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十幾元的烤鴨,是美國無法翻越的高山|【經緯低調分享】

中國的供應鏈和製造業有多強大,從一個小小的烤鴨就能看出來。在中國,一隻十幾元的烤鴨背後,隱藏著強大的產業鏈和生態體系。
這種低價烤鴨並非商家做慈善,而是得益於中國完善的產業迴圈。從鴨子的養殖、飼料成本,到加工、物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經過精心設計,實現了物盡其用。這種模式不僅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優勢。
中國製造業的強大不僅體現在技術先進性上,更體現在規模和效率上。中國擁有龐大的統一市場、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多元的飲食文化,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國製造業在全球範圍內難以被複制。無論是烤鴨、雞爪,還是甘蔗渣、玉米芯,中國都能透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整合,將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轉化為高附加值的產品。這種“物盡其用”的模式,不僅體現在製造業,還體現在服務業、社會治理、國家政策等多個領域,形成了高度的協同效應。以下,Enjoy:
作者 | 鎮長本人
來源 | 大叔鄉談
今晚在外面吃飯,有一道北京烤鴨,這幾乎是迎接來京親朋好友必吃的菜,席間小鎮就說要拿這隻烤鴨寫今晚的文章。飯店的烤鴨價格不一,一般怎麼也得百元左右,而很多街邊、菜市場的烤鴨店,一隻烤鴨才20多元甚至十幾元,還能給配一套鴨餅蔥絲黃瓜絲蘸料。
這是挺有意思的現象,小小的烤鴨背後是強大的生態體系。
一般用作烤鴨的,白條鴨淨重是23斤,就按照兩斤半計算,高效的規模化養殖,鴨子的料肉比大概是1.63.5不等,長得最快的小白條鴨料肉比是1.6,也就是1.6斤飼料能長一斤肉。除了飼料,養殖戶還要承擔場地、水電、疫苗、損耗等其他成本,做成烤鴨不僅要計算鴨子的成本,還要計算物流儲運、加工成本、正常利潤等。
把這些都算進去,一套烤鴨才賣不到20元,這實在太奇怪了,就好像商家做慈善似的。
商家當然不會做慈善,僅僅是因為十幾元的烤鴨,出廠批發價實際才23元一隻,鴨產業發達的地方,甚至還不到2元一隻。但一隻2斤半,對應至少4斤飼料,這麼低的價格連飼料錢都不夠。
之所以能把價格壓到這麼低,是因為圍繞這一隻鴨子建立了一條非常長的產業鏈,形成了非常龐大而又完善的產業迴圈。每一個環節都在產生利潤,到了最後變成烤鴨,自然就可以十幾元一整套了。
這類烤鴨用的鴨子,飼養的主要目的是獲得鴨絨。取得鴨絨後,剩下的白條鴨還要進行進一步精細處理,要摘出鴨舌、鴨脖、鴨肝、鴨心、鴨腸甚至是鴨血,這些都能賣出比鴨肉更高的價格,需求量非常大,最後剩下的白條鴨賣個兩三塊錢就夠了,可謂“買櫝還珠”。
這就是中國製造的高山,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企及。要麼本土市場不夠大、內部過於分裂形不成統一大市場,要麼技術不足、產業欠缺形不成完整產業鏈,再要麼歷史太短沒有非常多元的飲食文化等,總之種種原因疊加,就導致全球任何國家都達不到中國物盡其用的水平,這就決定了全球任何國家的製造業都不可能達到中國的效率。
製造業一看高、二看廣,高是技術先程序度,廣則體現在規模和效率,前者很光鮮,但後者才是根本。因為只要一個市場足夠大、競爭足夠激烈,為了取得競爭的勝利,一定會催生技術、模式不斷創新,這就是製造一線才是創新源泉的道理,這一程序只要不被打斷,一定會最終突破到先進、高階領域。
類似一隻烤鴨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中美貿易戰,最受影響的是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比如大豆、玉米等,但這還需要時間,目前“最絕望”的其實是雞爪這類商品。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雞爪消費國,小鎮愛人就特別喜歡吃雞爪,美國養殖業非常發達,雞肉消費很高,但美國人基本不吃雞爪,於是美國養雞戶長期依賴向中國出口雞爪獲利,但隨著關稅不斷疊加,美國雞爪已經失去市場競爭力,何況還有禽流感的衝擊。
雞爪這類副產品,只要能賣出去,對養殖戶來說是純粹的利潤,雞爪滯銷導致每隻雞的利潤大幅縮水,疊加持續蔓延的禽流感,美國養殖戶壓力非常大。當年美國為了向中國出口雞爪,費了很大功夫,現在一朝盡毀。
類似只能向中國出口的雞爪、十幾元的烤鴨等產品還有很多。
比如甘蔗,榨糖之後的甘蔗渣處理起來很麻煩,但是在廣西就直接把甘蔗渣以及甘蔗葉等用作生物質發電燃料,廣西正在建設全國秸稈綜合利用展示基地和生物質發電專案,變廢為寶。
還有玉米芯,處理起來也很麻煩,如果沒有配套的深加工體系只能焚燒或者填埋,如果工業水平達標,那麼玉米芯也可以變廢為寶,比如從玉米芯提取木糖醇、提取纖維素乙醇、製備活性炭等等,這幾年養小寵的多了,還可以做成玉米芯墊料或者貓砂。
目前國內面臨的最大難題,是鬆散的小農經濟導致難以規模化集中收儲玉米秸稈,但這一情況正在得到改變,這幾年大規模農業快速發展,玉米跟雞鴨一樣普遍物盡其用,已經不遠了。
類似的還有生活垃圾,就在幾年前,國內還在擔憂垃圾圍城,很多城市周圍被垃圾包圍,導致嚴重水土空氣汙染。但隨著國內加強垃圾發電廠建設,現在生活垃圾也非常搶手了,因為缺垃圾,垃圾發電廠普遍無法全功率發電,甚至有的發電廠開始挖過去填埋的垃圾。小鎮此前曾與北京相關企業溝通,通州已經成為北京垃圾焚燒發電的重點區域,同樣面臨缺垃圾的難題。
2023年全國已經建成的垃圾焚燒廠,一年能處理近4億噸垃圾,而全國縣城以上每年能清運的生活垃圾總量也只有3.11億噸,出現了數千萬噸的垃圾缺口,隨著垃圾發電廠繼續投建、發電,而垃圾綜合利用提升,缺口還在增大。
接下來的垃圾增量空間來自農村。2016年“十二五”科技成果展,就有企業帶來了農村垃圾焚燒處理專案,當時小鎮避開領導,私下問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解決農村分散垃圾的收集問題,當時參展企業沒能回答出來。這顯然不是企業能解決的,但這幾年隨著農村環境最佳化,尤其加強垃圾處理,已經得到明顯改善,有的地方已經實現了農村垃圾的高效收集,這背後不僅是技術提升,更是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參見《辭職回鄉種地:生死一線間》就提到這個案例)
這就是技術進步、漫長產業鏈帶來的巨大優勢。
小鎮忍不住還要多講一個例子,那就是“地溝油”,1998年南方都市報在“315”消費者日期間圍繞地溝油推出了系列新聞報道,讓地溝油成為全國人普遍焦慮的安全問題,直到現在仍然被不斷提起。
但實際上地溝油現在也是寶。以上海為例,201212月頒佈《上海市餐廚廢棄油脂處理管理辦法》,到2024年上海餐廚廢棄油脂處理量攀升三倍,日均收運量351噸、日均處置量263噸,分別是2013年初的2.7倍和3.1倍。
甚至20251月,上海還開始建造全球第一個10萬噸級生物質綠色甲醇專案,用上海城市的溼垃圾、畜禽糞汙等生產甲醇。
而陝西也在建設10萬噸級可持續航空燃料專案,計劃年處理量是15萬噸,就是以陝西省及周邊的餐廚廢油作為原料,採用油脂加氫工藝路線,地溝油變成航空燃油,這可比食用更賺錢,還合法合規、有益公益。
現在地溝油也得搶,沒有靠譜門路都不容易搞到,所以大可不用擔心吃到地溝油了。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小鎮實在忍不住多舉幾個例子。
比如在礦物方面,全球銀價如此低,就是因為銀是電解鋁產業的副產品,對電解鋁產業來說,銀子實際是廢料、雜質;還有剛被列入出口管制的鉬,是銅礦的伴生礦,智利的全球最大銅礦,伴生鉬年產量可達2萬噸以上,但因為缺乏技術,就是分離不出來,而中國洛鉬集團使用高壓氧浸技術,硬是能從複雜礦液中精準提取鉬離子,純度高達99.999%,能夠完美契合核反應堆遮蔽元件標準。
還有紡織業,紡織雖然是人類最早誕生的工業,英國工業革命就是以紡織業作為核心,這一古老的行業迭代創新的速度也非常快,最傳統的產業並不守舊。比如再生纖維產業,這也是迴圈經濟、綠色經濟的一大代表,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領先的再生纖維生產國,所謂再生纖維就是各種紡織品打碎還原為纖維,沒穿過的叫消費前再生棉,穿過的自然是消費後再生棉。
大家可以觀察下自家小區,目前全國大小城市很容易看到衣物回收箱,很小的一部分會出口到非洲,主要用於再生纖維生產。202410月新成立的中國資源迴圈集團,就是要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目前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綠色纖維生產,推進紡織業綠色轉型。20254月中國資源迴圈集團下屬的綠色纖維公司在無錫揭牌,這類綠色迴圈企業已經成為上市的優選,比如正在審議主機板上市的天富龍,就是搞更適合回收的差別化複合纖維。
產業鏈齊全的地方,很多工業原材料的價格會低到難以置信。比如以五金產業出名的永康,最大的利潤來源竟然是成品銷售後的廢料,這是無法超越的產業模式。做五金件的小作坊,甚至可以免費代加工,他們只要加工產生的廢料;造船業發達的地方,船廠加工的廢料能夠以比廢鐵略高的價格賣給五金企業,可能也就比廢鐵價格高1個點,這就夠了。
所以當看到很多沿海產業選擇出海而不是去西部,不必質疑是不幫助國內,因為西部沒有如此強大的產業鏈基礎,生產的效率很低。反而出海輸送到其他國家以後,可以依靠船運和他國勞動力、政策優勢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利潤。所以西部只能搞差異化的特色產業,比如新疆目前最強大的產業就是綠色能源和大農業,比如“牧光互補”。
所以在中國,任何上規模的企業,不論是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在謀求全產業鏈優勢,從各個環節不斷提高效率和利潤。比如蜜雪冰城去年12月宣佈與君樂寶合作,建自己的養牛場。蜜雪冰城、霸王茶姬這類大型連鎖茶飲,其實已經變成了供應鏈企業,全產業佈局,每一個原材料價格低1個點,彙總到一起就是巨大的競爭優勢,所以蜜雪冰城才能把價格壓到這麼低。
當然搞規模養牛也非常有未來前景。雖然最近牛價格下降,但拉長時間,如果從2008年算起,只要能控制好繁殖率、死亡率,就沒有不賺錢的養牛場。不同於豬已經實現規模化養殖,牧原的豬肉生產成本甚至已經降到每公斤12.5元,2025年全年平均目標成本是12元,目前國內養牛業仍然以散戶為主,這也導致抗風險能力弱,未來規模化養殖是必然。
正如前面所說,中國實現物盡其用有非常多的特色優勢,幾千年的文明,14億的統一市場,任何小眾需求都是巨大的商機,政令通行全國,也沒有如美國、印度的幹弱枝強,全國範圍內流通極為便利。
在中國小龍蝦都可以實現物盡其用,蝦頭、蝦黃可以製作調味品和醬料,蝦殼提取甲殼素用於人造皮膚生產,原本靠海的玉環是全國最大的甲殼素生產基地,但隨著小龍蝦產業的崛起,生產小龍蝦的湖北潛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甲殼素產業基地,號稱全球“甲殼素之都”,圍繞小龍蝦已經形成了全國最大的全產業鏈叢集,2024年還發布了《潛江龍蝦全產業鏈標準化白皮書》。
反觀國外,挪威的三文魚因為缺乏提取技術,每年產生的幾十萬噸魚頭、魚尾、內臟,只有不到10%可以用於寵物飼料生產,其他只能扔掉;歐盟的林業殘餘物,也因為技術不成熟,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能夠用於生產低價值的顆粒燃料,但在中國,移動式炭化爐可以就地部署在林區,在林區把殘餘物轉化為生物炭。
太多太多例子了。
所以小鎮也不奇怪,為什麼網路上對中國產業存在兩極分化的認知,有不少人一直擔心中國產業會因為關稅戰遭到嚴重衝擊、會流失到國外等等,但如果接觸製造業一線,就會感受到中國製造業的強大,是全方位的。
就像是99式坦克,因為防護效能極為強大,被稱為“嘆息之牆”,其實也有相對弱點,就是側面裝甲,但99式坦克的側面是更多的99式坦克。中國的步坦協同,也早就不是步兵徒步配合,而是配套搭載各種裝備的裝甲車,升級為“甲坦協同”,還有全世界最強大的無人機、無人狗等支援。
中國製造是比99式坦克更加強大的“嘆息之牆”,已經不是牆了,而是一座綿延萬里的高山。
物盡其用,不僅僅體現在中國製造業,服務業、社會治理、國家政策等等也都呈現高度的協同。一項政策的副產品,竟然是其他領域、其他政策的基礎,不斷降低新政策的推廣成本,於是中國的發展迭代速度越來越快。對中國的變化必須以年、季度為單位進行更新,否則就會偏離實際,就像幾年前還擔心“垃圾圍城”,誰能想到現在垃圾竟然不夠用,搶垃圾已經成為發電廠重中之重。
也許你還想看:

經緯張穎內部講話:2024,四大關鍵決策

經緯徐傳陞:做VC這麼多年,人們總在問我同一個問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