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好東西》,曝光了男女關係的10個騙局

作者:劉娜
來源:閒時花開(ID:xsha369)
文章已獲授權
今天聊情感。
以爆火的電影《好東西》為切口。
電影以宋佳這個單親媽媽為“圓點”,輻射了她生活半徑裡的離異前夫、鼓手床伴、美麗鄰居、可愛孩子、自媒工作。
女導演邵藝輝以新女性主義散淡幽默的表達,藉助一幫實力派演員的精準演技,觸及當下社會“經濟下行、生活艱難、婚姻破碎、愛情荒誕、養育迷茫、人性勢利、網暴可怖”等諸多深刻困境。
我沒拿投資方的宣傳費,很多朋友還沒空去看這部電影,所以我並不打算過多劇透。
只是由此出發,和朋友們聊聊情感深處的真相——
01
女人不是一種性別,
而是一種處境。
電影中,當宋佳飾演的王鐵梅對前夫的討好壓根兒不在乎,對男鼓手直勾勾的眼神也不care時,這兩個男人就陷入了瘋狂大比拼的“雄競”裡:
像開屏的雄孔雀一樣,一個狂背上野千鶴子的篇章,一個狂舔宋佳昔日舊作的報道。
像極了千百年來,為搶奪一個男人,不斷上演宮鬥戲的兩個女人。
武則天那句話是對的:
“一個男人,只要你把他放到女人的處境裡,他就會馬上變成一個女人。”
女人不是一種性別,而是一種處境。
準確地說,男女都是一種處境。
02
不再把被愛當回事兒,
才會真正愛自己。
《好東西》能火,是它藉助宋佳之口,說出了親密關係的最大騙局:
女性最大的誤區,就是以得到男人的愛為榮。
被男人愛,有男人愛,是一種榮光;被男人拋棄,沒有男人愛,就是一種恥辱。
只是,這榮光,這恥辱,是誰制定的標準呢?
是父權社會PUA女性的標準。
長久以來,女性就是在“求求你愛我”的誤區裡,前思後慮,左右互搏,東西張望,弄丟自己。
但宋佳,這個能寫出好文章,能帶出好孩子,能修理好所有家電的離婚女人,直接顛覆了這個傳統,在女鄰居為男人要死要活時怒斥道:
男人就那麼重要嗎?男人不愛你,那又怎樣?
“那又怎樣”,是結束一切內耗的黃金句式,不信你在所有猶豫不決的事情上,加上這個字尾:
“你不喜歡我,那又怎樣?”
“我不能讓你滿意,那又怎樣?”
“他看我不順眼,那又怎樣?”
當一個人真正學會運用“那又怎樣”,不再在PUA的規則下受困於別人的遊戲,她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03
不再渴求被愛,
但仍有能力去愛。
和跪在地上乞求愛的女鄰居相比,宋佳是不再把被愛看得最重要的女人。
但她從不吝嗇釋放自己的愛——
對孩子的肯定,對同性的悲憫,對工作的敬畏,包括對生活底線和對真實人格的恪守。
這,才是真正的開悟
不再把被愛看得重要,但依然相信愛很重要。
進而願意對生命中更豐富的層次,更遼闊的情感,釋放善意和溫柔。
04
受過傷的人,
要走出的是自我戒備。
電影中有個細節是,過了太久單身生活的宋佳,在章宇的撩撥表白下,和他發生了性關係。
但她離婚帶娃,瑣事又多,對情愛祛魅,對男人不再神話,所以她把和章宇的性關係,戲稱為“課間十分鐘”——主打一個不當真的放鬆玩玩。
這種說法,很女權,也在影片上映後,贏得很多人的狂笑和點贊。
但仔細分辨,能從中品出受過傷的女人,自帶的戒備和設防——
不想再受傷,不願投入真情,不期待有未來,故而用輕薄的說法,趁早和對方劃清界限。
但後來歷經種種,宋佳和章宇又在衛生間裡重逢,她說了這麼一句話,大意是:“我沒有把你當工具。”
恰恰是這句話,讓我看出,她變了
變得包容了,通透了,遼闊了。
她徹底走出了受害者的提防,也在經歷中修得莊重。
女人把男人當工具,和男人物化女人一樣,都有自帶傲慢的俯視。
俯視,就不可能實現良性的互動。
好的女子和男子,是把對方當作平等的人,當作有血有肉的人,去愛,去尊重。
05
真正的愛,
一定有感性的閃光。
宋佳變化的原因,源自章宇在他們情感關係裡展露的感性和纏綿——
她從他的拉黑和放不下中,看到了他的真心和誠意。
就像她從女鄰居小葉的撒謊和流淚裡,看見了她的真實與創傷。
這個世界發生了太多男女對立和情愛欺騙,所以現在人們張口閉口都是“理性為王,不要戀愛腦,懂得算計和博弈”。
作為經歷不算太單薄也寫情感的女人,我更想表達的是:
感性,真誠的感性,才是一個人的靈性,是所有愛的前提。
不信,你想想,你對孩子毫無保留的愛,對父母疼惜悲憫的愛,對花草貓狗無微不至的愛,是不是佈滿不自覺的感性與本能?
感性,才是我們連結天地萬物的通道,也是更純粹更高階的情感。
感性來自於心,是不生不滅的靈魂,理性來自於腦,是僅此一世的肉身。
那些歷經風雨,依然心懷赤誠、勇敢去愛的人,有理性加持,更有感性赤誠。
他們才是人世間的妙人。
06
媽媽的底色自帶沉重,
是我們活出了輕盈。
灑脫如宋佳這樣的單親媽媽,也在養家、養育、失業中忙得馬不停蹄,也會因為孩子一句不公評價崩潰發脾氣。
會因為要做真實的寫作者,在公眾號上寫出自己包括性生活在內的真實生活,而被人道德審判,遭遇網暴,流淚嘆息……
沒有哪個媽媽是輕鬆的。
這是事實。
悲慘敘事改變不了女性的處境,但故作輕鬆也不是現實的表達。
懷孕生子自帶的兇險,讓母親角色逃不開的沉重底色。
但謀事、做事和成事,勇敢、柔韌和接納,可以讓我們修出自己的輕盈。
這是一種“活大了”的饋贈。
如果有的媽媽無法做到,依然沉浸在苦難敘事裡,不該感到羞恥,也該被允許。
好的時代和人性,要允許各種各樣的媽媽,有不同的敘事。
07
人生沒有對錯,
只有體驗。
離婚是一種體驗,失業是一種體驗,獨自養娃是一種體驗,重新就業是一種體驗,與年下弟激情碰撞也是一種體驗……
體驗無所謂好壞,更沒有對錯,只是體驗本身。
就像影片中宋佳的小孩,愛上打鼓,體驗登臺,接受讚美,最後感覺不過如此。
“不過如此”,就是體驗後的人才有資格說的四個字。
既然,人生是一種體驗,那中斷的體驗也是很好的,因為你已體驗過。
所以學會打鼓的小孩,不敢登臺表演時,宋佳說:“不想上就不上。”
中斷,也是一種完成。
當我們不再唯輸贏論、唯目的論,也就不再沉浸於放棄或失敗的羞恥審判。
體驗,即圓滿。
08
男女的究竟之路,
是各自掙脫枷鎖。
一味仇視、對立,和一味討好、跪舔,都不是男女關係的究竟之路。
所以,不管是搔首弄姿地諂媚男性,還是虛張聲勢地讚美女性,其實都是一種貶損。
因無法真實客觀的表達,所以才扭曲誇張地靠近。
兩性關係的究竟之路,是男性掙脫男權社會的標準,比如男人一定要優秀、能幹、有錢、有地位;女性更要掙脫男權社會的馴化,比如淑女、乖巧、服從、善隱忍。
好的時代和清明的心,不是看見男女,而是看見一個人。
看見一個不被定義的自己,一個真實而非虛假的人,一個勇敢而非完美的人。
09
愛,
可以治癒離婚的副作用。
離婚有副作用,特別是對孩子的影響。
因為人世間沒有雙全法。
片中宋佳的小孩,雖然父母離異,雖然早慧敏感,但是一個很好的小孩:
善良,沉靜,敢於嘗試,勇於質疑,做真實的自己,同時對他人又葆有不卑不亢。
她是單親家庭的孩子,但她活出了自己舒展的樣子。
她成長中也有顛沛流離,也有磕磕碰碰,也有傷害審判,但那是一個孩子終將面對的人間實相。
只是早一點,晚一點,而已。
離婚,生孩子,養孩子,都沒有那麼可怕。
只要我們活在事實裡,敢於試錯,勇於承擔。
10
女性會越來越好的,
因為媽媽們越來越好了。
我覺得宋佳這樣的媽媽,代表了新一代女性:
她們有自己的工作和見識,有自己的底線和判斷,對情愛破了執念,對孩子解除捆綁,對時代帶有觀察,對他人葆有悲憫。
她的小孩,能從她對婚姻、對異性、對事業、對他人的質感和溫度裡,看見路徑,找到自己。
女性會越來越好嗎?
會的,因為媽媽們越來越遼闊。
兩性會越來越好嗎?
會的,因為越來越多的男女渴望做回真實的自己。
願那一天,早點到來。
閒時花開(ID:xsha369):作者劉娜,情感專欄作家,文藝也理性,溫柔也死磕。文中圖片來自電影《好東西》,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特此說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