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十點讀書(ID: duhaoshu)
這幾年,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覺得生活特別累。
工作的壓力,生活的艱辛,社交的疲憊,難題一個接著一個,好像不管怎麼努力,都看不清前行的方向。
直到看到網友的一句評論,我才豁然開朗:
“生活的答案,要在王維的詩裡找。”
喜歡王維的人都知道,王維這一生,經歷了人世間的大繁華,而後又一無所有。
但他的魅力在於,不論何種境遇,他總能在不斷變化的永珍中發現生機,品出詩意。
所以,如果你也覺得當下的生活太累,工作太苦,不妨讀讀王維的這五首詩。
當你悟透了這些詩句裡的智慧,你便擁有了與生活握手言和的勇氣。
01
關於困境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終南別業》
在王維眾多的詩詞中,很多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一首《終南別業》。
寫下這首詩時,王維其實已經在南山邊陲隱居多年。
回想他這一生,坎坷與無常交織,悲傷與苦難參半。
少年志得意滿,高中狀元;中年意外被貶,途中喪妻喪子。
人生四大悲事,他已經佔了三個。
換做旁人,在被命運一次次被逼到絕境時,或許已經自暴自棄,但王維卻始終如一的淡然。
在終南山時,他獨自一個人在山中緣溪而行。
不知不覺中,已到了溪水盡頭,無路可走,該怎麼辦呢?
那就索性席地而坐,抬起頭看看天上的雲捲雲舒,靜觀風雲變幻。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簡簡單單幾個字,哪怕過去了上千年,依然能讓人感受到他化重為輕的從容心境。
其實,我們的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風雨人生,既有順境之時,也自會有逆境來臨。
或是工作不被認可,或是付出沒有回報,又或是陷入絕境,無路可走……
但倘若總是心焦氣躁,急於尋覓柳暗花明的下一村,反而會讓自己失了方寸,變得灰心喪氣。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都懂得,生活如意與否,其實不在於外界,只在於自己的心境。
一件事想不通,就換個角度去思考,一條路走不通,就換個心態去對待。
努力做一個核心穩定的人,用一顆豁達之心對待來往人事。
也許你的絕望,剛好是你的轉機。
02
關於孤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竹裡館》
如果讀多了王維的詩,你會發現他對獨處情有獨鍾。
就像這首詩裡寫的。
他一個人獨坐於幽深茂密的竹林裡,一邊彈琴一邊對天高歌。
偌大的深山裡,萬籟俱寂,沒有人知曉他在這裡,只有一輪皎潔的明月懸掛天際,與他靜靜相伴。
寥寥數句,就讓人感受到山中的空靈與清幽,獨處的愜意與美好。
可是,哪有人天生就喜歡孤獨,只不過,人這一生,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有些事只能一個人扛。
王維也是一樣。
眼見人生之路起起落落,他決定遠離人群,隱居竹林密佈的輞川,修煉自洽自足的力量。
這是王維千年之前的選擇,亦是無數現代人的指路明燈。
每個人這一生,都會經歷一段孤獨又漫長的時光。
日復一日的工作、照顧家人,生活單調而疲憊;心中的憂愁堆積成山,卻找不到一個人傾訴……
但正如馮驥才說的:“平庸的人用熱鬧填補空虛,優秀的人以獨處成就自己。”
對每個人而言,孤獨是走向成熟的必經修行,也是與自我相處的最好方式。
當你習慣一個人喝茶、散步、旅行、看風景,一個人靜靜地思考世界,與內心深處的自己對話。
你就不會再強求人際的關係,不再計較人生的得失。
03
關於思念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相思》
王維所著的愛情詩寥寥無幾,但這一首《相思》卻幾乎是家喻戶曉。
詩裡的紅豆,有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傳說漢代有位女子,丈夫戰死邊疆後,她天天以淚洗面,最後只剩顆顆血滴。
在她死後,她的墳塋上就長出了一株紅豆,在春天生長髮芽。
自此之後,紅豆一詞,便有了相思之意。
但其實,真正懂得王維的人都明白,王維這首詩並非寫給愛人,而是為好友李龜年所作。
所以這首詩又名《江上贈李龜年》。
李龜年是當時大唐第一樂師,而王維能詩擅樂,兩人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常常在一起飲酒作詩,以樂會友。
後來戰亂髮生,兩人分別,李龜年去往南國。
王維想起自己曾經在南國見過的紅豆,便提筆寫下此詩,既是告別,也是懷念。
但其實,不論是友情還是愛情,我們都明白,人生聚散,本是常事。
人生就像一趟行駛的列車,我們會在車上遇見很多人,有人與你半路相遇,也會有人陪伴你走完或長或短的一段路。
直到某個岔路,各自有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得不散場。
即使你再不捨,再留戀,也只能揮手祝福彼此。
人生聚散終有時,但不管人事如何變遷,都請記住:
緣來時珍惜,緣去時珍重。
我們無法強求任何人為自己停下腳步,唯有始終懷著一顆感恩之心。
不必一生,但念一程。
04
關於思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玄宗開元五年,王維孤身一人在長安漂泊。
恰逢重陽節,周圍人的闔家團圓讓舉目無親的王維,更顯悲涼。
於是他揮筆寫下千古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自一人作客他鄉,每當佳節來臨,總是加倍思念家鄉的親人。
而今物是人非,我只能在這遙遠的異鄉,惦念曾經相聚在一起的時刻。
“獨在”與“少一人”的首尾呼應,更是說盡了他心底無法言喻的孤獨與思鄉之情。
如今,王維早已走遠,但這首詩依然陪伴了無數遊子數千年。
每次讀起它,心裡都會止不住地泛起酸楚。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與家人團聚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還總覺得父母太嘮叨,管得太多。
於是長大後迫不及待離開家鄉,躊躇滿志想要等事業成功了,有了交代,再回去陪伴父母。
直到中年以後,瑣事纏身,精力日漸疲憊,才悲哀地意識到,什麼叫故鄉猶在,有家難回。
每天干不完的活,做不完的事,房貸、車貸、家庭、孩子,無數現實的壓力逼迫著我們往前走。
當我們離目標越來越近,家卻越來越遠,父母也越來越老了。
有句話說,人這一生,只欠父母。
這一路走來,我們真正給到父母的並不多,但虧欠父母的卻不少。
所以,趁一切都還來得及,好好珍惜和善待你的父母。
漂泊不定的海鳥,永遠記得家的方向,而我們此後走的每一步,也都是為了回家。
05
關於無常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草色全經細雨溼,花枝欲動春風寒。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酌酒與裴迪》
這首詩,是王維與好友裴迪共飲時所作。
當時,裴迪在官場上遭遇不公和背叛,心情憤懣,王維便以此詩勸慰他。
但其實這又何嘗不是王維對自己的寬解。
想當初,他也是有遠大的理想抱負,對現實滿懷希望。
然而,在宦海浮沉幾十年,看遍了權力間的殘酷傾軋,他越來越無心官場。
最終在步入不惑之年後,選擇半官半隱的生活。
一句“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既是他世事洞明後的通透,也是飽經滄桑後的頓悟。
人間的事只如浮雲一樣,不值一提,也不必費心煩惱,不如安安穩穩地吃好睡好,也就活得瀟灑。
每個人的人生本都是一場歷練,所有無常都要自己去體驗,所有冷暖都要自己去嚐遍。
然而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囿於自己的執念,總跟無常變幻過不去,最終苦了自己,也累了自己。
殊不知,一個人真正的強大,不是對抗,而是允許和接受。
以前接受不了的,慢慢地也就釋懷了,以前耿耿於懷的,慢慢地也就接納了。
這世上,沒有不變的定數,命運贈我們無常,但也贈我們閱歷和成長。
如果你此刻也在面對人生的忽來忽往,不妨學學王維。
吃好,睡好,玩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生活。
人最大的成熟,就是歷經千帆後,依然擁有一顆祥和恬靜的心。
寵辱不驚,把生活過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每次提到唐朝的風流人物,都繞不開李白、杜甫、王維三人。
年輕時我喜歡李白,因為他能夠讓我們體驗,自由叛逆的滋味。
中年以後又開始懂得杜甫,少了狂傲,多了牽掛。
但後來我發現,其實我最喜歡的是王維。
無論是曾經的意氣風發,還是後來的飽經滄桑,他一直自洽於內心。
這種自洽,不只是他詩情畫意的佛系生活,更是一種“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隨緣自適的心境。
他的詩也給無數人的生活,提供了另一種答案。
如果奈何不了命運的安排,那就去掌控自己的內心,努力活在自己喜歡的狀態裡。
縱然世事滄桑,我內心亦安然無恙。
-END-
本文來源:作者:十點小嗲。文章來源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30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聯絡十點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