你的計劃是什麼,都趕不上變化,只會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接踵而來。
所以你必須努力,努力,努力,繼續努力,不斷努力,不停努力……”

孩子們在默默觀察,悄悄看穿了成年人的混沌與困頓,用最天真的坦誠,揭開成年人的一團亂麻。
喬尼才意識到,這一路上,不是自己在照顧小外甥,而是外甥用他奇怪的方式在接納這個“感情充沛,過於情緒化的舅舅”,教他開啟心扉。

成年人,用盡各種公式、演算法與理論,卻畫不出一個明朗的未來。
但是,去掉那些複雜的心思,世界是什麼樣的?
蹲下來,聽聽孩子怎麼說。
[呼朋引伴]捕捉到了那些最純真的東西。
▼
西區故事
West Side Story
導演 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主演 安塞爾·艾爾高特/瑞秋·澤格勒/阿麗亞娜·德博斯
型別 劇情/愛情/歌舞/犯罪

回不去,不回去
鑑於斯皮爾伯格在好萊塢工業中的地位,在最近十年,雖然他從未停止創作,但他的作品,並不會成為必然的推薦之選。
相反,他在很大程度上錨定了這一年的水準。
但是,如果他在某個題材上再度讓我們看到應有的實力,我們也沒有理由迴避他。

[西區故事],在新冠時代的歌舞片小復興中,擁有多重意義,是眾多回望過去的目光中,更積極看向未來的一個。
眾所周知,百老匯版,1961版的[西區故事]就經歷過一次相當重大的改編。並永遠地留下了一些歷史性的難題。
今天,到街頭、到真正堅硬的路面上舞蹈已經不再成為阻礙,但種族議題,卻需要更為嚴肅地對待。

更有保障的工業製作力,與更符合時代觀念的種族文化,並不能抹殺61版在歌舞層面的成就。
但與[麥克白的悲劇]一樣,任何改編的嘗試都會讓我們去辨認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原因,以及那些不可撼動,那些理應有所修正。
在這方面,[西區故事]面臨比[麥克白]更復雜的局面,而斯皮爾伯格和他編劇庫什納成功做到了這一點。
不僅使當年的演員莫雷諾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更重要的是,更多的波多黎各演員擁有了一個演繹自己社群故事的機會。

這跟[成為裡卡多]裡的西班牙裔選角爭議不同,在當年的拍攝中,波多黎各人從未被認真對待過。
相比於其他歌舞片,借用自羅密歐與朱麗葉之間愛情的架構只是它最淺白的部分,也不是[西區故事]真正的重點所在。
它與[為所應為]、[紐約黑幫]這裡的族群發展與對立一脈相承。
只是在西區之中,鯊魚幫和噴氣機幫面臨著相似的頹敗與失落,在何去何從之間,弱勢者的相互傷害成了悲劇的更大動因。

於是,在《美國》、《哎呀,克魯普克警官》這樣的曲目中,歌詞的弦外之音成為與技巧一樣需要關注的“載體”。
當它們以略微不同的順序,微調的歌詞,轉換的歌手等方式再次出現時,史蒂文完成了對1961年的致敬,以及對1961年的修正。
其後果更是以真正的暴力,而非舞蹈進行了清算。

發生在西區的故事,是50年來發生在美國各地鉅變的縮影。
以史蒂文的穩健,它不會是最強烈、激進的聲音。
但這種勢頭無論裹挾了什麼,都不可阻擋,需要每一個曾經的、未來的影視工作者,用創作來回應。
▼
麥克白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Macbeth
導演 喬爾·科恩
主演 丹澤爾·華盛頓/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阿歷克斯·哈賽爾
型別 劇情

原味莎翁
2021年,有兩對雙人導演組合被拆開,獨立拍攝了一部電影。
拉娜·沃卓斯基完成了感傷過分的[駭客帝國4],喬爾·科恩則在[麥克白的悲劇]中冷酷到底。

其實在2015年,澳大利亞賈斯汀·庫澤爾也有過一次改編。
他採用了與喬爾截然相反的方式,盡全力在自然的景觀中,將麥克白推入深淵,讓現實的光影對映他無盡的慾望。
庫澤爾用天地做舞臺,喬爾則用舞臺納天地,更加回歸戲劇的本質。

無論表現主義還是黑色電影,他們的佈景、機位,都與角色心理的塑造息息相關。
而這始終是舞臺與電影競爭的優勢之一,它始終會將光芒匯聚到演員身上。
於是,喬爾各種黑白戲法最終需要演員來驗證,來反射。

丹澤爾·華盛頓,作為西德尼·波蒂埃之後最優秀的黑人演員,除了1993年的[無事生非](布拉納導演),他其實沒有什麼機會嘗試莎翁劇。
而在[藩籬]這樣的戲劇中,我們已經見識了丹澤爾的實力。
他缺的只是一個機會。
而弗蘭西斯·麥克多蒙德,比之2015年的歌迪亞,其實更接近一個充滿權力慾的妻子形象。

最終把他們帶回蘇格蘭荒原的,是原汁原味,可以直接拿朱生豪譯本當字幕的臺詞。
其實,這是致敬莎翁的最好方式,藉助臺詞,這些言詞就像是演員的抓手,也是觀眾進入另一個世界的“咒語”,彌補了一切服化道上的不足。
因為這是一部莎士比亞改編,於是一個古老的話題又有了談論的契機,經典是否需要改編。
答案顯然是“是”。

將[麥克白的悲劇]放大到整個A24公司的製片方中,我們就會發現,這家公司意圖透過不一樣建立其自己的競爭特色。
此處的不一樣並不以電影史為參照,而是以自然年,因此,作為一個年度盤點,我們有理由把喬爾的改編放進推薦位。
這種看上去“老氣橫秋”的創作一點不保守。
他的野心最終連線了德國表現主義並不穩定的光影,卡爾·德萊葉極致的特寫,奧森·威爾斯式的黑色莎翁劇,以及科靜採夫的舞臺劇等各種豐富的時代元素。

它或許不足以與黑澤明的偉大創作直接交鋒,但在莎士比亞的電影改編履歷中,喬爾·科恩在2021年,還是能夠留下自己的名字的。
而對於這樣的改編,相較於一年又一年愈發單調同質化的選單,我們更沒有理由說不。
(未完待續)
▼
▼
【推薦閱讀】
從[寄生蟲]看韓國半地下文化|東亞國「私生飯」往事|“婚姻是什麼?長期賣春合約。”|那一晚,人質和劫匪幹了個爽|男女通吃的人,都長什麼樣?|中國人“不能公開談性”簡史|生而為女球迷,我很抱歉|男人看女人幹架時,卻在幻想寬衣解帶|女人們能穿上褲裝,用了幾百年時間|論臺灣髒話裡的“幹你孃”|我懷念,曾經有個坦蕩的色情片盛世|出軌這種事,當然要組團才划算|歡迎來到,偉大的攝像頭時代|噫,韓國男人“好羞恥”|易烊千璽怎麼了|《少年的你》裡的性隱喻,看懂了嗎?|銀幕上的臉,是一個人的終極裸體|我喜歡,80年代這個肌肉裸男|去他*的世界,做新一代“垮掉”|這是我戒掉雙十一的第三個年頭|《小丑》與鏡子的曖昧關係|日本人“斷袖分桃”往事|兩個男的搞在一起都能幹嘛|昆汀「抄」了,昆汀又「抄」了|愛是永恆的,但相愛不是|島國電影怪奇片名大賞|西方「亂倫畸戀」源流考|不是“媽蟲”,是驕傲的全職媽媽|只有獨立的女人,才配得上這條裙|「伍迪·艾倫式」話癆片簡考|霓虹燈與髒亂的暴力美學恰天生一對|那些跟明星上床的女孩,後來怎樣了|星戰是一齣外太空的家庭倫理肥皂劇|朱亞文這身衣裳,怎麼像太監?|自有性幻想以來就有觸手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