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講一箇中美友好合作的故事

 防走失,電梯直達安全島報人劉亞東A 


來源:常識群
作者:常識港

前兩天,人民日報啟動了“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徵集活動,為期半年,徵集“感人至深”的中美友好合作故事。

對此,蔣常識/常識群寫了文章《中美有新故事了》,並號召大家等著在環球時報及其評論區欣賞精彩故事。
之後,趕上俄羅斯導彈打民航客機,蔣常識/常識群又寫了《導彈打客機!這樣的國家還不躲得遠遠的?》,跟蹤了俄羅斯導彈打客機的祖傳手藝。
今天要說的這件事情,是一件很重要的中美友好合作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碰巧和俄羅斯有關,和民航客機(中國東方航空)有關,和俄羅斯對生命的冷酷無情有關。
我儘量用簡潔的語言捋捋這個故事。
1993年4月6日,中國東方航空的一架客機MD-11由上海飛往洛杉磯,在太平洋上空出現險情,急速翻滾、跌落數次,高度下跌5000英尺,亟需迫降。
涉事的東航MD-11(編號:B-2171)
大洋茫茫,深不見底,飛機隨時可能墜洋。
當時,航班距離俄羅斯的機場,比距離美國的機場近。
然而,俄羅斯方面拒絕了航班的迫降請求。理由是:俄羅斯當地無法保障藥品和醫療設施。
這無疑相當於,我沒藥治你可能的病,所以你還是餵魚去吧。
就在人們絕望之際,航班收到了美軍阿留申群島的薛米亞美國空軍基地的響應,美軍表示,可以迫降在該基地。
薛米亞空軍基地
但是有個問題,這個軍事基地本身建在海島上,並不具備降落大型民航客機的條件。
主要存在的問題是:
1,跑道不夠長
2,天氣很不好,正趕上狂風暴雨。
3,最要命的是,這個小型機場沒有充足的照明措施。
4,稍有差池,不但救不了航班,而且可能導致這個軍事基地的嚴重損壞。
按理來講,這四條,與俄羅斯拒絕迫降的理由相比,哪一條都更有拒絕的正當性。
但是美軍同意了航班的迫降請求,原因只有一個:出於人道主義的考慮,用中國人的話說就是生命重於泰山。
因為,迫降不一定能成功,但拒絕一定是機毀人亡。
見死不救,意味著航班葬身大洋,而伸出援手,至少還有生的希望。
顯然,為了救人,救中國航班,美軍站在了勇氣一邊,站在了善意一邊,站在了人一邊。
天氣和跑道改變不了,能做的只有改善照明。
凌晨3點29分,軍事基地的三百多名美軍官兵,不顧被撞死、燒死的危險,穿上防火服、戴著防火面具,在跑道兩側手舉強光手電筒,組成了人肉照明系統。最終,航班成功迫降!
身穿防火服的美軍士兵
成功落地後,有幾個細節:
1,許多美軍士兵把自己的食品、用品、床墊、被褥奉獻出來,給中國乘客使用。

2,為了搶救傷員,美軍派出軍用直升機,把大部分的傷患轉移到安克雷奇市的4家醫院進行治療。

3,該市還招募了200多名懂中文的志願者,到醫院照顧中國受傷乘客。
4,不僅如此,為了讓乘客及時給家裡報平安,美軍動用了軍用電話。
事件過程,有親歷者埃米麗的回憶文章,發表於2013年7月的《羊城晚報》。
艙內情況
故事講完了,蔣常識總結下吧:
1,這一事件,長期不為人所知。但這是一個值得讓更多人知道的故事。因為這個故事集中體現了中美友好,而且感人至深。
2,這個故事,別善惡,見人心。有了這個故事,哪裡是文明哪裡是野蠻,誰有人性誰沒人性,不言自明。
3,友好從來不是一廂情願,你崇拜的人,不一定把你當人。
4,你敵視的人,不見得真如你想的那樣壞。如果受益於對方的友好與合作還要選擇敵視與對立,那才是非蠢既壞。
5,一切攻擊民航客機的行為都是對人類的犯罪,一切屢屢攻擊民航客機的國家,大家躲得越遠越好,一切見死不救拒絕迫降的國家,不配稱之為正常國家。
6,

請記住機長劉建平,他傷得很重,送到醫院後,一段時間都無法躺下,只能保持一個姿勢——雙手握操縱桿。前去探視他的艾米麗形容:他就像一尊英雄雕像。

7,最後是一個建議:建議這個“美軍救援中國民航客機”的故事,能夠入選人民日報“中美友好合作故事徵集”名單。真心友好,定能入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