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懲罰7歲兒子,媽媽憤怒將他丟進森林,不到2分鐘,兒子失蹤:很真實,很扎心

來源|小樓聊心理 (ID:xiaolouxinli)

媽媽為了懲罰兒子,將他丟進有獅子的大森林。
不到2分鐘的時間,兒子消失得無影無蹤。
夫妻倆找了20多分鐘,都沒將孩子找出來。
等警察來詢問時,媽媽卻撒了謊,說兒子是想下車小便。
……
週末看了一部小成本電影《懲罰》。
雖然故事發生在智利,卻也扎透了太平洋對岸千千萬萬中國女性的心。
安娜和丈夫帶著7歲的兒子開車行駛在森林的公路上。
一家人自駕行去看望外婆。
從北到南,路途遙遠。
夫妻二人輪流開車,疲憊感依舊掩蓋不住。
7歲的兒子坐在後座百無聊賴,路過茂密的大森林時興趣被點燃了,嚷嚷著要下車拍照。
可是出門本身就晚了一小時,再耽擱就趕不上晚宴了,所以安娜和丈夫都拒絕了。
煩躁的孩子開始耍脾氣,在後座發瘋。
大喊大叫,狂踢前面的座椅。
夫妻倆警告兒子冷靜一點,再鬧會懲罰他。
兒子不但不消停,反而鬧得更厲害。
直接掙脫安全帶,整個人撲到開車的安娜身上。

視線完全被擋住,安娜本能踩下剎車。

驚險的瞬間,徹底惹怒了安娜。
她開啟車門下了車,把兒子也揪出來,指著大森林道:“要拍照是吧?你自己慢慢拍個夠。”
隨後轉身回到駕駛座,關上車門,開車離開。

開了2分鐘後,安娜後悔了。

丈夫也一直勸她回去:“差不多就行了,回去把兒子接回來吧。”
安娜緊急剎車,快速調轉方向盤。
可回到目的地後,孩子卻消失了,蹤影全無。
夫妻倆徹底慌了。
急忙進入森林深處尋找。
他們用各種方式試圖引導孩子給出回應。
但空蕩蕩的森林除了回聲什麼都沒有。
最後兩人在一棵樹下找到一頂帽子。

馬上就要天黑了,據說這個森林會有獅子出沒。

夫妻倆只能報警。

警察到了之後,安娜擔心惹上麻煩,撒謊說兒子是想小便才下的車。

但因為她的神情過於冷靜。
警察壓根不信,之後又發現兩次緊急剎車的痕跡。
斷定安娜撒謊了。

孩子一直找不到。

安娜一次又一次撒謊,丈夫怒了,他覺得妻子不夠關心兒子,兩人爆發了爭吵。
安娜情緒崩潰,非要一個人進森林找孩子,不找到死也不出來。她知道,只有找到兒子,丈夫才會息怒,世界才會消停。

女警察擔心她出事,趕緊跟了上去。

安娜忍不住哭訴自己的心聲。
她撒謊隱瞞,是害怕事情鬧大遭到指責。
她怕做錯一件事,就被冠上壞媽媽的稱號。
她照顧老公和兒子這麼多年,不想因為自己一次疏忽,揹負終生的罵名。
同為媽媽的女警無言以對。
她不再阻止安娜,任由她走進森林。
安娜一邊哭一邊給兒子道歉,求他原諒媽媽。
嘶吼聲響徹整片森林。

看著情緒失控的妻子,丈夫跑過來將她拉住。

面對丈夫,筋疲力竭的安娜說出了心裡話:
“我內心深處,有那麼一部分,不願再見到他。”
“自從盧卡斯出生後,我再也沒有開心過。”
“我所有的生活都圍著他轉,我起床睡覺都在想著他。”
“他所有事情都是我在照顧,上學,參加活動,看病……”

丈夫忙解釋,自己也帶兒子去看過病。

安娜反駁道:“是的,你帶他去看過病,七年來,兩次。”
一次是她差點丟了工作,還有一次她摔斷了腿,不得不讓丈夫帶去看病。
丈夫說,從沒否認過安娜是個很好的媽媽。
安娜反問:“你知道我為什麼要辭職嗎?知道我為什麼要放棄一份我很喜歡的工作嗎?”
丈夫覺得是安娜很愛兒子,想多花時間陪他。
安娜搖頭:“原因是我每天工作八小時,再完成照顧照顧兒子的生活,根本受不了。”
安娜和周圍所有媽媽聊過,每個人都說:
儘管付出超負荷的努力,儘管放棄了自己喜歡的事業,但做一個媽媽是值得的。看著孩子睡得安穩,開心地撲到她的懷裡,甜甜地喊一聲媽媽,就能享受當媽媽的快樂。
但安娜從來沒有過這種快樂的感覺。
兒子曾被確診患有多動症。
安娜覺得應該讓孩子明白規則界限在哪裡,應該給予相應的懲罰,但丈夫不同意,他認為孩子還小,不能太嚴苛。
不同的觀念讓安娜成為嚴厲的媽媽,丈夫成為寬容的爸爸。
久而久之,孩子對媽媽的怨念越來越重,這讓本就承擔大部分養育任務的安娜十分崩潰。
丈夫確實也有陪伴孩子,但他的任務是輕鬆的。講故事、看電影,迎合孩子的需求,不會產生任何負面情緒。
而自己明明付出了這麼多,卻還被兒子厭惡嫌棄,她受不了。
最後安娜疲憊道:如果我能回到過去,我不會選擇懷孕,哪怕這意味著我會失去你和孩子。
電影的名字就叫懲罰。
但真正懲罰的,不是孩子,而是母親。
核心指向的是:母職懲罰

在一個家庭中,無論誰承擔照顧孩子的職責,誰就會因為時間精力的限制不得不放棄經濟機會,受到“達爾文主義”的社會懲罰。

大部分時候,被“母職懲罰”的,都是媽媽。

安娜說她當年不想生孩子,因為丈夫希望有個孩子,所以她生了。

現在她很後悔。
孩子只會讓她想起,自己失去了最愛的雜誌編輯工作,失去了自己。

她也曾努力想平衡工作和家庭。
但是太難了,她做不到,她不得不放棄,選擇當上好媽媽這條路。
選擇一條她不喜歡的路,讓她日益神經質。
安娜的嘶吼何嘗不是大部分媽媽的心聲,這個社會對媽媽的評判標準,嚴苛、扭曲且不合理。
生完孩子不能身材走樣,最好馬上擁有馬甲線。能帶好娃的同時最好能事業有成,同時跟上丈夫的腳步,實現自我提升。
十項全能才稱得上一個好媽媽。
一旦踏錯一步,完了,要被指著罵一輩子。
相反,丈夫總是能輕易獲取好名聲。
只需要參與了一部分,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努力掙錢,我也帶娃了,你做錯事了我沒怪你,你為什麼還不滿足,你為什麼還要發脾氣?
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
一個願意買菜做飯帶娃的爸爸,在網上一吆喝,肯定能成為網紅爸爸。
哪怕爸爸做的,只是無數普通媽媽的日常而已。

我想起了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

曾經有一個紀錄片對維多利亞進行過24小時的貼身追訪,目睹球星妻子和球星帶娃的日常。
維多利亞的時間表是這樣的
6點半,起床洗澡,回覆郵件;
7點把三個孩子喊醒,給孩子餵飯;
7點50送孩子去上學,三個娃三個學校,她送兩個,老公送一個;
9點到下午4點,她全神貫注處理自己的工作;
4點後,接孩子,該去興趣班的去興趣班,該陪玩的陪玩;
回到家,吃喝拉撒一頓伺候;
9點後,終於把三個娃哄睡了,維多利亞終於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很明顯,照顧孩子的任務都在維多利亞身上。

但鋪天蓋地的報道,都在誇讚好爸爸貝克漢姆。

在紀錄片裡,維多利亞還提到,在家庭面前,自己的工作是肯定要讓位的。

而丈夫只需要一句,抱歉,我去不了,我還有工作,就能輕易甩開手。
像他們這樣的家庭,有司機,有保姆,有家庭教師幫助,依舊讓維多利亞力不從心。
那普通家庭的女性,那就更難了。
電影中有一幕,丈夫崩潰發問:他是你的孩子,你不愛他嗎?!
安娜說:不,我愛他,我只是不想當他的母親。
安娜厭惡“母親”這個身份就是因為所有人對“母親”都有一套“稱職守則”。
母親永遠不能犯錯,永遠優先為孩子服務和奉獻。
發生任何問題,母親是永遠的第一責任人。
女人在母親這一身份上,必須一步步主動犧牲自我、自由。
如果做不到,那你就是有問題的。
在電影的最後,兒子也如安娜所料,平平安安地出現了。
結局定格在媽媽的凝望中。
這是在點題,呼籲更多人關注到家庭加諸給這位可憐媽媽的“懲罰”上。
母職懲罰這件事,只有性別之分,沒有國界之別。
因此這部電影能引起國內許多共鳴。
母職懲罰有受害者,就有得益者。
希望得益者們也能共情母親的內心,能有所付出,給與自我犧牲的人更多的公平和尊重。
大環境一時半刻改變不了,或許我們可以從不內耗開始。
只有我們自己不內耗了,才有了情緒穩定的基礎
推薦學堂總編夫人卡總的影片分享會:
《不糾結,不內耗》
揭開內耗的真相
用大量真實案例、可實操的方法
幫你提高認知、升級思維、積攢內在力量
點選下方小程式
即可購買,反覆暢聽
下單後聯絡客服兌換課程
(廣告)
作者介紹
樓,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小樓聊心理 ID:xiaolouxin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