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細微之事,本身毫無意義可言,卻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事過境遷,回顧其因果關係,卻發現其影響之大,殊可驚人。
——林語堂
《說話的藝術》一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在接待上級領導楊總的飯局上,職員小陳給楊總敬酒,兩人相談甚歡。
楊總喝得很是盡興,微醺之餘,主動對小陳說:“咱倆加個微信。”
小陳趕緊掏出手機對楊總說:“我掃您還是您掃我?”
剛才還樂呵呵的楊總,立馬臉色一沉。
旁邊同行的公司領導見狀,忙小聲批評小陳道:“真是沒大沒小。”
這邊的小陳,更是丈二摸不著頭腦:剛才喝酒時還好好的,怎麼加個微信就成了這樣?
生活中,這種情況不在少數。
當別人對你說“咱倆加個微信”時,千萬別說“您掃我還是我掃您”,這裡面可是大有講究。

別人不會無緣無故加我們微信。
加微信,或是為以後工作往來方便;或是覺得這個人有進一步交往的價值。
說到底,加微信的人,在主動表達想進一步交往的意願。
中國乃禮儀之邦,面對別人的熱情主動,我們的回應也要合乎禮節。
如《孟子》所言:“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
不論對方的目的是什麼,首先我們要表現出自身的素養。
播客節目《體制內》第96期中,嘉賓小圓分享了她在職場的錯誤示範。
剛入職不久的小圓,有一次被安排外出學習。
為了便於聯絡,領導向她提出兩人互加微信。
小圓當時頭腦一熱,立馬亮出自己的二維碼讓領導來掃。
領導雖驚愕了一下,最終倒也沒說什麼。
等領導的好友申請傳送過來,小圓這才反應過來:自己是下級,怎麼能讓領導來掃碼呢?
小圓後來提醒說,初入職場的新人,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導時,要學會主動一點。
因為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也是在為今後的交流打下基礎,或許職場之路就能走得順暢些。

網友@木魚也分享了自己在職場的一段經歷。
一次,公司研發的一款新產品,需要他和同事小張一起給總部領導做彙報。
他和小張,都是剛入職一年的新人,面對領導,心裡多少有些緊張。
產品彙報結束後,因為兩人出彩的表現,領導對他們十分賞識。
一番攀談之後,領導主動對他倆說:“來,咱們加個微信,日後好聯絡!”
他聽後,有點緊張地開啟手機遞過去:“您掃我還是我掃您?”
反觀小張,就表現得很從容,開啟微信說道:“太榮幸了,一直想找機會向您學習,我掃您吧!”
沒過多久,領導就帶著小張參加了公司另一個重要的商務會議。
後來私下了解到,小張的不怯場和有禮有節,給領導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其實你以為的加微信,並不只是加微信那麼簡單。
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應對方式體現著你的素養。
比如,作為下屬和晚輩,主動掃上級和長輩的微信,代表你有尊卑意識;
加微信後,及時做好備註,代表你對對方的重視;
發一個微信笑臉或握手的表情,代表了你的友好;
加微信時,主動表明自己身份,會讓對方對你的印象更深刻……
這一個個小細節,有時能起到關鍵性作用,不容小覷。
細節如同一張行走的名片,往往能體現出一個人的真實水平。

電視劇《我們的當打之年》中,有這麼一個片段:
谷嶠剛上班沒多久,同事姍姍便十分熱情地加了她的微信。
一次,姍姍主動幫谷嶠點了份30元的外賣,谷嶠順其自然地給她轉了錢,以為一段優質的友誼就此開始了。
後來,谷嶠發現,姍姍對別的同事也是如此。
原來姍姍點外賣時,經常用到平臺類似“滿60減25”的優惠券。
谷嶠這才明白:自己以為的優質友誼,不過是被同事當冤大頭罷了。
此後,谷嶠便和姍姍保持著不溫不火的關係,因為她覺得精於算計的人不可深交。
與他人加微信後,我們都期待開啟一段新的美好關係。
可現實不一定都是如此。

在醫院上班的小余,一次參加朋友聚會,朋友的另外兩個朋友A和B也在。
大家本不熟絡,但得知小余在醫院上班,A和B都熱情地加了他的微信。
從那以後,小余便成了A的私人醫療顧問。
凡是和醫學相關的,無論問題大小,A都要問他。
就連到醫院掛號、找專家這類可以在手機小程式上完成的事,也要麻煩小余。
A的毫無邊界讓小余深感困擾。
反觀另一個朋友B,一次家人在小余工作的科室住院,主治醫生正好是小余。
當天病人很多,朋友B並沒有因為自己認識小余就提出過多的要求。
出院後,朋友B還給小余寄來了家鄉特產表示感謝。
就這樣,一來二往,小余和朋友B也熟絡起來,成了真正的朋友。
一次飯後,小余真誠地和B說:
“幹我們這行的,其實挺害怕和陌生人加微信好友,因為不是找你掛號,就是找你幫忙,搞得我們好像是他們的私人醫生。但你是個例外,你的為人處世讓我很舒服。”
與人相識,不管初次加微信是為了什麼,但日後關係的維繫,一定是以誠相待的細水長流。
不輕易打擾,別人的舉手之勞知感恩,這樣的人,人品一般不會差。
生活中,像姍姍和朋友A這類人,不會少;像朋友B這類人,也會有。
而能將關係走到最後的,不過是以心換心。

萬章問孟子:“敢問交際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待人接物,我們應始終保持恭敬的態度。
在微信成為交往工具的今天,也應如此。
那麼,當別人對我們說“咱倆加個微信”時,我們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明確物件與場合。
在商務場合中,遵循“尊者優先”的原則:
如果對方是客戶、合作伙伴或領導,我們應主動掃描對方二維碼;
普通社交場合則沒有嚴格規定,但也要保持基本的禮貌。
其次,主動詢問,清晰表達。
比如“某某您好,早就想向您學習了,我來掃您,很榮幸能加您的微信”。
然後快速、準確地掃描對方二維碼,不做反覆多次的嘗試。
傳送好友申請時,準確填寫個人資訊,以便對方能夠清楚地知道你的身份。

最後,要注意一些小細節。
比如,新增微信後,做好資訊備註。
前段時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王鶴棣遇見了脫口秀冠軍付航。
鏡頭前,王鶴棣主動提出加付航的微信,但尷尬的一幕發生了。
原來,付航早已在王鶴棣的微信通訊錄中。
只因王鶴棣忘記新增備註,根本沒想起兩人已有微信。
所以及時新增備註,一是以免時間太長自己忘記,二是避免有事交流時找不到對方。
另外,看到對方發的朋友圈時,也可適時點贊。
畢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在日常一言一行中逐漸熟絡起來的。

微信交往,已成為當代人際交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加微信雖然是件小事,但體現的涵養與修為卻是大事。
如何進退有度、有的放矢,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同時,我們還要明白,加微信很簡單,但維繫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容易,因為只有同頻共振、不卑不亢的兩個人才能成為真正的朋友。
就像《刺蝟的優雅》裡說的:
“我們都是孤獨的刺蝟,只有頻率相同的人,才能看見彼此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優雅。”
好的人際關係能滋養你,不好的人際關係會不斷消耗你。
所以,學會運用一點小智慧,把加微信這件小事儘量做好。
也祝願每個人都能由加微信這一舉動開始,開啟一段又一段美好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