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破防的機器人馬拉松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在北京亦莊開跑,
21支機器人隊伍將與12000名人類選手同場競技,共同挑戰21.0975公里的賽道。
這場集結了國內頂尖廠商的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本該是科技圈的"奧運會",卻硬生生跑成了喜劇人專場。
美女機器人剛起跑就罷工,有的則直接躺平死活也不起來,有的則”累到頭掉”仍堅強衝刺,最終拿到第二名。

更搞笑的是,比賽結束後,有幾臺機器人是被推著輪椅離場。出門時候是機器人,回來時候是機器爹。有的甚至連跑都沒跑,就返場維修了。
這些畫面被網友調侃為“第一屆機器人殘運會”,“填補了機器人腦梗的空白”。部分參賽機器人被戲稱為“需要伺候老人的玩具”。有機器人因關節過熱導致失控,或因感測器失靈在彎道“轉圈”,引發觀眾鬨笑。
公眾對機器人馬拉松的想象可能受科幻作品影響,期待高度自主的智慧表現。然而現實是,部分機器人仍需依賴遙控或人工干預。這種預期與現實的差距,放大了賽事的“搞笑”效果。

雖然這屆馬拉個松給我們創造了很多笑點,但從專業角度來說,卻讓人一點都笑不起來。賽事中的失敗案例恰恰是技術迭代的關鍵反饋,也是一次技術瓶頸的“壓力測試”。
比如續航與散熱問題:機器人需多次換電(電池容量僅600Wh,半馬需2000Wh),部分機型因電機過熱導致效能衰減;還有關節磨損、部件脫落等問題頻發,暴露出輕量化與耐久性的矛盾。
當然也有成功的突破。比如取得冠軍的新一代“天工Ultra”最高奔跑時速達12公里,平均時速10公里,並在本體可靠性、複雜地形適應性和運動控制演算法上實現顯著提升。

正如早期汽車速度不及馬車、飛行器試飛屢屢墜毀,人形機器人當前的笨拙是技術演進的必經階段。賽事中的失敗反而印證了技術探索的勇氣,網友評論“再過10年回頭看,這場賽事可能具有歷史意義”。

外媒更是將此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路演”,其核心價值在於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真實場景。例如,馬拉松的長距離測試為極端環境作業(如礦山救援、核電站巡檢)提供了資料積累。
儘管當前技術尚未成熟,但賽事暴露的問題與成功案例共同勾勒出人形機器人未來的進化路徑——從“能跑會跳”邁向“聰明好用”,最終在工業、醫療、家庭服務等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偉大發明最初都顯得弱智。機器人馬拉松的“搞笑”場面,恰恰是技術從0到1突破的縮影。雖然看起來很搞笑,實際很嚴肅。
這才是讓西方真正害怕的地方。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2023-205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