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萬科,迎來深圳速度!

蛇年的開年,深圳國資讓大夥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在萬科事情上,它是有多雷厲風行
第一週,兩封關於人事任免檔案曝光,國資人員全面入駐萬科。第二週,也就是2月10日,國資對萬科的第一筆股東貸款也浮出水面。
其實不止,路數了解到,在此期間,對外,以深鐵為首的國資代表們就跟銀行開了會。對內,全集團內部緊急盤點資產,進一步梳理不良資產清單
舉深圳之力救萬科,不是紙上談兵。
路數了解到,很快,萬科還會迎來一筆融資落地的訊息
1
拉個時間軸:
早在2024年上半年,在2023年年末那次聲勢浩大的站臺後,深圳針對萬科成立了工作小組,成員包括屬地政府相關部門和國資股東人員。
一開始,工作組主要是協調溝通跟萬科相關的事宜。或者我們可以稱為救助1.0版本。
 1.0版本核心以尊重萬科自救為主。
但年前和年後的這波人事佈局《萬科深夜發文,明確一批高管動向》《萬科迎來新一批國資中高管》代表著2.0版本拉開序幕。
2.0版本或許可以總結為,以最小的人事成本,穩住金融機構對萬科的信心,換取萬科的融資情況不繼續惡化
從董事會,到核心高管團隊和總部重要職能條線,國資全面進駐萬科。這符合金融機構的預期,也體現了國資的擔當。
2
現階段,可以從一個相對微觀些的維度對萬科做觀察,來檢驗救助2.0的效果,那就是:
銀行們的態度。
銀行們能否因為國資的入駐,在短期內對萬科的態度得以扭轉。比如,萬科最大的授信銀行——交通銀行。
路數了解到,年前,有筆貸款已經遞交到交行總行層面。
職業經理人主導下的萬科,苦苦掙扎在這一輪地產行業信用收縮中。受“所有制刻板偏見”,它被迫適應融資模式的轉變:
從總對總的純信用融資,轉向抵押專案融資。
本來,萬科能從金融機構那獲取的增量資金就比較有限。
路數了解到,尤其是在原總裁九哥被請喝茶事件《風吹萬科》發生後,就有一些銀行把萬科列入鄙視鏈,不對萬科新增貸款敞口,當中就有萬科的前幾大授信銀行。
說實話,這挺要萬科命的。
國資在這節骨眼上的入駐,大有一副“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之勢。
3
一直以來,萬科是小強般地存在,抗壓性槓槓的。
它沒有放棄過自救。萬科對內的“縮表出清”,比外界普遍認知的時間還要早。
據路數了解,早在2021年,萬科內部就全面啟動了一波浩浩蕩蕩的大宗資產整售準備工作。2023年悅榕莊酒店管理權的出售、2024年七寶萬科廣場的出售等,都始於彼時。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這幾年大宗資產盤活在萬科內部備受重視。同樣,國資對萬科的這波人事調整中,該崗位上的原萬科高管被保留。
只不過,這些資產並非都是上手可售,在實際推進過程中,解押的資金頭寸、低價出清時糾纏的股東關係都成了掣肘。
2024年8月之後,萬科不得不放緩資產出售,更傾向於抵押融資。
萬科難,難就難在債務結構和現金流錯配。萬科難,難在抵押物和金融機構要求上有認知差距
這也是國資入駐後,同樣要面臨的。
4
市場不缺想象空間。
十年前救助的經典案例是綠城。中交既有提供股東貸款,又有背書,還有提供資產注入—一份總投資超過2500億的合作框架協議。
還有不少看多萬科的讀者朋友們提前展開了類似城投化債的宏大敘事暢想。路數沒法給出認同,因為還要取決於新管理層對萬科資產厚度和安全度的深入判定
國資和財務顧問來自中金的ZX團隊,現在正在對萬科進一步摸底中。
畢竟,萬科母公司報表上有息負債比不少央國企都要高,並且堆積著鉅額的其他應收款。
所以,更為務實點的邏輯,萬科那一批因為政策手續原因無法推進的資產變現,會因為國資的入駐,有新的可能。
在不少金融機構眼中,萬科有較高流動性的核心肥肉是萬物雲泊寓。它們的融資進展,一定程度上左右著大家對萬科公開市場債務兌付的信心。
當然,參考首都幾家國企間的幫扶案例。理論上,還是可以擠出一些活錢來的。
比如,北京一國企提前給了另一國企30億,號稱是建設保障房的預付款。
再比如,北京一國企作為劣後級,其餘幾家國企作為優先順序,大家組了個合夥基金,花了近百億把北京一塊郊區的地買了回來。
外界在等著,新管理層如何進一步幫助萬科緩解流動性壓力。大家需要更多的細節
5
新一輪公開債償付高峰期和銀行貸款到期,正在向萬科逼近。
不同於之前的恒大、碧桂園等巨頭,萬科相對幸運地方在於行業大環境的變化:
從風險釋放,到止跌回穩。
當然,萬科還有個幸運之處:
在全國所有城市裡,無論是經濟政策還是地產的重新回升,深圳幾乎每次都是衝在第一線。
不管怎麼樣,萬科依舊還是混合所有制治理模式下的經典企業。從經典企業到被經典挽救,它必將豐富中國商學院的案例教學。

第三個讀者群擴募中,如有興趣入群
請向公眾號傳送名片
手動邀請進群,謝謝
有時候加群的讀者會很多,請耐心等待
已經在群裡的讀者也可以新增好友進群,請備註資訊
謝絕圍觀潛水
心平氣和地哀嘆行業和聊聊新鮮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