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偷了家裡的戶口本,我們結婚吧!”這句經典影視臺詞即將成為歷史。只是,隨著4月9日,新修訂的《婚姻登記條例》公佈,猶如一記重錘敲碎了傳統婚姻登記的最後一層制度枷鎖,“偷戶口本”這個橋段就要改了。
新的《婚姻登記條例》規定,婚姻登記機關辦理婚姻登記,不得收取費用;辦理結婚、離婚登記都無需再出示戶口本,身份證將成為開啟婚姻之門的唯一鑰匙。該規定自2025年5月10日起施行。
這場看似簡單的程式簡化,實則掀開了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新篇章。

戶籍制度:從身份枷鎖到數字符號
曾幾何時,深紅色的戶口本承載著中國人的命運密碼。這個印著金色國徽的小冊子,決定著城鄉居民在糧油供應、教育醫療、住房分配上的天壤之別。1980年代,城鎮居民每月憑糧本購買口糧,農村青年透過考學“農轉非”改變命運,戶籍制度猶如一道無形的高牆區隔著兩個中國。
在婚戀生育中,戶籍制度更是深深捆綁。有博主開玩笑,金庸武俠小說筆下的大俠們若想成婚,在當代也要跑斷腿。
比如《射鵰英雄傳》中,郭靖若想迎娶黃蓉,得先回蒙古找成吉思汗開戶籍證明;《神鵰俠侶》裡,楊過和小龍女要登記,得先解決古墓派是否屬於“合法常住戶口”的問題;至於韋小寶,七個老婆的戶籍若分散在揚州、雲南、神龍島,他怕是得跑斷腿才能湊齊材料。
除了領證需要戶口本,後面的生育(辦準生證、計劃生育證)、上學、買房、公積金、養老、醫療等緊密捆綁,以學區房為例,本來就近入學是為了方便,到最後卻成為推動中國房地產洶湧炒房的一大“幫兇”。
轉折發生在2014年,《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出臺,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取消農業和非農業戶口區分性質,我國實行了半個多世紀的“農業”和“非農業”二元戶籍管理模式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保證農業轉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權利;建制鎮和小城市的落戶限制將全面放開,中等城市的落戶限制也將有序放開。這標誌著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開始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宣告城鄉二元戶籍制度退出歷史舞臺。
到2023年,全國已有21個特大城市實行“租房即可落戶”,杭州、蘇州等新一線城市將落戶門檻降至大專學歷。曾經需要三代人努力才能跨越的戶籍鴻溝,如今正在被人才引進政策和居住證制度填平。
此後,戶籍功能的剝離速度超出想象。2016年全國醫保聯網結算,2020年公積金異地轉移接續平臺上線,2023年義務教育入學報名系統實現“一網通辦”。當教育、醫療、住房等核心公共服務與戶籍脫鉤,那張記載著家族遷徙史的戶籍頁,正在變成數字政務系統裡的一串程式碼。


婚姻自由:從家長權威到個體意志
回到婚姻登記這個事,中國式婚姻登記曾上演著獨特的“證件博弈”。在2003年之前,新人結婚需要單位或居委會開具證明;2003年《婚姻登記條例》取消單位證明,用更容易獲得的戶口簿代替,但也就有了父母藏起戶口本阻撓子女婚姻,流動人口為登記跨省奔波,離婚時一方扣著戶口簿要挾財產等一系列問題。
據民政部統計,2018年全國有12.6萬對新人因無法出具戶口本選擇訴訟結婚,這些案件背後往往藏著房產繼承、彩禮糾紛等家庭角力。某地法院記錄顯示,七成涉戶口本婚姻訴訟當事人年齡在28~35歲之間,折射出代際婚戀觀的激烈碰撞。
本次《婚姻登記條例》的修訂,帶來的是三大便利,即取消戶口簿,用更加簡單的身份證代替;全國通辦,不必要再回到戶籍所在地,真正實現想結就結;免費辦理,國家連最後9塊錢的工本費都給你免了。
在筆者看來,新規帶來的不僅是程式簡化,更是婚姻自主權的迴歸。當結婚登記不再需要“家庭通行證”,實質是法律對公民個體意志的完整承認,成年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無需家長與社會的反覆驗證,政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只需要核驗不違反重婚、近親結婚等法律禁止性規定就好了。這種轉變與民法典“禁止干涉婚姻自由”條款形成呼應,使婚姻真正成為“兩個人之間的事”。與之形成對照的是離婚冷靜期制度,“家長式”觀念的後移,看似矛盾的兩種設計,實則共同構成現代婚姻制度的“安全雙閥”。
這種制度變革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初婚年齡突破29歲,較2010年推遲4.2歲。當“先立業後成家”成為主流,婚姻決策權從家族向個體轉移已成必然。
深圳某婚戀機構調研顯示,85後群體中68%認為“結婚應完全自主”,這個比例在95後中升至82%。


政策轉向:從管控思維到服務邏輯
戶籍制度鬆綁與人口結構劇變形成歷史性交匯,2023年總和生育率跌破1.0的警報,與適齡青年68.3%的未婚率形成雙重壓力。
梁建章團隊釋出的《中國生育成本報告》引用國家統計局公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為902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39‰。可以看出,2023年中國出生人口和出生率雙雙創下1949年以來最低水平。中國出生人口從2017年開始持續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已經是連續第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不到2016年的一半,用出生人口塌陷來形容現在的人口形勢一點也不誇張。2023年中國總和生育率僅為1.0左右,不僅低於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比嚴重少子老齡化的日本還低不少。
2024年,全年全國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相比2023年增加了52萬人,人口出生率相比上一年提升了0.38個千分點,但總和生育率仍在1.0左右徘徊,未有明顯增長。
與此同時,我國的結婚形勢不容樂觀。任澤平團隊釋出的《中國婚姻報告2025:結婚率創新低》總結,2024年我國結婚形勢呈現出“不婚化加劇,離婚率提升,‘晚婚’現象突出、初婚人數減少,未婚比例增加”四大特徵。
比如,結婚數量方面,2024年全國結婚登記610.6萬對,較2023年減少157.6萬對,降幅為20.5%,2024年結婚登記對數創下了1978年以來新低。離婚數量方面,2024年離婚登記262.1萬對,同比增加2.7萬對。
在這種背景下,簡化結婚程式既是拆除制度障礙,也是釋放政策善意。就像拆除公園圍牆般,讓婚姻登記迴歸公共服務本質。
再深層次看,簡化婚姻登記流程的背後,是當前我們國內進行的社會治理模式的改變,從以前重度依賴“證件治國”向如今的“資料治理”的正規化革命。
相信此前大家都有印象,很多公共服務需要居民開各種各樣的證明,但如今,公安部“網際網路+政務服務”平臺已實現身份證電子化,民政部全國婚姻登記系統完成部省兩級聯網。當區塊鏈技術應用於婚姻登記資訊存證,人臉識別替代紙質證明,制度成本降低的同時,社會治理精度卻在提升。
這場靜默的治理革命正在重塑國家與個人的關係。2023年北京試點“公民個人數字檔案”,整合戶籍、教育、社保等23類資訊,相信不久的將來,身份證就能代替社保卡、駕駛證等證件,真正實現“一張卡走天下”。
而當政府部門從“證件收集者”變為“資料管家”,公民權利實現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就像移動支付取代現金交易,數字化治理終將讓“證明你媽是你媽”成為歷史笑談。
站在制度變革的臨界點上回望,那個需要偷戶口本結婚的時代,恰似一枚褪色的歷史書籤。當00後群體開始步入婚姻殿堂,他們或許難以理解父輩為了一張戶籍頁經歷的悲歡離合。戶籍制度淡出婚姻領域,不僅意味著行政手續的簡化,更標誌著中國社會正在掙脫傳統身份制度的桎梏,向著現代文明社會堅定前行。
這場靜水流深的變革提醒我們:真正的社會進步,往往始於對個體權利最細微處的尊重。
—— · END · ——
No.6319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梁雲風
參考資料:澤平宏觀團隊,《中國婚姻報告2025:結婚率創新低》;梁建章,黃文政,何亞福,《中國生育成本報告》。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歡迎點看【秦朔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