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上方藍字就可關注我

孩子不會寫作文,或者作文分數不理想時,不少父母第一想到的就是報個補習班!
上補習班,省媽費銀子之策略。但上了補習班,孩子多久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孩子能就此對寫作不犯怵,不反感嗎?孩子能繼續保持對寫作的喜歡,甚至熱愛嗎?
不上補習班,又不想坐等孩子自我成長,則親媽捋胳膊挽袖子親自上陣,費媽省銀子之策略。但怎麼幫孩子提高,初為父母的我們,有經驗、有底氣保證成功嗎?不上補習班,孩子寫作成績就不能提高嗎?
這一年多,看多了教育機構的宣傳影片和文章的輪番轟炸後,我一直在思考這兩個策略,到底哪個更好?寫作不好的底層邏輯在哪裡?關鍵環節是什麼?
今天我講幾個親身見過的事例,邀請您和我一起深度思考,到底什麼方式能從根本上拯救孩子的寫作水平,提高作文分數。

故 事 一

一名女同學,我兒子小學同班同學,媽媽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從孩子一出生,母女倆就開始每日的親子閱讀,書籍質量非我這種理科女能企及的,隨著孩子年齡增長,自然過度到自主閱讀模式。
記得小學3、4年級時,此女生已讀畢老舍全集。但孩子媽媽依然沒扛住周圍孩子都上寫作補習班的影響,也給閨女報了一個,但沒上多久,孩子就罷課不上了,因為覺得寫作課不如自己看書有意思。此女生的作文水平、思辨能力、表達能力,在我眼中一直是全班最佳,且沒有之一。到了初高中階段,女生依然保持著閱讀習慣。

故 事 二

另一名女同學,我兒子初中同班同學。女生因父親被派到美國工作,故其小學1、2年級在美國小學度過,也因此,養成了閱讀習慣。
回國讀小學3~6年級,乃至初中階段,除了繼續上一個英文精讀課外班外,沒上過其他學科類補習班。其常年保持閱讀習慣,一個暑假能閱讀30、40本書。小學語文從不及格到及格,乃至90多分。
初中階段學業成績一直名列前矛,中考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SAT託福等標化考試成績不錯,美本申請進入美國前25的頂尖大學。此女生有思辨能力,有熱愛的專業,有追求的夢想!

故 事 三

我一個朋友,兩個孩子的媽媽,愛看書,愛思考,愛觀察。沒上過寫作補習班,大學和研究生也不是攻讀的文學專業。但她寫的文章,在我心中是好文章。
今年1月5日到4月3日,三個月時間,她釋出在朋友圈,十萬字不同主題的短文,篇篇皆精彩!我常常看得笑出聲來。
我曾問她我一直在思考的寫作補習班上不上;有沒有用;有多大用的問題。
她說,寫作要想出神入化,一靠閱讀,二靠走心,即觀察生活。
她還說,寫作課能教出餘華麼?餘華上了寫作課,還能愉快地當莫言的室友麼?
下面是她今年三個月中寫過的其中一篇短文,您來品品。

《女司機上路》
我,駕齡12年。女司機,女老司機。
開車的頻率是,天天都摸車。最固定的,就是接孩子上下學。歷史上,最遠,是從安徽開北京,和老李換著開。最極端的,是暴雨天深夜,從天津武清開回北京通州,那回,老李喝醉了,就我自己開。
開車這些年了,要論整體的駕駛技術,我會說,「我還是從前那個女司機」。女司機,即是一個關於性別的事實。也是一個主觀的評價,一個產生於刻板印象的,關於「女性群體開車技術一般般」的評價。
想聊聊,女司機視角的「女司機」問題。
其實,大可不必搞性別歧視。車,開得好不好,也不是天生的。在路上,要讓我遇上開車特別菜的男司機,我也會嫌棄人家。會在心裡批評一句,「這人開車肉的,還不如女司機呢」。
說好的不歧視,一句批評,還是暴露了自己。
為什麼我們女司機上路,就讓人覺得不放心,覺得是「馬路殺手」,避之不及呢。這事,我去問過男同胞。老李的觀點是,女司機不會交流。女司機開車,普遍處理資訊的能力,不如男的。
我「哦?」了一聲,願聞其詳。
老李給我,舉了個例子。就拿打轉向燈為例,一般來說,女司機要變道、轉向了,很早就開始打燈。給訊號給的認真、到位。相比之下,男司機有時候,想轉就轉了,想變道就變了。反而,不拘泥於打不打燈這件事。
聽上去,女司機是對的呀。考駕照的時候說到的,我們都做到了呀。
老李接著說,這一點上,女司機看似做的比男司機好。但是,女司機的目光還是窄了,不太擅長接收周圍發出的訊號。還拿在變道、轉向為例,女司機就只認「燈」。實際上,訊號早就發出了。
比如,旁邊的車輪子轉了、車頭動了。這一轉一動之間,訊號都傳完了。換做是男司機之間,訊號也都收完了。這燈,打不打,也就不重要了。至於說,我收到你的訊號了,我是讓你還是兌你,另當別論。
我聽呆了。男人可以啊!上路開個車,還能心照不宣的暗送訊號,還說我們女司機開車不行。這完全是另一個套路啊,大哥們!
經老李點撥後,我上路也開始留心觀察。別說,還真有那麼點兒意思。我把這套「訊號理論」拿來用,它對我提升車技,有了不小的幫助。
我以前開車,就是老李說的那種。只管自己開,對訊號不敏感。尤其,也不會傳遞資訊,與周圍的車輛交流。交流,不是說把車窗搖下來,喊話。交流,
是把自己開著的這輛車,作為媒介,去跟其他同路的司機、車輛交流。
以前開車,我只管盯著路,盯著紅綠燈看。其實,地上畫的線和頭頂上的燈,都是既定的規則。想要開好車,光是守規則,還不夠。
思路開啟,我的視野也打開了。我開始,看向四周。
看前面的車,離我多遠、車速多快,踩沒踩剎車。看左右的車,挨我、跟我有多近,有沒有準備插隊,或者借我個道插。倒後鏡裡看看,是「後有追兵」,還是「後繼無人」。
這是大面上的資訊。再後來,看的顆粒度也細了。
包括,看電動車、腳踏車、行人。還包括,掉地上的飲料瓶子,風大時,到處亂飄的塑膠袋。遠處要來的烏雲,飛機劃過晴空。或者,某個常常經過的高樓,在清潔外牆面。這些資訊,逐漸地,都能被開車的我,收入眼中了。
看見資訊以後,就有的處理了。對周圍的掌握,讓我有了更多的判斷。一下子,就擁有了所謂的「男司機」視角。說白了,就是個頻寬問題。
判斷,其實就是演算法。在路上,把各種資訊彙總起來,運算一下。剛開始,我的算力也一般。後來,帶著意識開車,開的多,算的多了,算力也就提升了。考核算力,我就看自己算的「準不準確」,算的「及不及時」。
比如,在一個路口,等燈左轉。這時,殺過來了一輛車,疑似要插隊。第一時間,我有沒有看見他。看見他,有沒有識別他的意圖。一旦識別到意圖,我有沒有采取行動。我是鬆鬆剎車,跟緊前面,不給他機會。還是原地不動、任其插隊。
這一系列操作,就是演算法。如果說,人家插隊都插完了,我還在那兒琢磨,
那就不怪別人了。怪我自己,算的不夠快。
久而久之,我對開車這件事,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開車,「像極了一段程式」。
以上提到的,道路、車輛、紅綠燈、行人,等等。都是資訊。資訊有輸入,就有輸出。輸入和輸出之間,就有了演算法(algorithm)。
演算法,掌握在每個司機手裡。男司機、女司機,老司機、新司機。每個人的演算法都不同,高下之分,就看基礎帶寬了,看我們誰能吸收更多的資訊。還有就是,看我們的算力了。看誰算的準、算的快,算的又準又快。據說,專業賽車手,是以「秒」看成績、論進步的。
這一段程式,也就相當於一段路。
一開始,我以為自己只是一個資訊。是眾多資訊的一份子。後來,我發現,其實,我還是一個程式設計師。我作為資訊,參與了這段程式。同時,我的參與,也讓這段程式,
發生了變化。
我好好參與,程式就run(跑)的通。我不好好參與,程式就要出bug(瑕疵)。甚至,我還能把程式給整崩潰了。比如,交通事故,把路給堵了。
想通這些,再上路。頻寬寬了,路就寬了。女司機們,go(上路)!
您看完後是不是和我一樣驚歎,能把一個女司機開車寫得這樣惟妙惟肖,昇華為演算法頻寬,是不是沒想到?這篇文章您可以讀給孩子聽,或者讓孩子自己看看。
您想看我朋友的其他短文,告訴我,我私信您。

想和世界各地的家長朋友們一起抱團取暖,共同學習,攜手進步,就掃下面的二維碼,我拉您入群吧


我已在喜馬拉雅平臺開通了【樂媽聊陪讀】頻道,釋出了多張專輯,內容不斷更新,現已有上萬次收聽量,歡迎您收聽並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