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本博司、高迪領銜,這場頂尖國際生活藝術展閃耀濱江

將家居從器物,升格為藝術
坐在天才高迪打造的扶手椅上,隨手翻開Man Ray的相簿,耳邊傳來Keith Jarrett的琴聲。
目光穿過杉本博司的大作,看向落地窗外,午後斜陽映射出黃浦江畔的壯闊景色……這是真實生活場景,更是藝術中意外、又註定的天作之合。
這也是滬上國際大師藝術展中,讓每一位來者最動容的一幕。
就在2月11日,《靜謐與光輝》2025國際濱水生活藝術展正式啟幕,由保利世博天悅、設計腕兒、AURA攜手呈獻,展期持續到5月11日。
高迪、密斯凡德羅等國際知名大師領銜,帶來珍品家居;杉本博司、井上有一等數十位中外藝術家的經典大作,也都悉數登場;超過200多件藝術佳作在此匯聚一堂,追溯生活藝術的各種可能性。
上海,是毋庸置疑的藝術之都,從不缺少頂級藝術大展。
但它們大多駐停於美術場館中,和觀眾保持著禮貌的距離感,和生活更是相去甚遠
而在濱水靜謐大宅保利·世博天悅中,如今這一場沉浸式的國際大師生藝術展生動而鮮活,直接走進“家”,成為領先行業的典範。
家居不再是器物本身,升格為藝術語言;
藝術作為自然與文明的紐帶,演繹著濱水生活根植東方,又擁抱世界的雄心。
靜謐與光輝
居住理想的美好宣言
在新加坡國寶級建築大師曾仕乾心中,靜謐意味著自然安寧,光輝則代表著城市的偉大與活力。
當這兩者相遇時,可以創造出既經典、永恆的空間。
而空間中生活的人,並不被日常束縛,創造了
在本次展覽中,200多件大師作品,幻化成兩套風格迥異的濱水之家——“詩意悅居”和“波普之家”,呼應東方哲思和生命力的無限可能。
於是,我們看到杉本博司的著名作品《劇院》,在黑白光影下靜默著,探索著世界的精神本源。
沒有人比他更能理解空間和時間的意義,杉本博司既是國際攝影藝術大師,同時還是一位建築師。
創作這幅作品時,他在破舊劇院螢幕上播放影像,長曝光使得整塊螢幕變為白色,藉由攝影與殘破劇院展開跨越時空的對話。
如果說,杉本博司代表著被審視後的內省生活,那賈科梅蒂風格的景品雕塑,則賦予這座空間強烈的後現代氣質。
讓熱內說,賈科梅蒂的雕塑一旦放在一個房間裡,這裡就成了一座思考的廟宇。確實他的極簡,能揭示出除掉偽裝後,人們所能剩餘的全部。
西班牙建築大師安東尼·高迪設計的Calvet扶手椅,佇立於窗邊。這位一直被稱為天才的“瘋子”,至今全世界的人都在期待他設計的聖家堂能早日完工。
在1902年,造完卡維爾之家後,高迪為它底層的辦公樓設計了這些橡木扶手椅,如今你可以在巴塞羅那的高迪博物館中找到它的身影。
它帶著高迪特有的活潑線條感,手工雕刻的溫暖細節,靠背和扶手貼合人體需求。其實,這不再是一把椅子,而是一件無與倫比的雕塑藝術作品,具備植物般的頑強生命張力。
如果我們闡述生活裡的詩意,那必然的選擇就是義大利——它定義了詩意。
義大利家居也幾乎同時擁有古典與現代兩張面孔,將藝術和功能完美結合。
百年皇家御用Poltrona Frau屏風,它也是整個歐洲皇室家族的御用品牌,用編織皮革描繪標誌性集合圖案,低調而優雅,呼應著整個空間的靜謐的氛圍。
時至今日,Camaleonda沙發已無任何現代版本能夠替代,像是一個傳說。
出自二十世紀義大利最具影響力的設計師Scarpa的手工桌椅,是用工匠手工拼接製作而成,工藝複雜難度高,堪稱稀世珍品,也是對於工業流水線無聲的反叛。
Gianni Moscatelli在1969年設計的沙發椅,真正體現了超越時代的永恆的美學,無論設計風格還是取自中國藏毯的面料紋樣,都完全超越了時代。
與此同時,Christopher Baker落地燈,初代古董銅質咖啡機、拿破崙三世時期的法國皇室御用銀器昆庭……這些點睛之筆的生活細節,都被藝術精心幻化,不設邊界,精神自在漫遊。
在策展人曹峰看來,靜謐並非是靜止,而是流動的沉思;光輝是拒絕浮誇炫目,是用剋制的張力重構璀璨。
“詩意悅居”則描摹著生活的詩意,尋找內心的靜謐;“波普之家”就如同明亮、鮮明的當代藝術,生機勃勃而無限創意,向光輝致敬。

以濱江為畫布

這是理想藝術生活的宣言
藝術連結著時間的過去,又開啟著未來。

大理石的手工拼接花紋,和雕塑般切割的傢俱線條呼應;皮革、樺木的自然紋理,如同江水的漣漪,穿越時空的印記,凝結成了流動的沉思。

整個展覽中,另一個令人感動的地方在於,這些藝術品真實的使用痕跡被時光保留下來,成為經典的一部分。
沙發上的一點口紅印,桌腿邊緣的擦痕,座椅更換軟包的再煥新……正是這些經歷過百年時間和情緒的浸染,讓空間變得有故事,開始變得與眾不同。
所有的大師級的展品,不以價格高低、和藝術史的節點,作為排列的動線。而是以情緒和記憶作為安放的理由。
策展人曹峰的秘訣,就是讓情緒化作一顆石子,投入生活的湖中。
“此次藝術展並非是單純的空間陳設,我們以濱江生活場為畫布,這是一段關於居住理想的美好宣言。
《靜謐與光輝》展覽所希望呈現的,正是向未來的居住者們傳遞光輝生活方式的一次預演,你彷彿能勾勒出居住其中的主人形象。
Ta可能是一位具有國際視野的環球客,青睞北歐藝術家René Tancula 的拼貼畫,收集非洲手工地毯,願意投資新一代中國陶藝家的作品,這些是他生活品位的體現。
Ta又或許是個有著時尚從業背景的年輕藏家,熱愛70年代的搖滾樂,有著自己鍾愛的攝影風格,對世界各地自己偶遇過的建築如數家珍。
與其說,這些是被凝視的作品,不如說,它們是對生活的提煉和昇華。給了觀者無限想象,對生活有了更多全新的思考,啟迪著未來。
“當我們漫步其間,觸控的不只是皮革的溫度或金屬的冷感,視野中也不只是抽象的畫作與豐富的色彩,更是未來濱水生活的藝術化可能。
上海文化高地
讓世界看到東方藝術生活
真正的藝術,從不拘泥於室內的一方天地。
在氣派的落地窗前,黃浦江上絕妙的雙S灣景緻躍然而出,世博板塊前灘、後灘崛起,眾多文化藝術場館林立,無疑是這場“靜謐與光輝”藝術展中更引人入勝的篇章。
根據上海2035規劃,“世博前灘-後灘”作為新增的城市主中心。浦東世博濱江地區躍升為上海的文化高地,被賦予世界級新地標的殊榮,成為一江一河戰略中璀璨的藝術明珠。
梅賽德斯-賓士文化中心,是年輕人追逐流行文化的熱土;當代藝術博物館、世博博物館、中華藝術宮等地,承載著全球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在上海久事國際馬術中心,人們得以領略國際運動與建築的雙重魅力;新近開業的羅丹藝術中心,更是迎來了100餘件國寶級的羅丹佳作駐足……而就在今年,國際大師傾心打造的大歌劇院也將璀璨登場。
這些頂級場館串珠成鏈,一條雄偉的大國藝術帶圖景正徐徐展開。據報道,未來世博區域將承接上海18%、浦東40%以上的文體活動,每年700餘場大型文化盛事
與此同時,佔地140公頃的世博文化公園,擁有雙子山、湖泊,是當之無愧的上海中央大公園。
而公園內的法國館、俄羅斯館、義大利館、盧森堡館等原世博歐洲片區場館,也被賦予了新的文化使命。隨著13座世界頂級大型文體場館落成,世博地區文化演繹座位數將達到6萬個,其規模媲美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
世博文化公園之於上海,就如同被MOMA、大都會圍繞的中央公園之於紐約曼哈頓,成為獨一無二的文化綠洲。
在如今的上海世博濱江,濃縮全上海最高規格的文化配套的藝術生活,為生活在這裡的人,創造下一個更美好的時代。
正如巴黎塞納河畔的人們,悠然穿梭於兩岸之間,可以感受著古老歷史遺產的變遷;敦泰晤士河南岸,泰特美術館等文化藝術地標的崛起,與周邊的改造相得益彰,共同鑄了最具活力的創意文化區。
15年前,透過上海世博會,中國看見世界。
15年後,這片承載著榮耀與夢想的土地,以流的藝術生活,上海用方國際都會之姿比肩世界
濱水藝術生活

匯聚世界璀璨文明

沐浴著世博的光輝,享受著後世博時代藝術文化高地的紅利,保利·世博天悅靜立於黃浦江畔,成為這條大國藝術帶上璀璨的明珠。
新加坡國寶級建築大師曾仕乾操刀建築,他以靜謐與光輝的宏大敘事,用充滿雕塑感的線條,盡顯東方寫意。
亞洲園林大師CICADA,以水帶路,以流水花園,和承載著世博盛會記憶的鎏金雕塑,呈現東方自然之美。
集合八大全球室內設計大師,CCD設計的鄭忠、無間設計的吳濱、程紹正韜等聯手鐫刻生活的雋永,以靜謐中訴說著海派的澎湃。
東方語境下的人文與自然、藝術品般的建造、彰顯匠心的細節……都讓保利·世博天悅對居住品質的要求,有著至高的追求:它本身應該是一件藝術品,更應該是生活藝術內容的集大成者。
如今,集合全球設計大師巨匠的“靜謐與光輝”國際濱水生活藝術展,是讓些歷經時光洗禮的藝術精品,在最新開放的奢華江景洋房中,用最生動鮮活的方式,重新定義生活。
這也是去年6月聯手全球強勢文化資源“保利中法藝術季”,彙集100多位中外藝術家到來的藝術盛會之後,保利·世博天悅又一大藝術創舉
藝術不僅是美的展現,它是人類智慧與情感的深遠迴響滋養著文明的深邃與輝煌。
當生活不拘泥於器物本身,見證每個時代的審美高峰,動的思;
當世博的精神和人類的哲思在這裡碰撞,帶來文化的思辨,洞見未來;
這塊土地得智激越,是當之無愧、彙集世界各地璨文明的棲居之地。
也是保利·世博天悅這座國際級濱水大宅,對後世博時代精神的最美詮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