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的臨終決定能讓投資者學到什麼?

作者:中年不油膩男
來源:心智與實在(ID:Mind_Truth)
《華爾街日報》最近披露了丹尼爾·卡尼曼的死因,引起人們廣泛關注。文章著重剖析了卡尼曼的臨終決定是否遵循了他一貫倡導的決策原則,並提出了關於死亡自主權的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
之後,筆者另著專文,講述了卡尼曼的另一則軼事,表明卡尼曼作為決策理論家是一個知行合一的人,做到了不自欺,做到了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批評和質疑,而這些都是做出明智抉擇的重要條件。
本文將探討投資者可以從卡尼曼的臨終決定中學到些什麼,作為卡尼曼逝世一週年系列文章的收尾。
眾所周知,卡尼曼的決策理論為經濟學界和金融從業者帶來了新的洞見,其中涉及諸多維度,相關文章可謂汗牛充棟。但本文僅限於討論卡尼曼的臨終決定能帶給投資者哪些直接的啟發,並且這些啟發均符合卡尼曼的決策理論。
卡尼曼的研究闡述了認知偏見常常會損害我們的決策質量。人們過度厭惡損失,盲目從眾,對自己的判斷過於自信。不過,他的臨終決定展現出了他與常人做決策的不同之處:透過理解和闡釋這些認知偏見,他讓自己的重大抉擇變得更加明智。
這一點對投資者具有啟發意義。我們都知道金融市場是認知偏見大量呈現的場所。市場的起起伏伏通常與經濟基本面無關,而與集體心理有關,比如,恐懼、貪婪、過度自信和恐慌。大多數投資者會受到從眾心理的影響,做決策更多基於情緒而非理性分析。
卡尼曼的研究不僅僅是一種學術觀察,還提供了方法論。透過理解我們的偏見,我們就能更好地應對偏見。他的臨終決定在實踐中表明瞭這一原則:基於他的價值觀和自身境況而非社會期待或情緒反應做出重大的個人抉擇。
那麼,“卡尼曼式的投資”會是什麼樣子呢?首先,它要求對自己絕對誠實。就像卡尼曼能夠面對自己的衰老而不自欺,投資者也必須誠實地評估自己的風險容忍度,知識侷限和情緒控制力。這種自我意識是進行良好投資的基礎。
卡尼曼誠實評估了自己的身心狀況,深知“峰終定律”對心理感受的影響。身心的衰敗不是線性的,對人的心理衝擊也不是線性的。投資者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習慣將利空或利好導致的下跌或上漲做線性外推,以為跌的必將繼續跌,漲的必將繼續漲,沒有為可能存在的非線性變化及其心理衝擊做好充分準備,導致未能在情緒極度樂觀的時候止盈,而在情緒極度悲觀的時候買入。
其次,它要求我們區分決策的過程和決策的結果。卡尼曼經常提到,人們很容易將兩者的重要性搞混,認為決策的結果比決策的過程更重要。由於存在不可預知的因素,良好的決策過程有可能導致糟糕的決策結果,而糟糕的決策過程也有可能導致良好的決策結果。實際上,決策過程遠比決策結果重要。
如果投資者不理解這一點,將有可能在投資上吃大虧。比如,因為碰巧知道某個內幕訊息,某投資者在某隻股票上大賺了好幾倍。於是,他得出結論,靠內幕訊息是賺快錢賺大錢最可靠的方式。他開始不停透過各種渠道獲取內幕訊息,然而,內幕訊息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預知性,他有可能因為某一次相信了某一個內幕訊息,賭上全部身家,最終全軍覆沒。
另一方面,在這一過程中,投資者還損失了時間成本。他本可以透過不斷改進自己的決策過程,而讓自己的決策結果越來越可靠,卻因為相信獲取內幕訊息是唯一可靠的決策依據,而失去了自我進化的機會。
相反,如果決策過程沒問題,結果卻很糟糕,則很有可能是因為市場出現了短期的集體非理性行為,或者運氣特別差。但長期來看,投資者因此存活下來或者持續賺錢的機率更大。
第三,它要求投資者建構投資體系,以保護自己免受情緒衝動的影響。卡尼曼知道,僅憑意志力很難克服認知偏見。聰明的投資者會建構起投資規則和結構,從而自動指導他們做出更好的決策,比如,提前設定好日常投資計劃、分散投資原則、退出策略,等等。
最後,卡尼曼認為,致力於避免重大損失比追求巨大收益更重要。他對損失厭惡的研究表明,相較於獲得同樣金額的收益,人們更厭惡錄得同樣金額的損失。在投資中,這意味著優先考慮風險管理比優先考慮獲取鉅額收益更重要,將糟糕的投資排除在外比尋找下一個幾倍股更重要。
卡尼曼的臨終決定表明,他的這些原則不僅僅是學術理論,還是我們做出重要決策的實踐指南。他不僅是一位決策理論的研究者,更是遵循自己提出的決策理論的踐行者。
對投資者而言,丹尼曼的洞見是很清晰的:理解我們的決策心理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實現成功投資的必備條件。市場總是不可預測,但我們的反應並非不可預測。從這個意義上講,卡尼曼的臨終決定給到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發是:這或許是這位思想巨擘留給投資者最重要的禮物。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