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場景帶動大消費,浦東美術館的奧塞大展還能這麼玩?

收走手機,戴上VR頭戴跟隨舒緩的音樂按照螢幕指示,你便會徜徉在1874年的巴黎印象派之夜
半個多月過去,觀眾女士仍懷念在浦東美術館體驗的45分鐘VR藝術之旅。她在體驗中可以穿越時空,與莫奈並肩眺望勒阿弗爾港口,近距離欣賞《印象•印象》,逼真的細節讓她不止全感官上見證了繪畫藝術新浪潮在印象派成員中萌發,還靜觀到著名畫家們的愛恨情仇。但更值得回味的是她體驗完VR,走上三樓在“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展上第一次看到梵高自畫像、夢想成真的激動心情。
人們在「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沉浸式體驗。圖片來源:博新全宇宙
6月19日起,浦東美術館隆重呈獻年度重磅國際大展“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Paths to Modernity: Masterpieces from the Musée d’Orsay, Paris)。而這次展覽是奧賽博物館有史以來在華規模最大、全球僅此一站的大展,迄今已吸引13萬人次觀展
從巴黎奧塞到上海浦東
奧賽博物館作為全球觀眾心中的“藝術朝聖地”,從歐洲本土到世界各地,從藝術初學者到專業藏家,無不以親訪奧賽為至高夢想。次展覽作為法國奧賽博物館(巴黎)與浦東美術館精誠協作、打磨多年的結晶,以獨特的敘事視角與嚴謹的學術架構,集中呈現1848年至1914年間發生在法國的藝術革新與社會變遷共振的宏大圖景
展覽薈萃逾百件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最具代表性的法國藝術傑作,涵蓋從學院派、現實主義、自然主義,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後印象派、納比派等奧賽館藏中幾乎所有重要藝術流派,構成一幅跨越時空、激盪思想的全景式恢弘藝術長卷。梵高、莫奈、米勒、塞尚、高更、馬奈、德加、雷諾阿、庫爾貝和修拉等藝術巨擘齊聚,以開創現代藝術語言的殿堂級真跡佳作,共同書寫從古典走向現代的先鋒精神與藝術變革。
著名藝術史學家、奧賽博物館主席學術顧問斯特凡納·蓋岡(Stéphane Guégan)是本次展覽負責人,“作品遠遠渡重洋來到了上海當作品掛在浦東美術館牆上後產生了新的意義,他向CityLab解釋這次展覽合作非常成功,因為讓他重新去思考我們作品和博物館,產生了新的故事
上海浦東美術館館長李旻坤也指出,此次展覽不僅是浦東美術館與奧賽博物館多年協作的結晶,更被納入2025 年 “中法文化之春”,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里程碑事件。
在現場,你能看到本次策展亮點在於打破傑作孤立陳列的傳統,將具有相似藝術特徵或題材的繪畫與雕塑作品並置呈現繪畫為主線,兼及雕塑藝術,全面展現這一時期多種藝術思想與創作方法的並行發展與交織演進。觀眾無需遠行,即可實現“走進奧賽”的願望。
而本次展陳設計也是來自法國,由知名設計師塞西爾·德戈(Cécile Degos)親自操刀,她以奧賽博物館標誌性建築內景為靈感,並巧妙結合浦東美術館的空間結構,營造沉浸式觀展體驗,讓人彷彿置身巴黎奧賽館內——熟悉的光影與曲線,在浦江之畔再度呈現。為還原奧賽博物館的獨特氛圍,展覽還在公共區域飾以奧賽標誌性大鐘,觀眾可於此拍照打卡,在展廳之外延續沉浸感
浦東美術館將奧塞博物館標誌性建築作為內景。圖片來源:浦東美術館
作為展覽的核心亮點之一,後印象派大師文森特·梵高的《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與《自畫像》集中展現了其強烈的情感表達、大膽的色彩運用與充滿活力的筆觸。《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描繪其在南法生活中的私密空間,以富有張力的構圖與剋制的色調傳達對“絕對的停息”的渴望;《自畫像》則以熾烈有力的肌理與雕塑般的質感揭示了藝術家的內心情感狀態。
文森特·梵高《梵高在阿爾勒的臥室》。來源:浦東美術館
文森特·梵高《自畫像》。來源:浦東美術館
從美術館到黃浦江
作為浦東美術館年度重磅國際大展,“締造現代:來自巴黎奧賽博物館的藝術瑰寶”被列入了2025“上海之夏”國際消費季、2025上海夜生活節、浦東嘉年華等重要節慶活動。7月3日晚,浦東美術館攜手東方明珠塔、攜程旅行共同推出的“上海之星・浦美奧賽號”主題遊船正式啟航。乘黃浦江上的船,賞塞納河畔的畫——專案以“觀展+遊船”的創新模式,為市民遊客提供融合藝術觀展與城市漫遊的多維文化體驗,打造文旅消費新場景
在社交平臺,已有不少使用者分享著觀展+遊船攻略。網友“畫畫的李醒醒”在小紅書上分享了遊船艙內還原了梵高的房間場景,還偶遇了梵高和芭蕾舞者NPC的驚喜體驗。專案負責人介紹,遊船特別規劃的“黃金觀賞航線”精準定位建築最佳觀賞位。上海這座城市的夜景,也因藝術之光變得更加璀璨奪目。

上海之星・浦美奧賽號遊船。來源:浦東美術館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照顧更多人觀展體驗,浦東美術館透過提早半小時檢票和開設夜場給予觀眾彈性的觀展時間,還通過出售限定數量的指定日票來限流,理論上限為每日5000張,另有部分非指定日票。為了分散客流,館方根據不同的時間差異設定票價。以成年人為例,工作日的全天單日票為100元,夜場票為80元。
7月6日,網友“梧桐區小粽子”在小紅書上分享夜場觀展體驗 :“建議5點前達到並排隊,進入後先去二樓和三樓看奧賽展,再到四樓值得一看的陳逸飛畫展,也提醒一樓服務檯可以列印列印奧賽展的紙質紀念票。”
隨著暑期旅遊旺季的到來,“上海之星・浦美奧賽號”遊船專案有望成為上海文旅市場的新亮點。它不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遊覽視角和文化體驗方式,同時也創造了全新的消費場景,它提供文博館更多打破邊界的嘗試思路,為構建多元融合的文化生態。
“看展”到“遊船”,美術館邊界正在被突破
早在2016年,藝術批評家、美術館學研究者王萌在《美術館作為“文化發生場”的啟示:一種新思維的提出》一書中,就嘗試性提出美術館的功能新方向——成為主動介入並引導“藝術現象”的“文化發生場”。如今,這種理論方法論層面演進至生產現場的實踐層面。
作為公共文化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的功能定位已從傳統的藝術品收藏、展示場所,轉向多元化的文化生產與傳播平臺。奧賽博物館和橘園美術館公共機構—瓦萊裡· 吉斯卡爾· 德斯坦(巴黎)主席西爾萬·阿米克(Sylvain Amic也曾說過“藝術品不僅屬於特定的時空,還擁有連線不同文化、乃至溝通地球兩端的獨特力量。”正是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締造現代”不僅是一場穿越世紀的藝術對話,更是一條跨越語言與國界的博愛之路。
一方面,在公共藝術空間當欣賞者轉化為參與者,藝術可以在鮮活可感的沉浸式體驗中變得不再抽象,同時,也會帶來藝術消費的經濟效益。但另一方面,這種展覽十分考驗美術館合作資源,當展出內容不夠重磅,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也很難持續,同時作為展覽方的美術館還需要引進專業團隊做跨界合作,創造更多更豐富的體驗。
其實做美術館,就是要促進未知事物的產生,而跨界共創啟用的藝術想象,也遠不止於此
早在今年2月浦東美術館在4層和“陶身體”劇場舞者共同開放過沉浸式舞蹈藝術活動,來自27位來自陶身體劇場2團的舞者,與觀眾共同完成了一場即興藝術實驗。或許,未來浦東美術館會在“無牆美術館”理念下的越走越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