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30日,是西海美術館的最後一天。雖然這天是週一閉館日,仍有大量觀眾從全國各地趕到青島,來為它送別。
在國內民營美術館中,2021年開館的西海是最具有辨識度的美術館之一。
斥資16億建設的西海藝術灣,法國建築大師、普利茲克得獎者讓·努維爾的心血設計,加上青島濱海的唯美風光,讓西海美術館的風頭一時無兩。
“最美的海邊美術館”,這樣的外號很快讓它成了內地海邊最酷的藝術地標。

但短短四年後,這座藝術地標黯然離場——位置偏遠,長期入不敷出,甚至周邊都是造到一半的爛尾樓……央美青島校區的規劃被叫停後,西海美術館便註定了這一天的到來。
無獨有偶,就在上個月,位於深圳福田區的木星美術館,也迎來了最後的時刻,在鹽田千春的紅絲線中與大眾告別。
一波高過一波的閉館潮,背後折射出了民營美術館的哪些困境?

曾經的“海邊最美地標”
“尊敬的朋友們:青島西海美術館自2025年7月1日起閉館,開館時間另行通知。感謝您過往對美術館的支援。”
6月28日傍晚6點,原本的尋常打烊時刻,西海美術館卻突然釋出了這樣一則“閉館公告”,引起業界一片譁然。

最後一天6月30日,是週一例常閉館日,西海公眾號《每週一閉館慢直播》仍在進行。
畫面中,讓·努維爾設計的鋁板散射著海濱風光,庭院裡的綠植有了雜亂的痕跡……這些可能就是西海美術館留給世界的最後畫面。
2019年,西海美術館在青島註冊為非營利藝術機構,將由這位法國建築師來主導設計。創始人孟憲偉同樣有著建築師背景,外界對新館抱有很大期望。
兩年後,西海美術館在2021年8月開幕,比讓·努維爾在上海的另一個專案浦東美術館稍晚,依然火速出圈,獲得了“最美海邊美術館”的稱號。

這件作品從2012年便開始醞釀,讓·努維爾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唐島灣,打造一整片面朝大海的藝術花園。
西海美術館的建築面積達到17000平方米,由12個造型迥異的展廳建築組成,各自相互連通又獨立,為多樣展示需求提供了豐富可能。

寬闊的1號展廳主要承擔接待和公共社交功能,2號展廳擁有傾斜屋頂和半敞的戶外展廊,3號展廳外方內圓,4號展廳透過柵格狀屋頂引入自然光……
5號展廳是一座高達22米的巨大透明玻璃盒子,頂部有升降天篷,可以懸掛15噸的藝術品,以滿足大型雕塑、裝置類藝術作品的展示需求。

6號廳則是一條百米長廊,43處電動遮陽扇能根據光線條件切換角度,從海邊望來宛如一卷長長的畫布。

在多個展廳靠海的一側,都開了尺寸不一的長條形窗,類似的設計語言在浦美也能看到。青島海濱的風光盡收眼底,彤雲漫天,山海相連。
8萬平方米的戶外花園裡,法國風景園林設計旗手吉爾·克萊芒帶來了上百種植物,與美術館的屋頂露臺相呼應,同樣是一幅美麗的自然畫卷。


太遠、太貴、太難
西海美術館很快成了青島難得的藝術地標。大衛·霍克尼、曼·雷、安東尼·葛姆雷等當代藝術大師作品在此亮相,每有大展幾乎都是國內封頂的高配置。
雖然建築本身很美,展覽內容也大師雲集,但大多數時候,西海美術館都是冷清狀態。

在這次關於西海美術館的閉館帖子中,很多人都吐槽了場館地理位置過於偏僻,交通不便的問題。
“上次去青島,為了看展方便我特地定了黃島的酒店,結果打車到美術館還是很遠,青島朋友開玩笑說那邊都不算青島了。”
“除了自己開車沒別的可能,有一次看完展下午四五點根本打不到車回市區。”
也有觀眾對票價提出疑問的:“百元的票價,在北上廣都很難,放在沒啥藝術市場的青島更難賣了。”
而從整個園區規劃來看,西海美術館其實在三年前就註定了“死緩”的命運。

加上西海美術館在內,這處有50餘座建築場館的大園區,原本是作為中央美術學院青島分校的新址而打造。
但2021年,教育部異地辦學禁令出臺,山東快速響應,央美青島分校的建設緊急剎車。
青島西海岸的這處園區停擺,藝術家工作室、大師工作坊、藝術教育中心以及造到一半的酒店、公寓就這樣停在那裡。
用藝術來撬動新區經濟的夢想破滅,本應作為央美分校重要展館的西海美術館,竟成了孤島,在爛尾樓的汪洋中漂浮,自生自滅。

民營美術館關門潮
民營美術館的困境,也投射到了大灣區的深圳。
深圳福田區的木星美術館,在6月22日結束了長達六年的運營,和大眾告別。
“理想的光芒,常常需要現實的薪柴來維繫。”
在這片《當藝術成為孤島,我們仍在燃燒》的公告中,創始人呂紅榮道出了背後的原因。

“美術館的初衷是企業為了自身的品牌而設立,但是疫情後一切的變化,運營的壓力、資金的短缺、觀眾參與度的瓶頸……如同無形的潮水,正一點點侵蝕著我們賴以生存的堤岸。”
最後的時刻,鹽田千春的藝術展仍在舉行中。
“這次閉館不是終點,就像鹽田千春用紅線編織的網——看似脆弱的絲線,連起來就能創造震撼人心的力量。我們帶著這份力量重新出發,相信藝術永遠能找到生長的空間。”

今年2月,上海外灘邊的東一美術館同樣在輝煌中戛然而止。館內還展覽著“畢加索、莫迪裡阿尼與現代藝術”,公眾號上突然放出了閉館資訊。
2月9日最後一日,館長謝定偉親自導覽,現場人頭攢動,上海的藝術愛好者都來送別。

在浦美之前,東一就先一步帶起了上海後疫情時代的藝術熱潮。
2020年9月,法國瑪摩丹美術館鎮館之寶、莫奈《日出·印象》空降浦江邊,26萬人次戴著口罩前來膜拜,盛況空前。

“在被陰霾籠罩的日子裡,站在真跡前看阿弗爾港口朝陽升起的人們,比任何時候都懂‘藝術即希望’的含義。”有人這樣回憶道。
東一美術館的命門同樣是高昂的成本。中山東路一號歷史保護建築亞細亞大樓,租金本身就是天價。
引進的大展中,拉斐爾、提香、波提切利和莫奈、梵高等大師作品,借展、運輸、保險、布展等環節單次投入至少千萬起步。

2021年,東一宣佈與義大利烏菲齊美術館簽訂“五年十展”協議,至閉館共舉辦了四場。謝定偉此前透露,雖然東一暫停,但該合約並未終止。

民營美術館在當下的命運,其實並非簡單的入不敷出就能概括。
作為非營利機構,單從門票本就無法覆蓋運營成本,在推廣藝術的理想主義的背後,還有更多需要思考的問題。
中國民營美術館的興盛,可以追溯到2010年代初,國內一二線城市開始去工業化,進入消費服務化轉型階段,文化藝術的消費升級成了剛需。

尤其是在地產經濟的繁榮推動下,各類美術館此時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除了大量遺留工業廠房被改做藝術區外,地產商參與運營的民營美術館成為這一市場的主力。
根據中國社會組織官網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全國民營美術館數量為983家,其中2020年後成立的有221家。但其中僅有3%—5%能實現收支平衡。
到了2020年,民營美術館進入流量時代,大量美術館經歷了在風口期由地產商牽頭火速立項,開館辦大師展網紅展,隨後又因資助方抽身而迅速歇業的過程。
相比之下,上文提到的西海、木星、東一等民營美術館,已經是行業中的佼佼者了,可惜也沒能在這波退潮中堅持下來。

通常來說,一家美術館的收入包括商業贊助、門票、咖啡餐廳等場館商業配套、藝術衍生品等。
國內大部分民營美術館則是主要依賴企業供血,門票和其他配套收入僅佔15%,抗風險能力不強。
在歐美成熟的場館還會有“美術館摯友”等私人贊助和年卡形式,在國內還沒有形成這樣的共識。
這樣的民營美術館困境還會持續多久,不只是調調門票價格,多開幾家美術館咖啡廳就能解決的。


文、編輯:Cardi C
部分圖片來自ACF、西海美術館、木星美術館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企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