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又甩出一記王炸,把手裡43個港口打包賣給貝萊德財團,總價值228億美元。
這次交易之所以引起廣泛關注,因為出售的資產中包括兩個巴拿馬港口。

1997年,李嘉誠透過競標,從歐美手上搶到巴拿馬港口的25年運營權,2021年期限雙方再次續約,期限到2047年。
續約剛滿4年,長和就選擇賣盤離場,瞬間惹來諸多非議,比如說其“損人不利己”。
為什麼說有損人嫌疑。
首先買方是美國貝萊德,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作為縱橫華爾街數十載的老牌資本,非常擅長與權力場打交道,不論哪一派上臺,它都能巋然不動。
特朗普二進宮後,貝萊德CEO主動聯絡白宮,說要幫助總統,不費一兵一卒拿下巴拿馬運河,於是誕生這一齣大戲。
儘管長和再三強調,此次交易與前段時間拋售和黃藥業股份一樣,是正常的商業操作。
可問題是,周所周知特朗普熱衷收回巴拿馬運河,基本奔著中國去的,因為它是中國貿易運輸的重要通道,控制運河就能鉗制東大的貿易鏈條。
特朗普在演講會上慷慨激昂,說要重振美國造船業,削弱中國海上貿易的主導地位,結果話音剛落,貝萊德就給他送去一份大禮,據外媒報道,懂王得知訊息後,整個人“樂壞了”,重奪運河計劃成功大半。
更糟糕一點,2月份美國才提出了海盜議案,要對中國船舶徵收最高150萬美元每次的過路費。

兩者放在一起看,等美國完全“攻陷”巴拿馬運河之日,這套隨時會在運河上生效,中國商船立馬陷入兩難之地,繞路合恩角吧,每艘船成本起碼暴增100萬美元,不繞吧,過路費也要100萬美元,被拿捏得死死的。
雖然李嘉誠多次表示,和黃集團只是管理運河裝卸貨物的碼頭,並不管航運和船隻進出。
但港口落到美國手裡,可操作空間就大了,特朗普下一步是以此奪取運河管理權,巴拿馬當局向來慫慣,絕對不敢有什麼意見。
思路很清晰了,在美國不斷揮舞的大棒面前,長和果斷撤退。
至於說李嘉誠不利己,略有不妥,因為誠哥從不做虧本生意,根據初步基本條款,這次交易,長和能拿到超過190億美元現金收入。
光看數字不夠直觀,究竟掙了還是虧了?
一般收購交易離不開估值相關指標,尤其港口交易這類涉及溢價收購的,通常會用到EV(企業價值)和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
簡單來說,前者反映收購所需成本,後者反映核心盈利能力,由此衍生的EV/EBITDA(企業價值倍數),可以衡量真實運營價值。
根據報告披露,長和出售港口業務的EBITDA約為20億美元/年,對應的EV/EBITDA倍數在11到13倍之間,高於行業平均的10倍,屬於溢價交易。

從3月4日起,截止3月10日,如圖所見,長和的股價實現了火箭般的暴漲,很明顯,長和的果斷離場深受資本市場肯定,既套回大筆現金,又避免了地緣危機。
就交易本身而言,李嘉誠說不上大賺,但不至於賤賣,如果搭上股市的加成,那算賺大發了。
其實李嘉誠想賣港口不是這一兩年的事,早在7、8年前就有賣盤的意向,像招商局、中遠太平洋等企業曾多次與其接洽,只是一直談不攏,或是地緣因素,又或是長和在玩待價而沽那一套。
直至去年6月,長和正式宣佈賣盤,終於如願吊來大鱷,恰逢懂王上位,中美博弈激化,李嘉誠“巧妙”轉危為機,欣然接受美國的千金買馬骨,而特朗普第一次搞“門羅主義”,就收穫巨大成功。
中美博弈是全方位,多個角度的交鋒,航運、港口是其中一個重要戰場,如今缺口被突破,可以預料,類似事件將陸續有來。
對李嘉誠賣盤給美國的舉動,佩服者有之,更多的是斥責,連臺灣退將帥化民都看不下去,怒斥其“眼中只有私利,商人無祖國”。

不管別人怎麼說,李嘉誠壓根懶得理會,勉力而為本非他的習慣,只有望風逃頂才顯真章,沒什麼大得過經濟利益。
最絕的是,李嘉誠拋掉了絕大部分港口,唯獨保留粵港地區得不賣,把政治平衡玩成走鋼絲的藝術。
這是他最受人非議的地方,身上見不到任何的家國情懷,可恰恰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李嘉誠一早說了,他只是一個商人,大家別給他戴帽子,不管高低他都不要,他花大錢做慈善時,人們無需太感激,只要在他玩“極限操作”時別罵得太狠就行。
這麼看的話,他還真算是個“純粹”的人,超脫道德、世俗的束縛,真正成為資本的化身,唯一所圖,是家族資本極致全球化,不被任何國家困住。
從和黃集團數十年發展軌跡可見一斑。
80年代中英開啟談判後,李嘉誠高調向中方靠攏,往後30年,熱烈響應國家號召,出錢出力投發展,還掏出過百億投入慈善事業,一躍成為大中華地區的商人領袖。
可另一方面,和黃又毫不猶豫走囤地暴利模式:
93年拿到北京地產專案,25年磨一劍,啥也沒磨出來,只有地皮價值上漲20倍;04年拿下陸家嘴黃金地段,明面上說會盡快開發,結果捂了10多年,最後以200億高價賣出,獲利近170億;成都實在受不了和黃“捂地16年,怒賺38倍”的騷操作,直接把其拉入黑名單……
以上僅是冰山一角,事實上,和黃在內地有將近30個房產專案,完工的僅1/3左右,剩下的,官方回覆是“正在開發中”。
要知道,國家是命令禁止囤地捂盤的,為此出臺過多項規定,例如“1年內必須動工”、“開發週期不得超過3年”等。
不過這麼多年來,囤地囤成業界標杆的和黃,極少受到處罰,全仗背後有著龐大且的法律天隊。
針對各項政策,和黃總有辦法找到漏洞可鑽,政策規定一年內動工,那搭個排山架算動工了吧;開發週期不超三年,那就效仿北京專案,分五期開發,每期間隔幾年,細水長流,或者人為製造審批障礙,延長週期。
為了實現囤地致勝,和黃法律團隊把民商法典和三十六計都翻爛了。
與其內地零售、港口業務相比,和黃在內地房產這塊就是來打秋風的,絲毫沒有“李家城”的風範,也許它對內地房產行業最大的貢獻,是引入了公攤面積。
李光耀對這位同姓富商的評價是,“毫無疑問,他是富可敵國的亞洲超人,但是我們卻不能從他手下看到一個世界級的品牌,其巨大財富來源於壟斷房地產和民生工程,對經濟發展實際沒有起到多大作用”。
李嘉誠可不管什麼“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民族敘事可別找上他,從婉拒政協副主席可以看出,他不需要官方背書,更不希望受到權力約束。
反正他有得是自救的手段,逃頂數十年,未嘗一敗。
2015年,官媒祭出檄文《別讓李嘉誠跑了》,半是挽留,半是拿捏。
誠哥倒好,這頭拿出《李嘉誠不會跑,也跑不了》,那頭拿著拋售內地專案的600多億人民幣,大舉進攻歐洲市場,水、電、通訊、能源板塊。
按長和最新財報顯示,2024年上半年歐洲地區營收佔比達50%,而內地和香港營收分別只佔據5%和7%,歐洲已成為李嘉誠商業帝國最重要的版圖。

從內地撤資,全盤投向西方,確實給他帶來商業投資上的長足進展,但遇上不按套路出牌的特朗普,無形中又開啟了一個地獄副本。
因為佈局得早,港口專案能順利套現,可長和在歐洲還有三大板塊,零售、電訊和基建。
拿電訊為例,長和旗下在英國、義大利、丹麥等國的電訊使用者超過1.3億。
雖然作為底層網路服務商,未直接涉及內容控制,可由於能影響資料流量分配,某程度上,長和擁有了一定網路話語權。
在網際網路時代,網路話語權基本與輿論主導權掛鉤,都知道歐盟內部的價值觀,大眾思潮以及輿論風向,都由美國來決定,靠的是對歐洲社交媒體的掌控。
不論李嘉誠如何擺脫身上的華人光環,在特朗普眼裡,他就是根正苗紅的國人,長和擁有主導輿論的權力,四捨五入,等於東大在歐洲已擁有與他分庭抗禮的輿論力量。
這事李嘉誠解釋不清楚,唯有先賣個港口作投名狀。
事實證明,對美國跪得越快,結果可能會越慘,詳見拉美國家是如何成為後花園的。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幾年裡,李嘉誠拋售了上千億歐洲業務,轉投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以實現風險對沖。
可始終盤子太大,在特朗普愈發瘋狂的時代,偏安一隅的歐洲都被拉下水,長和歐洲板塊的業務,正面臨隨時被收割的危險。

美國的業務更不用說,由知己周凱旋操盤的維港投資,在這裡投進不少資金,巔峰時期還是78家美國科技公司的大股東,不乏Facebook、DeepMind等大廠。
逃跑速度再快,也頂不住特大統領一紙公告。
比如要求維港投資向美國本土基金廉價轉讓至少51%股權,不然就像臺積電一樣,追加天價投資,答應還是不答應,不答應的話,白宮就能以“美國安全”為藉口,把單一的資產製裁,升級為“技術、資本、資料”三位一體的科技圍剿。
到時候,美國購買港口付出的溢價成本,將呈幾何倍數拿回來。
過去每一輪金融危機來襲,李嘉誠都可以火中取粟,實現財富暴漲,可現在無形大手直接衝他而來,危機源頭是懷璧其罪,這局怎麼解。
任何事都有取捨,從放棄民族責任、放棄東大作靠山開始,國家就沒有義務非得救你。
李嘉誠以一己之力,證明了低買高賣並非猶太人的權力,可他們能憑藉這一套玩轉世界數十年,全仗是美國的太上皇。
而他這種不依靠任何政治資本的縱橫捭闔能玩多久,很難說,結合當下形勢,怎麼看都像在往無國籍肥羊的方向靠攏。
不知這是否他想要的結局。
—— END ——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