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選擇性緘默症?

有些孩子在家裡或熟悉的人面前,說話交流沒有問題,但在外面或某些特定場合死不開口,這種情況可以考慮是不是患有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簡稱SM),它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
患者因恐懼或焦慮,在特定場合無法開口說話。這種情況多見於兒童,也可能影響青少年和成年人。
選擇性緘默症不同於單純的害羞或膽怯,而是一種焦慮障礙,常與其他焦慮相關的疾病重疊,並可能對患者的未來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選擇性緘默症的發病率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較為罕見的疾病,發病率不足1%。大多數病例出現在兒童5歲左右,通常在他們進入幼兒園或小學時被發現。
儘管選擇性緘默症在青少年和成年人中不常見,但仍有可能發生。據統計,女性或被指定為女性人群患病的機率,大約是男性或被指定為男性人群的兩倍。
不過,這一差異可能受到文化偏見或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確診後的患者透過治療都可以獲得顯著改善。


選擇性緘默症的表現症狀

選擇性緘默症的“選擇性”指的是患者僅在某些特定場合無法說話,而在其他舒適的環境中可以正常交流。這種症狀並非故意不說話,而是因為無法克服的恐懼或焦慮。
1. 完全或接近完全無法溝通:
o 患者感到無法開口,可能因過度焦慮而“凍結”。
o 表現為姿勢僵硬、目光呆滯,甚至避免與他人眼神接觸。
o 迴避社互動動,不參與活動,甚至不表達基本需求(如孩子不敢問老師去廁所)。
o 用發脾氣或其他行為方式來避免交流。
2. 非語言溝通:
o 用手勢、表情或寫字代替語言交流。
o 發出簡單的聲音(如“嗯嗯”表示否定)來替代語言。
3. 減少的語言表達:
o 語言回應遲緩,僅用單詞或短句作答。
o 聲音低沉、含糊不清,甚至改變語調。


選擇性緘默症的可能原因

儘管專家尚未完全明確選擇性緘默症的具體成因,但以下因素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1. 心理健康問題:
選擇性緘默症與社交焦慮障礙關係密切,75%-100%的患者同時患有社交焦慮。常伴有恐懼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分離焦慮等。
2. 家族遺傳:
焦慮症在家族中可能有遺傳傾向。選擇性緘默症患者的直系親屬中,焦慮障礙的發病率更高。
3. 語言或溝通障礙:
孩子可能因語言障礙(如口吃)或不喜歡自己的聲音而感到焦慮,進而發展為選擇性緘默症。
4. 社會環境因素:
受到欺凌、經歷創傷,或移民至以不同語言為主的地方,可能增加發病風險。

選擇性緘默症的診斷方法

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如心理醫生或精神科醫生)透過評估患者的症狀和行為進行診斷。診斷標準包括以下幾點:
1. 患者在需要交流的社交場合無法說話,但在其他環境中可以正常交流。
2. 此症狀影響了患者的社交、教育或職業生活。
3. 症狀持續時間超過一個月。
4. 該情況並非語言障礙或理解問題導致。
5. 症狀與自閉症、精神分裂症或其他精神疾病無關。


選擇性緘默症的治療方法

早期治療對緩解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至關重要。主要治療方法包括:
1. 心理治療:
o 認知行為療法(CBT)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應對焦慮,並改進行為問題。
o 對兒童的治療通常需要父母或監護人的積極參與。
2. 語言治療:
o 語言治療對伴有語言障礙的患者尤為有效,幫助他們克服語言交流的障礙。
3. 藥物治療:
o 常用藥物為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主要用於治療焦慮相關障礙。


選擇性緘默症的預後與護理建議

選擇性緘默症對兒童的學業、社交和情緒發展可能產生負面影響。未接受治療的患者可能在成年後面臨孤獨、社交困難及職業發展受阻等問題。透過早期干預和支援,大多數患者可以顯著改善症狀甚至完全克服。
幫助患兒的方法:
1. 營造安全、舒適的環境,避免讓孩子過早面對焦慮場合。
2. 鼓勵孩子以他們舒適的方式溝通,並逐步增加社交參與。
3. 對孩子的進步給予正面反饋,避免用懲罰來促進交流。
選擇性緘默症是一種心理健康問題,需要家長、老師和專業醫生的共同努力來應對。透過及時診斷和適當治療,患者可以逐漸克服恐懼,恢復自信,順利融入社會。如果懷疑孩子患有選擇性緘默症,請及時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未來。
(圖片來自網路,尊重原創,若侵權請聯絡刪除)



推薦閱讀



分享母嬰知識 關注寶寶成長
微信公眾號:usmama_com
新浪微博:@美國媽媽網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