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479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未來已來 炒菜機器人中餐廳來啦!
—速記紐約聊齋沙龍慶新年活動
作者 曾慧燕

應紐約聊齋沙龍“齋主”、紐約“復旦大學”(Fordham)教授洪朝輝邀請,參加1月25日在長島市(Long Island City)“書湘門第”餐館舉行的125期聊齋慶新年沙龍活動。
當天主賓是華東師大設計學院創始院長的王大宙教授,與大家分享新書《無問西東:我的藝術設計之旅》,並體驗享受智慧炒萊機器人精心烹製的佳餚,餐後有摜蛋、娛樂等活動。

餐敘地點是位於長島市的Prof. Chan’s (書湘門第)。
我非常好奇的是,早就耳聞目睹過機器人送餐,也知道炒菜機器人這一餐飲科技在美國餐館中逐漸普及,但味道如何仍未品嚐過,百聞不如一見!



所以當洪齋主問我可否出席時?我毫不猶豫地回答:為什麼不來!他透露,這家餐館“是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前資深副總裁岡棟俊新開的機器人與真人合作的中餐廳”,我當然要“見識一下”。
從事餐飲業的人都知道,美國中餐館第二大人力長期緊缺的崗位是炒鍋廚師,在所有餐館崗位的招聘啟事中,炒鍋需求佔到15%左右,僅次於企臺(侍應生)。這為炒菜機器人提供廣闊的市場需求。
以往「聊齋」的線下活動,聚餐大多採用AA制,但25日的活動,洪齋主恢諧地強調,「我們這次聚會不搞AA制,也不需大家攜帶“假冒偽劣”的爛酒,一切齊備,你們的光臨(加笑容)就是我們最大的榮耀!」
當天活動,來了40多人,包括三位華人女院長:Stevenso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學院院長祖武爭教授、紐約大學(NYU)護士學院副院長吳蓓教授,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副院長高琴教授。

洪齋主表示,三位傑出女院長的光臨,令聊齋蓬蓽生輝。聊齋在紐約朋友眾多,這次新春沙龍的來賓有25%左右是齋主本人不認識,而且25%的來賓從未參加過聊齋活動。
「充滿了陌生、新鮮,但也顯示了聊齋的活力、潛力和生命力!」
早到的來賓,大都三五成群坐在一起嗑瓜子、剝花生,談天說地,氣氛融洽,場面熱鬧。




新春沙龍由王大宙新書分享會掀開序幕,並放映他的藝術人生的影片。
王大宙出囯前曾為話劇《於無聲處》、話劇《抉擇》等擔任舞臺美術設計工作,1979年為建國30週年《上海工業展覽會》展覽大廳布展主持設計。1985年留學美囯,曾先後與Disney、MTV等知名品牌及著名設計師Donna Karan,Alexander Julian,Calvin Klein等合作,開發設計了許多專案。
2012年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王大宙生物藝術展”。
其作品被國內外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及哈佛、耶魯等大學收藏,他出版的《設計創意流程》等著作,被列入國家出版文化創新工程重點專案,為中西方文化藝術交流作出巨大貢獻。



王大宙演講完畢,他的太太周麗,作為一位成功男人背後的重要精神支柱,也和在座嘉賓分享了她的心得感言。

接著眾所期待的機器人炒菜開吃啦!
前菜有涼拌小黃瓜、木耳、口水雞等,熱菜計有農家小炒肉、小炒黃牛肉、招牌書湘麻辣烤魚、爆炒牛蛙、花甲金錢蛋、魚香肉絲、麻婆豆腐、酸辣雞胗、小炒香乾、酸辣土豆絲、燒鍋菜花、手撕包菜等。







洪齋主和王大宙聯手設計了一道「猜中有獎」遊戲,由炒菜機器人和人工分別做了一道麻婆豆腐,分桌品嚐,誰能率先舉手猜中是人工烹飪的,即獲王大宙墨寶一幅。
我們這一桌包括我在內,有四人猜中,但由Fordham大學商學院教授張冬莉捷“手”先登。


當晚的“試菜”活動圓滿結束。部分人依依不捨告別;部分人意猶未盡,留下來進行摜蛋娛樂活動。

善於總結的洪齋主,提綱挈領地總結了這次聊齋沙龍的幾大新特點:
1.多元來賓。40多位來賓來自五湖四海、各行各業,而且竟然有10位從未謀面,可見聊齋的興旺和後勁;
2.多元方式。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非物質文明的“三明主義”各得其所、各取所需;
3.多元佳餚。機器人做菜不僅真假難辨,而且美味可口,更為我們餐飲業注入強大的動力,面臨來勢洶洶的AI和高科技,我們準備好了嗎?
另外,他感謝王大宙大師的精彩分享,“不服不行,這激勵各位去回望過去,記錄人生,保留歷史真相,尤其是年輕人要多多積累自己的故事。”

洪齋主並感謝岡棟俊老總的盛情款待。
他幽默表示,“有來賓問,誰是老闆?”
答:“正在給我們端茶、送菜、倒酒的那位。這就是聊齋文化的一大精髓,無問高低、不分貧富、守望相助、抱團取暖。”
他並“感謝在家三次主辦聊齋的主人徐豔萍老總和徐一兵老總送來親手製作、茅臺酒調配的香腸,更感謝王大師無價的墨寶。期待各位舊雨新知常來聊齋坐坐。”


王大宙則表示,感謝各位朋友,不顧天寒路冷,冒著寒風專程趕來參加我的新書分享會!
尤其要感謝岡總的盛情款待,為我們提供了這個別具風格的場地,讓我有機會與大家一起回顧我的藝術人生。最重要的還是要牢記“喝水不忘挖井人(洪朝輝)。”



美國“復旦”(Fordham)大學與北大合作培養的金融與管理博士朱明明老總,精心拍攝、選擇、合成一個頗有看頭的影片,無論圖片、音樂及製作都贏得眾口稱讚,選的配樂是喜慶的《老北京胡同》,為大家留下美好回憶。



洪朝輝指出,“這是我們125期聊齋的歷史見證、文化視窗、歡樂記錄。”
我們「白吃白喝」一頓,當然最要感謝的是「書湘門第」東主岡棟俊,我向他求證上述十多道菜,那一道是炒菜機器人做的?出乎意料,他說只有“招牌書湘麻辣烤魚”是人工製作,其他菜餚全出自炒菜機器人。

岡棟俊翌日豪氣干雲地說:「未來已來!人工智慧時代動“真格”啦!昨晚讓大家見識了一下人工智慧美食的實實在在!美中不足的是昨晚由於我們還沒正式營業,服務員招聘沒到位,所以臨時客串了一把服務生角色,做得手忙腳亂,請大家原諒!也歡迎大家隨時來小店品嚐機器人美食!」
他預期今年年底前,大紐約地區會雨後春筍般地冒出四五十家機器人餐廳!
“下一次機器人餐廳就會在您家門口!歡迎大家屆時賞光!…..”
岡棟俊說與我曾為新聞界同行,1990年代中期曾任職記者。然而,他一個華麗轉身,棄文從商,創業有成……
順便一提,「書湘門第」將於2月1日正式新張。據信這是長島市第一家使用炒菜機器人的中餐館。

智慧炒菜機器人這一「新生事物」,在美國餐館逐漸普及,和廚師相比,炒菜機器人能夠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烹飪效率,保證出品標準,不僅解決了後廚現炒菜耗時費力的問題,還為餐飲業提供新的發展方向,推動了炒菜機器人市場在美國中餐行業中的快速擴充套件。
炒菜機器人餐廳的冷知識炒菜機器人餐廳是一種利用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AI)來烹飪食物的餐廳。這些餐廳通常配備有炒菜機器人,能夠根據預設的食譜和顧客的個性化需求,自動完成食材的切割、調味、烹飪和裝盤等步驟。炒菜機器人餐廳的目標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保證食品質量的一致性,並提供新穎的用餐體驗。炒菜機器人餐廳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末,隨著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這一概念逐漸成為現實。早期探索(2000年代初):一些科技公司和餐飲企業開始嘗試將自動化技術應用於餐飲行業,但由於技術限制和成本問題,這些嘗試大多停留在實驗階段。技術突破(2010年代):隨著機器人技術、感測器技術和人工智慧演算法的進步,炒菜機器人逐漸具備了更高的精度和靈活性。一些初創公司開始推出商用炒菜機器人,並在小範圍內進行試點。商業化應用(2020年代):炒菜機器人餐廳開始在全球範圍內商業化運營,尤其是在中國、美國和日本等科技發達的國家。這些餐廳不僅吸引了科技愛好者的關注,也逐漸贏得了普通消費者的認可。具體如何做的呢?炒菜機器人餐廳的核心裝置是炒菜機器人,它們通常具備以下功能:食材處理:機器人可以自動完成食材的切割、清洗和分揀等工作。調味和烹飪:根據預設的食譜,機器人可以精確控制調料的用量和烹飪時間,確保每道菜的口味一致。自動裝盤:烹飪完成後,機器人可以將菜品自動裝盤,並送至顧客的餐桌或取餐口。個性化定製:顧客可以透過觸控式螢幕或手機應用程式選擇菜品的口味、辣度、配料等個性化選項。清潔和維護:部分高階炒菜機器人還具備自動清潔功能,能夠在烹飪結束後自動清洗鍋具和工作臺。已經驗證的成功案例包括:Spyce Kitchen(美國):Spyce Kitchen是一家位於美國波士頓的炒菜機器人餐廳,由麻省理工學院的畢業生創立。餐廳的炒菜機器人能夠根據顧客的選擇自動烹飪各種健康餐食。Spyce Kitchen以其高效和健康的餐飲理念贏得了廣泛關注。Robo Kitchen(中國):Robo Kitchen是中國深圳的一家炒菜機器人餐廳,由普渡科技(PuduTech)開發。餐廳的機器人能夠自動完成從食材處理到烹飪的全過程,並提供多種中式菜餚。Robo Kitchen在深圳的多個商業區設有分店,深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愛。Henn-na Cafe(日本):Henn-na Cafe是日本長崎豪斯登堡主題公園內的一家機器人餐廳,由H.I.S.公司運營。餐廳不僅配備了炒菜機器人,還有機器人服務員和收銀員。Henn-na Cafe以其未來主義的用餐體驗吸引了大量遊客。目前,炒菜機器人餐廳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投入使用,比如:Spyce Kitchen(美國):波士頓Robo Kitchen(中國):深圳Henn-na Cafe(日本):長崎Eatsa(美國):舊金山Moley Robotics(英國):倫敦Cafe X(美國):舊金山Kura Sushi(日本):東京Chowbotics(美國):加利福尼亞書湘門第(美國):紐約確實,炒菜機器人餐廳在效率提升、成本控制、食品質量一致性、還有滿足了一些顧客的好奇新穎體驗。但是,對於用餐體驗,永遠離開不了一對一的個性化服務,特別是服務員的“人情味”,哪怕少鹽少油多辣,這些小小的溫馨提示,都會讓顧客有賓至如歸的感覺,而這些,不是機器人的統一做法可以配合到底的。炒菜機器人餐廳確實代表了餐飲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如何把人工加機器人的結合服務,做到家,也許是對許多餐飲業與時俱進的挑戰。這次紐約華人在“書湘門第”餐館的體驗,可謂一次個性服務與機器人有溫度、有歡樂的完美嘗試。


近期發表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精選彙編 ↓↓↓ 百篇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