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碎碎念

來源丨caoz的夢囈 (ID:caozsay)
作者丨caoz
圖源丨Midjourney
上個月回國轉了差不多20天,有一半時間屬於自己閒逛以及看望父母,另一半時間也約了不少老朋友喝茶吃飯聊天。
說實話每次回國和國內創業者溝通,都能帶來不少新的想法,新的認知。現在AI時代更是一日千里的感覺,稍微放鬆一下就感覺自己落伍很多。
我不是最近一直在用AI 進行零程式碼程式設計麼,最近也是受我的讀者建議啟發,開始嘗試使用Vscode + Augment組合,第一感非常驚豔,agent模式相當給力,感覺還是能幫助零基礎,或者弱基礎者做不少事情。
不過今天也遇到有一次編譯出錯的問題,Augment翻來覆去無法解決,並建議我徹底重構,然後我直接換用copilot editor (claude 3.7+) 一遍就解決。所以,嗯,也還不夠完美。很多讀者反饋最近cursor非常不穩定,以及一些額度限制問題,vscode + augment似乎真的可以替代 cursor,當然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可能還是需要copilot editor 協作解決。(官方說可能衝突,不過看使用者自己如何控制吧)
下面說一下一些感受和心得。
AI搜尋破牆而出
現在很多AI產品都有搜尋聯網能力,而這些搜尋能力透過某些第三方的介面實現,根據一些評測的反饋,國內頭部的AI產品,搜尋能力是可以跨越常見的404屏障,獲得一些海外比較新的科技和知識類資訊,這個就特別好,對一些技術類,全球產業類的資訊可以更好的獲得一手資料。
而這也會加速部分國內使用者放棄傳統搜尋引擎,轉用AI進行搜尋的過程,當然,可能一些技術,科研,或者從事出海相關業務的人群會更加快速的進入這一程序來滿足自己的搜尋訴求。娛樂休閒日常生活類的搜尋需求,估計短期內依然不會有太大變化。
梁文峰的影響簡直可怕
前幾天不由得感慨,從DeepSeek橫空出世之後,梁文峰都激活了什麼。
2.1 激活了全民使用AI應用熱情。
特別是疊加了春節效應,口碑迅速破圈,很多從不使用AI的人也是透過這個事件開始使用,而這個流量也溢位到了幾乎所有國內頭部同行。基於我所瞭解的一些服務商資訊,國內行業內頭部服務商的使用者資料,無論是人數還是使用頻次幾乎都在激增。
2.2 激活了算力平臺託管服務的市場。
兩年前我就說過,算力未來是核心資產,沒想到國內被廣泛認可是因為DeepSeek。算力平臺以前在雲服務市場裡只是很小的分支,但是今年已經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從後續看,這一趨勢還將持續。
2.3 激活了國產晶片。
前段時間新加坡聽到一個業內專家分享(線下局),說某知名國產晶片在DeepSeek之前有銷量但缺乏應用場景,但是DeepSeek跑通之後,訂單激增,真實場景一下子就激活了。
我之前直播間也講過,也是基於行業專家的觀點分享的,國產晶片在訓練上和英偉達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包括DeepSeek實際上還是透過英偉達訓練的,但是在推理上其實差距並不大,所以DeepSeek第三方服務商很多都選擇了國產晶片,價效比甚至更高。
而另一個出海AI相關創業者跟我分享一個現實趨勢,說當下AI應用在海外其實已經是爆發趨勢(國內應該也會差不多),按照目前普及率和當下這個趨勢看,Token請求數應該未來還有兩個數量級的增長空間(我覺得這個判斷很合理)。而這個增長,在我看來,會帶來一個趨勢,就是推理所需的算力會激增,這對國產晶片來說,也是很不錯的機會。
我最近幾天還在諮詢相關專家,我說推理現在也分,文字推理,圖片和影片推理,是否這裡也存在一些對效能訴求上的不同特徵,是否存在單獨最佳化的空間,未來是否會出現更細分的推理晶片,如果進入到細分最佳化的領域,中國人是有經驗的,比如我們直到位元礦機已經是中國廠商的天下,這其實就是專用晶片最佳化的極致典範。
當然,國產晶片的機會,不代表就是英偉達的沒落,這個市場會以怎樣的形式瓜分,依然需要持續觀察,根據業內專家之前的分享,說DeeSeek火了之後,除了國產晶片的訂單暴增,國內對英偉達H20的晶片訂單也暴增,所以,並不能簡單理解為此消彼長。就目前而言,大家搶奪的是增量市場,還不存在誰替代誰。
那麼看上去,這是很不錯的投資機會,但我也必須提醒一下,算力需求的激增,不能等同於市場價值的激增,請注意摩爾定律依然有效,算力成本仍有快速下跌的空間;此外,很多晶片上市公司的市值已經透支了相當的增長空間,所以,需要自行判斷和校驗後續的發展機會,本文不做任何投資建議。
2.4 激活了北美AI巨頭。
我舊文還是保守了,說3到6個月可以看到行業的快速迭代,結果發現北美巨頭們卷的飛起,在DeepSeek之後釋出新版本的頻率和效能提升效率都突然提速了,我覺得這裡多多少少都會借鑑和參照了DeepSeek論文和開原始碼中的思想。
促進了全行業的快速迭代,之前這個判斷已經完全驗證。
2.5 激活了國內AI領域投資。
前幾年國內風險投資人基本上躺平了,海外對華投資也幾乎全面停滯,但是最近開始不一樣了,投資人開始瘋狂追逐一些國內的AI研發團隊。無論是境內投資商,還是海外投資商,都開始願意給出足夠誠意的估值和條款,來追逐這個浪潮。
2.6 激活了上海,深圳等多地政府。
為什麼是杭州,我們能不能也有這樣的企業,目前多地政府開始反思過往政策,並開始檢閱本地民營科技企業,希望拿出本地的王牌企業,希望打造本地的科技創新品牌。沿海開放地區很多民營企業家都感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動作,這次回國也聽到了不少相關的故事。
2.7 當然也激活了杭州的人才引進能力,以及為冷卻的房地產回溫。
跨境機會與風險
最近中國AI團隊出海殺瘋了,DeepSeek霸榜之外,monica勢頭很猛,Dify海外爆炸性增長,美圖秀秀海外版本現在也是勢頭正盛,上面提到的augment,也是中國團隊的傑作,此外還有heygen等等。
現在看到不少國外使用者點評,monica明顯好於不思進取的poe,有些人覺得這玩意就是套殼,其實越簡單的產品,做好越不容易,應用創新,體驗最佳化,中國創業者的強項。
而且和此前巨頭們燒錢搶市場的打法不同,現在這些基本上都是實打實的收費,盈利。甚至放棄國內市場,專攻海外。
那麼放棄國內市場的原因可能有兩點,第一是國內市場真的太捲了,巨頭們的壓力無處不在;第二也是存在一定合規風險,畢竟有些應用主要是基於海外的各種AI介面提供服務,那麼在境內可能涉及的合規審批相對複雜。
但中國團隊提供出海服務,也會面臨海外,特別是北美的合規風險,看到報道,現在一些海外投資商投資相關專案時要求團隊降低國內投資比例,儘量實現海外控股,想來可能是為了規避類似tiktok的麻煩,當然,公司註冊和運營主體也在尋求落在海外。
中國企業做出海業務,面臨國內合規和海外合規雙重要求,對於不少創業者來說,也是需要額外謹慎,認真對待的。
關於品味的話題
前幾天和人聊天提到一個現象,有朋友的遊戲公司,用了不少AI繪圖,但是一些玩家也能感受到,AI味道太重,會讓他們覺得自己花錢不值,從某種意義來說,他們發現雖然AI效果很好,但是還是要盡力讓產品避免太多AI味。
我突然就發現我也有類似的一種體驗,就是我經常閱讀的一些公眾號文章,大量出現AI配圖,當然其實我自己也會用AI做題圖,但我發現自己會有一種感覺,就是看到文章中的AI配圖,總會對文章的嚴肅性,真實性產生質疑,這是不是AI寫出來的文章。很多時候可能只是配圖是AI製作的,但這種感覺就會讓我對文章的價值產生懷疑。
這是一個話題,AI味可能會影響玩家的體驗,讀者的體驗。
此外,還有關於教育的問題,因為AI現在太強大,前年還是去年,我就寫過,不要當做題家了,要當出題家。那麼今年想說一點,什麼樣的人可以在AI時代保持競爭優勢呢,我覺得,可能是品味,什麼意思呢,AI可以做出很多可能性,但是最終人要選擇成品,這時候就考驗你的品味,品味不只是對設計,對美感的感知能力,也包括在產品體驗上,對細節的把握能力,這也是一種品味,你知道怎樣設計的互動流程是優雅的,是順暢的,而不是僅僅為了實現草草了事,只有這樣,在所有人都用AI做事情的時候,你才能脫穎而出。
所以,如何培養下一代,可能確實需要從這方面考慮,培養孩子的品味,讓他們儘可能多理解所謂的好產品,好設計應該是怎樣的。
大概這些,最近各種交流的感想,一些碎碎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