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瑋煒已經很久不出現在新聞裡了。作為摩拜單車的創始人,她和摩拜一樣,來也匆匆,去也無聲。企查查APP顯示,10月22日,摩拜創始人胡瑋煒退出廣州摩拜科技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李洋接任法定代表人、董事。
她曾經被當做理想主義的代表,媒體人創業的完美典範,伴隨著共享單車的浪潮,被各種媒體追捧。在摩拜被美團收購,ofo宣告破產後,行業觀察家們紛紛感慨她運氣真好,避免了戴威的狼狽,而且落得盆滿缽滿。而戴威在經歷了曾經的風光無兩後,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了。
遙想2016年的共享單車戰役,打得如火如荼。捲入了那麼多巨頭,大家都懵了——這條賽道值得這麼重倉和這麼燒錢嗎?但資本釋放出來的氣息是,他們再也不想錯過對滴滴和打車市場的誤判和遲疑,一定要抓住這波狠狠地賺一把。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單車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最初之戰
那時候,大家都在說著風口,說著線下場景和支付入口,馬化騰和朱嘯虎還在爭論摩拜和ofo誰強,專業性一度上升到了拿小靈通做類比。直到後來,這個話題“內卷”到在共享單車上貼廣告到底能不能成為一門賺錢的生意。這波眾聲喧譁的討論,才告一段落。
不過,弔詭的是,口水落潮之後,共享單車也並沒死掉。大有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味,而且似乎都還生長的鬱鬱蔥蔥。
共享單車
為什麼能頑強的存活下來?
這幾十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表徵,無疑是中國城市飛快的發展程序。在高樓林立的背後,是中國城市主幹道發達但毛細血管並不順暢的現實。在一線城市生活的人,往往要比三四線城市生活的人走更多的微信步數,箇中原因就在這裡。這個現實,構成了共享單車出現和成長的基本背景。
共享單車可能的雛形,最早或許應該來自大學校園。以戴威的母校北大為例,偌大一個校園,在這裡學習生活四年,沒個腳踏車可能真的很不方便。但學生畢業走的時候,腳踏車又會以比較低的價格折舊賣掉,有的腳踏車可能會被轉賣很多次,做為一種“共享資源”被處置。

△ofo
共享單車以更激進的方式對交通資源的分工做了資源配置,使用者不需要對腳踏車有絕對的所有權,在騎行的時段內付費就可以擁有使用權。加上一開始的騎車押金,這個生意模式本身還算比較健康。也就是說,我們對共享單車,是有實實在在的需求的。具體到交通出行,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往往在走出地鐵後,還有相當的距離要行走,摺疊車這種解決方案已經被證明除了看上去酷,但一點也不方便。
可是當資本巨頭紛紛進入,共享單車從最開始的解決交通問題的工具,變成了製造交通問題的垃圾,整個使用者的情緒和感官也開始變了。共享單車投放和鋪設的速度,遠遠超過了它實際的運營能力,這造成了極大地資源浪費。除了腳踏車生產企業和運營環節的打工人,留下的註定就是一地雞毛。
反倒是,在資本降溫後,活下來的各家,從瀰漫著硝煙的戰場上撤下,開始重新重視精細化運營,也減少了大量不必要的浪費。共享單車的需求,相對迴歸到了它該有的狀態。摩拜易主美團,哈羅單車一直靠精細化運營活得比較健康。
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算是單車領域的一匹黑馬。2017年底,滴滴和ofo的矛盾迅速升溫,滴滴徹底放棄ofo,將小藍單車收入麾下,並且迅速完成對小藍的重新包裝,將其升級為自營品牌青桔單車。滴滴利用其在出行領域打下的地盤和戰鬥力,對青桔做了推廣和佈局。

△青桔單車
共享單車的新格局:
下沉的產品反比一線城市好
有資料統計,國內有70%的共享單車都投放到了一線城市,日趨飽和的市場,已經宣告了共享單車在五環內的戰事基本已經結束,青桔、美團、哈羅三個品牌成為勝利者。拼多多、快手和趣頭條等企業在下沉市場掘金成功,共享單車背後的巨頭出於搶奪流量、完善生態閉環的考量,積極推動車輪大戰在下沉市場的延續。
關於下沉市場的規模,已經不用贅述。一二線市民以及習慣了地鐵出行,在這裡共享單車承載了“最後一公里”的職責。然而在五環外市場既沒有地鐵,在公交網路上也不能和一二線城市媲美。目前,海量的五環外居民每天需要計算公交車的到站時間,同時也會浪費大量時間在等公交車這件事情上。
市場夠大,需求也存在,那麼共享單車一定會在下沉市場崛起麼?
理論上是這樣,然而我們需要考慮人為因素,人群素質是個挑戰。2014年,共享單車走進了五環內的大街小巷,五環內居民對共享單車打起了各自的小心思。有些人私自加把鎖將單車據為己有,有些人暴力破壞單車,甚至有些人會將單車零件拆卸用來修理自己的腳踏車。根據資料統計,ofo共享單車月損壞率曾高達10%,甚至哈羅單車在有些地方二維碼破壞率達到60%,一二線共享單車市場也是經過了數年的培育,才逐步解決了故意損壞車輛這個現象。

△壞車
在這種情況下,共享單車企業的選擇就會比較少了,要麼是再培養一次市場,讓使用者習慣並開始保護共享單車。要麼是對腳踏車進行升級,投放共享電動車。

△共享電動車
投放電動車的一個考量是,電動單車價格較高,破壞電動車的案例容易進行立案,反倒能更好的保證單車不被破壞。另外一個考量是,電動車和腳踏車的最大區別在於動力,電動車需要定時充電,一個小城可以進行停放甚至充電的區域有限,可以說是先到先得。佔據了這些優勢地利位置並建立起自己的配套設施後,共享單車品牌在這座城市可以建立起市場壁壘。
然而,相比較腳踏車,對於共享電動車的合規和停放問題,也是共享單車品牌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下沉市場,出行領域和電商領域,第一次形成了一種“反差萌”——市場在下沉,但投放的產品卻更高階。核心還是在於,下沉市場,對於共享單車的需求,並沒有一線大城市這麼迫切。所以,這就要提醒共享單車企業,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不要貪大求全,抓大放小,找到更合適的場景,做精細化的運營,並保持克制,非常必要。
共享單車會有新一輪大戰嗎?
目前共享單車的賽道上,哈羅背靠支付寶,美團有騰訊助力,滴滴對青桔重視程度最高。但其實發生新的戰爭的可能性也不大了。因為再來一架,肯定還是老路子,在投放上做比拼,這種浪費資源重複建設的事,不會再有第二次。大家競爭的路子,肯定只有兩種,一種是在其他城市下沉,但每一家都會緊貼跟隨,另一種是把單車作為自己業務的一環,拓展自己在一座城市立體的服務。比如,美團在一座中小型城市,既提供餐飲的服務,也提供出行的服務。

△共享單車
承載了滴滴日活重任的青桔,積極佈局新技術,以提高使用者體驗。基於5G全新的NB-IoT傳輸協議,可以提高共享單車的開鎖率,並且可以更容易定位共享單車位置,減少車輛丟失率。據悉,青桔單車首批2000輛新車已在北京多地完成搭載NB技術的單車路面運營測試,車輛開鎖成功率提升近40%,運營區內車輛連線率保持100%。
在滴滴最新公佈的新三年計劃中,滴滴表示三年後會讓青桔單車單日活躍使用者數上漲到4000萬。到目前,青桔日訂單突破2000萬,領先美團單車和哈羅單車。如果這個資料反映的是,單車品牌在城市空間裡的佔有率和影響力,並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出立體的服務閉環和品牌效應,我們覺得這些資料會更有意義。
也許,未來新的戰役是,這幾家,都沿著美團的無邊界概念發展,涉足美團的各個領域,形成衣食住行的綜合服務,會演變成很多個“美團”的競爭,只是大家切入的角度和時間順序會不一樣而已。滴滴如果沿著這個思路做有絲分裂,青桔能承載的想象空間可能就更大。畢竟滴滴已經透過社群生鮮瘋狂試探本地生活服務領域了。
本文轉自【深潛atom】,一個提供洞察商業方法論和視角,以及研究結論和觀點,致力於新的網際網路書寫的範本建立的諮詢工作室。

▲掃碼關注深潛atom
關鍵詞
單車
共享單車
美團
青桔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