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女孩,專為女性畫春宮圖

作者 – 時茸茸
監製  –   她姐
歡迎走進屬於女性的後花園,女孩們可以在這裡盡情嬉戲遊玩,安全、舒適地享受身體本身的快樂。
後花園裡有旋轉木馬、過山車、鞦韆、浴池,也有恐怖主題的聊齋園……
這裡沒有男性,只有雄性特徵人體。在園區各個角落都有他們作為僕人、作為設施、作為玩具提供服務。
這是90後女孩陳韋伶創造的讓女性自在享受性的樂園。
從2016年開始,23歲的她一個月一幅作品速度,持續創作女性為第一位的春宮圖
在她的畫裡,女性是情慾的主體,女性可以自在快樂地享受對身體的探索和自己的慾望。女性奪回定義自我體驗的權力。
購買她畫冊的女孩評價:畫裡有坦蕩的慾望、勇敢的吶喊、溫柔的撫慰、深刻的啟示,把對身體的敬畏和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女性不再是傳統藝術作品中被物化、被凝視的物件。
為什麼選擇作為自己創作主題如何表達女性
讓我們走進這座後花園,走近她。

困惑和筆
把性作為創作主題,始於陳韋伶感受到的性壓力。
大四那年她剛剛戀愛,家人便提醒她女人在婚前不能有性行為,否則會得不到未來丈夫的尊重。
傳統母輩心中,性是女人為了證明自己而獻給男人的東西。
陳韋伶第一次認真思考起性對一個女性來說意味著什麼。性在她過去的人生裡是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她的。
她出生於傳統色彩濃厚的潮汕地區,是揭陽普寧人。她從小便表露出對繪畫的熱愛,如果有一個抓周儀式,她會毫不猶豫地拿起畫筆。
2012年,她如願考上廣州美術學院,她沉浸在繪畫的純粹象牙塔裡,專注於技法的精進。直到臨近畢業,她戀愛後,現實世界對她張開了一角。
針對女性的雙重性標準性規範,帶給她一種很深刻的衝擊:為什麼女性要比男性承受更多壓力?為什麼允許男性風流而女性被套上貞潔枷鎖?
同時隨著婚前性行為在網路被熱議,越來越多女性開始呼籲性解放
女性關於身體的感受,對性快樂的需求,一直以來都被當成一種禁忌,諱莫如深。也被認為是不重要的,太過於私人的。
被裹挾其中陳韋伶猛然發現與性有關的資訊充斥在生活中,自己卻從來沒有系統性地學習過性知識,接受過性教育成年後還不瞭解自己的身體構造,不知道如何使用衛生棉條。
站在兩種觀念的路口,她試圖尋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或者一個可以抵達答案的路徑。
從小就一直拿在手中的畫筆成為了她的選擇。
她的偶像,日本江戶時代浮世繪畫家葛飾應為,也給了她反叛的勇氣。在那個女性很難署上自己名字的年代,她沉醉於創作浮世繪、春宮圖,為此毫無顧忌地進出煙花柳巷,跟男性畫師爭論體毛的形態。 她被後人稱“在時代困局中,以藝術劈開命運的堅韌女性”。
現在,女性在情慾表達上的缺失給了她創作的激情。
陳韋伶想到她一直以來接受的紛雜的關於性資訊中,性都是以男性體驗感受為視角、為男性服務的、單向的性,女人的喜歡,並不在場。
就如上野千鶴子所說,對許許多多從未有過性經驗的青少年來說,AV中的性行為就是學習何為性至關重要的初體驗,也極大程度上塑造了他們對性的印象。我們透過媒體學習過性和愛是什麼,才能為實際的體驗命名”。
陳韋伶想著,如果長久以來女人的性並不被看見,那麼就讓手中的畫筆,成為描繪性、表達性的武器吧。

沒有男性參與的性

陳韋伶從一個女孩對性的想象和好奇畫起。她想透過畫筆,勾勒出由女人主導的性是什麼樣。
她想象白雪公主為什麼被魔鏡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按理來說,魔鏡是皇后的僕人,它需要順從皇后。是什麼讓它反抗,對著皇后說出‘白雪公主比你更美’?”
陳韋伶想,“很有可能白雪公主對著鏡子‘自我探索’,魔鏡看到了,它被迷住了,所以它反抗了皇后。
於是她畫下了,白雪公主對著魔鏡探索自己。
象徵著純潔無邪的白雪公主,在誠實著迷於自己的身體時,是最美麗的。
《白雪與魔鏡》受訪者作品
陳韋伶畫女人一個人的性,沒有男性參與的性,女人探索自己的身體,發現自己的快樂。
“傳統觀念裡覺得女孩應該婚後再有性行為,彷彿在說性這個東西就是給男性準備的。但實際上都不需要兩個人參與,它可以屬於女性一個人女性可以自我欣賞自我愉悅
她把女性的慾望與世間萬物聯絡在一起。在她的創作裡,的身體化作花苞化作流水,化作森林,化作沃土,不管是疼痛還是歡愉自然又偉大
《柔情似水》受訪者作品
在創作的過程中,陳韋伶意識到,乳房開始微微脹痛,手臂下悄悄冒出細密絨毛,女性便猝不及防地被推入了一個陌生而羞恥的世界。
“很多關於性的問題和困惑似乎只困擾著女性。對於男性來說,他們並不在意什麼時候發生性。但在性的各個階段,女性都會面對很大的風險和壓力”。
意外懷孕的風險成為懸掛在每一次享受與伴侶間的性愛的女性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即使做好了保護措施,她身邊的女性朋友們也會在月經推遲了的時候想:“糟糕,該不會是懷孕了吧”。
她們也會擔心在親密行為中感染婦科疾病,害怕作為有性經歷的女性需要接受的婦科檢查——彷彿擁有了性,就自動被劃入一個需要接受特殊檢查的類別對於她的許多朋友來說婦科檢查的過程本身,也常常伴隨著難言的尷尬、不適與羞恥。
於是她開始為女性想象一個不用顧慮這些的世界,一個遊樂場。“遊樂場是休閒娛樂的地方,充滿快樂、刺激——就像人在探索性愛時的心情。”
女孩們可以在這裡盡情嬉戲遊玩,安全、舒適地享受性本身的快樂。
看不到嬉戲玩樂的女性的臉,她們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穀風過山車》受訪者作品
這裡沒有男性,只有雄性特徵人體。在園區各個角落都有他們作為僕人、作為設施、作為玩具提供服務。
她畫一個龐大的女性後花園。她幻想在某個平行世界,一個完全屬於女性的世界,男性是為女性服務的客體。在這裡女性可以忘我、入迷、沉醉。
她希望女性可以大大方方地正視自己的原始慾望,可以面對自己的身體不要被代表,也不要被審視。
有女孩給她留言:“像是把我內心對性的狀態呈現出來了,比起與男性互動,我更感興趣如何接納自己的身體,或者允許身體與性相關聯”
陳韋伶想為女性的性慾正名,女性也有享受性的權利。女性不是隻能被動,也不需要掩飾自己的慾望,為此感到羞恥。女性理應成為自己情慾主體自己感受第一位
定義女性性慾的權力,應該握在女性自己手裡。

恐懼與渴望並存

春宮圖陳韋伶烏托邦烏托邦之外,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細微之處感受到了女性身份、女性身體真實的處境。
第一份工作上司有意無意觸碰她的頭髮、發生肢體接觸,在微信上發丫頭等似是而非的話,她幹了一週就離職了。
租房時不是遇到房東想來她家裡看看,就是遇到房東為了爭房產召集男性親戚狂敲門,她只好頻頻搬家。
地鐵上幾次被人隱隱約約觸碰,她很難斷定是性騷擾還是不小心碰到,讓她覺得不適卻無處說理。
這種日常生活裡若有似無的凝視,難以啟齒的不適,講述出來如此瑣碎,如此微不足道,卻讓陳韋伶更理解大部分普通女生面臨的困難。
陳韋伶開始有意識地關注和女性處境相關的公共事件她把她的思考融入作品中,她想畫出她感受到的權力與對抗,情慾與掌控。每幅畫都是一場與女性的溝通。
她畫女性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的不懷好意。她看到新聞中,有一些男性組隊去酒吧“撿屍”,內心很憤怒她想到“王子吻醒白雪公主”的情節,“看到一個沉睡的裸體美女,他僅僅是想吻醒她嗎?”她畫面對沉睡的白雪公主,王子正在寬衣解帶來諷刺。
《喚醒老白》受訪者作品
她畫女性的恐懼。她注意到女性住酒店時,反覆檢查,擔心自己的身體和性行為攝像頭暗中記錄陌生惡意眼睛偷窺,相比之下,男性就很少有這樣的顧慮
《瞧一瞧》受訪者作品
也會有女孩跟她分享,看到女性情趣玩具店,很想進去看看,但是很害羞不敢進去。
便用骷髏元素表達女性在性體驗中面臨的掙扎——恐懼與渴望並存。靈感來自清代小說《子不語》中“骷髏吹氣”的故事:一具骷髏會趁著男人每晚睡覺時,對著他吹氣。
《恐怖與渴望並存》受訪者作品
在小時候,陳韋伶喜歡反反覆覆地畫一棵蘋果樹,樹下站著一個小女孩。長大,陳韋伶又畫了一棵蘋果樹。蘋果樹下是好奇地用竹竿撥開樹葉的小女孩,蘋果樹上歡愛的男女情慾不是夏娃一人的蘋果,不再是一種禁忌
《在蘋果樹上》受訪者作品
畫下來,痛苦就會過去
陳韋伶也在創作的過程中成為更有主體性、更能為自我負責的人。只依靠自己努力她在廣州買下一間屬於的房間。
在她的家鄉,買房子被認為由男性來做的事情。媽媽也跟她說早日結婚嫁人,房子之後由老公來買就好。
但房子買好後,媽媽不再反對,等陳韋伶裝修完新房,媽媽高高興興地來廣州為她慶祝,在她的牆上貼上潮汕傳統的鎮宅符。
36平一室一廳,雖然不大,但足夠容納她對自己生活的想象。在窗臺放上心愛的綠植,電視機前是愛玩的switch遊戲卡帶。她把客廳佈置成自己的工作室。可升降的茶几下,是她收藏的厚厚的春宮畫冊、浮世繪畫冊。她又養了一隻鸚鵡。
樓前兩棵大芒果樹,她會帶上貓糧餵給小區裡的貓。十分鐘就能走到她上學時愛去的街道
她為自己打造了一座現實中的“後花園”。
那個在當初反覆叮囑她“不能有婚前性行為”的媽媽,某次家裡看到她的畫,確認是她畫的後誇讚“畫得不錯,發我吧”。
之後,她有新作品,或是有關於她的報道,媽媽都會第一時間轉發、幫她宣傳。
外婆看不懂她的作品,“但她會認為,只要是我畫的作品,就一定是最棒的”。
她也得到了很多額外的、未曾料想到的饋贈。
最初展示自己的作品時,會有一些男性冒犯地搭訕,索要聯絡方式,或者開黃腔
甚至有人給她私信:“繼續創作你的性題材作品,會導致你一生命運悽慘坎坷。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導致部分人心亂神迷,妻離子散。希望你可以創造正能量的東西。”
但越來越多的女孩告訴她,她們在這些畫中感受到的鼓勵和力量。女孩不再覺得噁心事情有的女孩向陳韋伶傾訴藏在內心深處不敢和任何人提起的創傷經歷。那個女孩之前一直認為自己很髒,被侵犯是自己的問題。
來自@請聽小蛇發言
開始,陳韋伶只是為了表達、紓解自己的困惑,沒想到她的困惑也是千千萬萬個普通女孩成為自己、探索自己的女性身體過程中的困惑。她的畫成為她和其他無數女孩溝通交流的媒介。這些女性的反饋,讓陳韋伶更理解、更肯定自己的畫存在的意義。
藝術節上,路過的小女孩好奇地翻看她的畫冊,她的媽媽認真為她講解,“這是女人的身體……”,坦蕩而平常。
這些微小的漣漪,會激盪著,連線著,影響整個水面。
註釋:
1.首圖為受訪者作品《旋轉木馬人》
2.葛飾應為部分參考資料: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浮世繪女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