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古人奉為“抗衰聖品”的它,真有效果嗎?最新研究:鹿茸芽基祖細胞分泌的囊泡,能逆轉老年小鼠與獼猴骨質流失、大腦衰老甚至生理年齡

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鹿茸這個東西?
在很多歷史劇中,鹿茸可都是頂級補品,那些個貴妃娘娘一旦體虛、體弱,太醫就會推薦來一碗:鹿茸湯。聽著是不是有點玄乎?
其實,我國對鹿茸的藥用記載由來已久,早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已提到鹿茸、鹿角及鹿角膠的入藥用途;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更是稱其有“生精補髓,養血益陽”的功效。
這確實不是誇張,從現代科學視角看,鹿茸是目前已知唯一能在成年哺乳動物中完全再生的器官,而且它的再生還賊快——每天能長2.75釐米,3個月就能長到120釐米長、15公斤重,堪稱“自然界的生長冠軍”!
然而,儘管鹿茸在傳統醫學中擁有極高的地位,但其具體作用機制和科學功效曾長期不被現代醫學完全理解,甚至面臨一些質疑。不過,鹿茸獨特的再生能力也給科學界帶來了啟發,近年來,科學家們紛紛投身研究,試圖揭開鹿茸功效背後的奧秘,希望能為組織修復、骨骼疾病治療乃至更廣泛的醫學領域提供新的思路與方法。
再生能力的關鍵——ABPCs
早在2023年,第四軍醫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等多所高校組成的聯合團隊就在《科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鹿角非凡的再生能力使其可以作為組織修復、骨骼疾病甚至癌症的潛在治療方法。
看到這裡,有些有夥伴可能會迷茫,怎麼一會兒鹿角一會兒鹿茸的?
簡單來說,鹿角和鹿茸就是同一種器官在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鹿茸是未成熟的鹿角,而鹿角是骨化後的鹿茸。其中,鹿茸因富含生長因子、氨基酸等成分,藥用價值更高。
現在說回這項研究,團隊最好奇的是:鹿角究竟特殊在哪裡?它憑什麼能實現完全再生?
透過單細胞測序技術對梅花鹿鹿角再生過程進行分析,他們識別出了一種特殊的細胞群——鹿角芽基祖細胞(ABPCs),正是這些細胞驅動著鹿角的再生週期。它們會形成一種“芽基樣”結構,類似兩棲動物肢體再生時的未分化細胞團。研究還發現,與蠑螈等低等動物不同,鹿角的這種芽基樣結構直接來源於表達 PRRX1 基因的間充質幹細胞,這些幹細胞會進一步分化為 ABPCs。
圖:芽基細胞驅動哺乳動物器官再生
研究表明,類似 ABPCs 的細胞對哺乳動物附肢再生至關重要。比如在小鼠能再生的指尖芽基中,就發現了 PRRX1 細胞;但在無法再生的指中部,這類細胞並不存在。更特別的是,具有完整再生能力的低等動物(如墨西哥鈍口螈的四肢、斑馬魚尾鰭)中,並未觀察到類似 ABPCs 的細胞——這意味著,它們可能是高等哺乳動物再生的“獨特鑰匙”,對克服人體細胞有限的再生能力(比如手指尖端再生能力隨年齡減弱)具有重要意義。
並且,ABPCs 的“戰鬥力”也遠超普通幹細胞:其自我更新能力和集落形成效率遠超鹿角中的其他幹細胞群,能支撐數月的快速生長。由其衍生的鹿角幹細胞(ASCs),增殖能力遠高於人類骨髓幹細胞(hBMSCs)。更重要的是,ASCs 分泌的外泌體已被證實能促進 hBMSCs 增殖、減輕細胞衰老——這意味著,ASCs 可以透過外泌體將再生潛力傳遞給其他細胞,為誘導幹細胞再生提供了新途徑。
更神奇的是,儘管鹿角生長極快,卻幾乎不會癌變!研究發現,這源於再生鹿角頂端的原癌基因高表達,反而會促進腫瘤抑制基因的活躍。考慮到生長中的鹿角包含皮膚、軟骨、骨骼、血管和神經等多種組織,這種天然的腫瘤抑制訊號被認為是一種普遍效應。甚至有實驗顯示,鹿角頂端提取物在體外能抑制人類膠質母細胞瘤細胞增殖、促進其凋亡,在人前列腺癌異種移植小鼠模型中還能縮小腫瘤體積。
圖:鹿茸再生的細胞動力學圖譜及關鍵再生祖細胞的鑑定
此外,鹿角再生對骨骼健康研究也有重要啟發。鹿角快速生長時對鈣的巨大需求,會讓鹿出現暫時性、迴圈性的生理骨質疏鬆(骨骼中的鈣被動員利用)。而 ABPCs 天生傾向於分化為成骨細胞和軟骨細胞,而非脂肪細胞,這意味著它們“擅長”骨骼形成。於是,當研究團隊將 ABPCs 移植到兔子的股骨髁缺損處,不出意外,發現其能生成更多新軟骨和骨頭!
這可謂是振奮人心的!說明鹿茸中的ABPCs有望成為骨質疏鬆症等骨骼疾病的治療,乃至抗衰老研究的新希望!
EVsABPC的抗衰老奇蹟
於是,經過兩年持續深入的研究,該聯合團隊最近在《自然·衰老》上發表了另一項研究,發現ABPCs釋放的細胞外囊泡(EVs)在小鼠和獼猴實驗中,成功逆轉了骨質流失,並改善了多種與衰老相關的症狀。
我們知道,衰老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會逐漸削弱細胞的功能和修復機制,是許多疾病的重要誘因。雖然幹細胞療法在再生醫學領域展現出希望,但傳統的間充質幹細胞(MSCs)在體外培養過程中往往會失去其再生能力,限制了它們的應用。而就像之前所說的,ABPCs的優勢是能夠保持極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和“乾性”,是哺乳動物中唯一能夠完全再生的器官。
因此,研究人員嘗試了從ABPCs提取出外泌體(EVsABPC),並進行了體外和體內實驗。結果發現,這些外泌體不僅能有效延緩細胞衰老,還能顯著促進組織修復和功能恢復!
具體而言,在體外實驗中,研究者將ABPCs與來自老年大鼠和大鼠胎兒的骨髓幹細胞(BMSCs)進行比較。他們發現,ABPCs具有更強的增殖能力,衰老跡象也明顯更少。比如,在培養120小時後,ABPCs的數量分別是老年BMSCs的5.71倍和胎兒BMSCs的3.07倍。同時,它們表現出更低水平的衰老標誌物,如SA-β-gal、p21和γ-H2AX。此外,ABPCs還顯示出更強的成骨能力。
更重要的是,這些細胞釋放的囊泡數量更多,且含有獨特的生物活性成分。透過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分析發現,這些囊泡富含參與再生、蛋白穩定、端粒維持和細胞週期調控的基因產物,而與炎症、表觀遺傳變化等衰老特徵相關的通路則被抑制。當這些囊泡用於處理衰老的骨髓幹細胞時,細胞的增殖能力增強,端粒變長,衰老標記減少,其中SA-β-gal活性降低了57.9%。這表明EVsABPC具有顯著的抗衰老作用。
圖:EVsABPC的生物學特性
接著,研究者在老年小鼠身上展開了體內實驗。他們發現:靜脈注射EVsABPC後,小鼠股骨的骨密度顯著增加!並且,這種效果主要來自於新骨生成能力的提升,而非骨吸收過程的改變。同時,骨形成標誌物如骨鈣素(OCN)和I型膠原前肽(P1NP)水平上升,骨骼結構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除此之外,接受治療的老年小鼠還在多個方面表現出年輕化的趨勢:運動協調性和耐力提高;全身炎症因子如IL-8、IL-6、IL-1β和TNF顯著下降;認知能力增強,焦慮樣行為減少;甚至表觀遺傳年齡也被逆轉了超過三個月!
並且,研究人員還進一步鑑定出EVsABPC中一個關鍵的分子成分Prkar2a這個分子對囊泡的抗衰老效果至關重要——當敲除Prkar2a後,抗衰老作用減弱;而在其他囊泡中過表達Prkar2a,則能恢復其對抗骨質流失的能力。
為了驗證這一方法是否適用於更接近人類的模型,研究人員還將實驗擴充套件到老年獼猴。結果同樣令人振奮:EVsABPC不僅能夠穿過血腦屏障進入大腦,還帶來了神經保護作用,增加了大腦皮層體積;系統性炎症進一步降低;運動速度和活動多樣性都有所改善;表觀遺傳年齡減少了兩年以上,這比以往其他囊泡療法的效果更為顯著。此外,骨髓免疫細胞的衰老狀態也得到了明顯緩解,為骨形成創造了更有利的微環境。
讀到這裡,各位朋友們是不是已經要被這神奇的鹿茸折服?
且慢!人家還有更厲害的呢!
ABPCs甚至還能夠促進脊髓再生
就在今年1月份,該研究團隊在美國化學會的《ACS NANO》上發表了題為“Engineer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Antler Blastema Progenitor Cells: A Therapeutic Choice for Spinal Cord Injury”的研究,發現ABPCs釋放的EVs經過一定的改造後,能夠有效促進神經修復,在動物實驗中顯著改善了脊髓損傷引起的運動功能障礙。
眾所周知,脊髓損傷是一種嚴重且難以逆轉的神經系統疾病,常常導致癱瘓、失去感覺和運動能力,給患者帶來極大的身心痛苦。目前臨床上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來真正“修復”受損的神經組織,大多數治療只能緩解症狀,無法從根本上恢復神經功能。
別無他法?於是,科學家們便把目光投向了ABPCs。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ABPCs釋放的“資訊包裹”——細胞外囊泡作為替代療法。這些囊泡不具有自我複製能力,卻能將母細胞的有益訊號傳遞到受損部位,從而啟用身體自身的修復機制。
圖:ABPCs產生的EVs及其在脊髓損傷中的治療作用示意圖
為了提高這些囊泡對脊髓損傷部位的靶向性,研究人員還對其進行了特別的“改裝”。他們在囊泡表面添加了一種叫做“啟用型穿膜肽”(ACPP)的分子,就像給這些小包裹裝上了導航系統,幫助它們精準地抵達脊髓損傷區域。
在一系列實驗室和動物實驗中,這種改造後的囊泡(ACPP@EVsABPC)展現出驚人的修復潛力!在體外實驗中,它不僅能顯著促進神經幹細胞的增殖,還能誘導神經突起的生長和分支,增強神經元之間的連線。此外,它還能調節免疫反應,將有害的炎症狀態轉變為有利於修復的抗炎環境,減少組織損傷。
在脊髓損傷的大鼠模型中,研究人員透過靜脈注射ACPP@EVsABPC後,發現這些囊泡能夠有效地穿過血脊屏障,精準聚集在受傷部位。隨後的一系列測試顯示,這些大鼠的神經再生能力明顯增強,新生神經元數量增加,軸突生長更加活躍,髓鞘厚度也有所改善,這對於神經訊號的正常傳導至關重要。
實驗結果表明,接受治療的大鼠在運動功能上出現了顯著恢復。無論是行走協調性、步態分析,還是肌肉電訊號檢測,都表明它們的運動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
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的大鼠運動功能提高了2.6倍!遠遠優於其他型別的細胞外囊泡治療效果。並且,在安全性方面,研究人員也沒有發現明顯的副作用。最後,透過對主要器官的組織學檢查和血液生化分析,他們確認了這種治療方法不會引起毒性反應或器官損傷,具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小結
古人說鹿茸“生齒不老”,如今科學告訴我們,這不是神話而是有跡可循——那些藏在鹿茸裡的幹細胞和囊泡,正攜帶著對抗衰老、促進再生的秘密!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真能從自然界的“再生冠軍”身上,找到讓人類更健康、更長壽的鑰匙。而到那時,古裝劇裡的“鹿茸神藥”,可能就變成了實驗室裡精準可控的抗衰療法!
不得不說,大自然的智慧,永遠值得我們敬畏和探索~
參考文獻:
1.Tao Qin et al. ,A population of stem cells with strong regenerative potential discovered in deer antlers.Science. 379,840-847(2023).DOI:10.1126/science.add0488 
2.Hao, Y., Yu, B., Qin, M. et a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antler blastema progenitor cells reverse bone loss and mitigate aging-related phenotypes in mice and macaques. Nat Aging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3587-025-00918-x
3.Yang S, Xue B, Zhang Y, et al. Engineer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from Antler Blastema Progenitor Cells: A Therapeutic Choice for Spinal Cord Injury. ACS Nano. 2025 Feb 18;19(6):5995-6013. doi: 10.1021/acsnano.4c10298.
撰文|linwen
編輯 | lcc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