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增設AI課程!大量傳統專業被撤銷!大灣區投資20億的“未來學校”:人工智慧是必修課…

從今年初哈佛砍掉30門文科課程開始,世界範圍內的專業大洗牌或許成為了大勢所趨。
國內高校已經撤銷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專業布點1670個,根據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定調整最佳化改革方案》檔案:2025年將要最佳化調整高校20%左右的學科專業布點(目前全國本科專業布點數6.2萬個)。
美國勞工局的最新資料顯示:
下一個十年,STEM類崗位需求預計增長10.4%,幾乎是非STEM類領域的3倍。
與此同時,早前資料顯示,STEM類職業年薪中位數高達101,650美元,遠超非STEM類的46,680美元,收入差距高達118%。
澳大利亞《國家STEM學校教育戰略2016—2026》也指出,若讓澳大利亞1%的勞動力從事STEM領域,便可為GDP帶來高達574億澳元的增長。這些資料不僅揭示了STEM人才的市場價值,也揭示了其對國家競爭力的深遠影響。
正因如此,MIT、賓大、甚至以商科為強項的南加大等世界頂尖大學,近年來都先後增設人工智慧、資料科學等前沿科技相關專業。教育的方向正在悄然轉向,且勢不可擋。
這場教育變革早已不是選擇題。AI時代下,過去注重知識記憶和應試能力的人才標註已經不再適用。當前相關人才的有效供給和需求出現嚴重錯位。例如,人工智慧人才缺口已超過500萬;大資料人才缺口將高達230萬人;新能源汽車人才缺口達103萬;低空經濟催生無人機操控員100萬人才缺口……
正如一位資深教育觀察者說的:
“傳統教育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變革本身,而是變革的速度。”
大學課程在變,社會對人才的定義在變,面對這樣的時代命題,STEM教育在基礎階段又應如何回應?最近,我在大灣區參加了一場令人震撼的教育盛會,親眼看見了我心目中“理想的的STEM教育”應有的模樣——
  • 與“中國諾獎”得主並肩探討生命科學;
  • 戴上宇樹科技的機械臂解碼工業未來;
  • 用AI助手撰寫熱門微信小程式;
  • 手持華大基因的試管揭開運動DNA密碼……
這些看似“未來感”十足的學習場景,正在廣州博萃德學校真實發生。這所灣區新晉頂流雙語學校,攜手“周大福教育集團”和英國百年名校“博耐頓”(Benenden School),憑藉其世界級資源,為下一代打造“面向未來”的學習體驗。
中學生對話西湖大學、港科大教授
大灣區這所頂流雙語校裡藏著一個“科學館”
教育盛會上,一位中學生在向臺上的科學家提問:
“我希望在未來深入學習基因工程。隨著AlphaFold等AI工具在生命科學領域的突破性應用,有沒有降低我們進入生命科學行業的門檻呢?”
這位同學提問的物件是2023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後、曾任清華大學教授、現任西湖大學講席教授的柴繼傑教授。
柴教授回答道:
人工智慧工具的湧現,只是提高了從事研究的效率,但是科學研究最重要的是科學素養,對科學的好奇心。比如人人都能看到蘋果樹上的蘋果,但只有牛頓產生了這個好奇心去問出為什麼它會掉下來這個問題,並且找到方法去解決問題。”
當天分享的嘉賓還有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張福民教授、華大萬物教育總監孫海陸先生、微信教育戰略發展部張斌先生、廣州博萃德學校中方校長沈璐、周大福教育集團對外事務總經理蔡雲帆等,坐在觀眾席的我不得不感慨,能在校園裡就這麼近距離地接觸到科學和科技前沿的領軍人物,真的是“贏在起跑線”。
■ 博萃德學生深入對談2023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柴繼傑教授、香港科技大學鄭家純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張福民教授、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趙炳然博士
當天還揭幕了“未來科學大獎青少年展廳”——有著“中國諾貝爾獎”之稱的未來科學大獎,首次以青少年展覽形式落地博萃德所在園區。
走進這個展覽廳,彷彿進入了一個小型科學博物館:從微觀結構藝術到互動實驗遊戲,孩子們邊看邊想、邊玩邊問,親身感受科學如何影響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未來科學大獎青少年展覽廳
在博萃德校園裡,孩子們穿梭在“科學展覽廳”中,親身與頂尖科學家和行業領袖對話,觸控最前沿的科技創新。
科學不再是遙遠高冷的學術符號,而成為孩子們觸手可及、值得探索的奇妙世界。對科學的好奇心,在不經意間悄然生長。
想要對這所灣區新晉頂流雙語學校一探究竟?
歡迎報名本週六開放日!
馬斯克的“火星移民計劃”,
這群大灣區的孩子們已經開始探索
如果說與科學家面對面、在展覽廳中追問未知,是孩子們“仰望星空”的一刻,那麼博萃德創新課堂的每一次動手實踐,便是他們“腳踏實地”的旅程。
■ 創新中心課堂及系列體驗工作坊
活動當天,當我進入創新中心,看著孩子們在操作著AI機器人做俯臥撐,這場面真是讓人忍俊不禁,他們掌握著先進的AI技術,但又保持著孩童特有的好奇心與探索欲。
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當STEAM創新組長Johnny Guo老師宣佈“下課”時,全班竟無一人起身離開,而是繼續想挑戰手上未完成的挑戰。
課後,Johnny Guo老師帶著我在課室裡轉了一圈,我就明白為什麼了。諾大的教室陳列了許多學生作品,Johnny Guo老師如數家珍地向我展示,有智慧農莊、自動駕駛小車、移居火星的建築設計圖……
早在博萃德創校元年的“探究周”中,孩子們以“打造火星移民城市”為主題,展開了一場融合生物、天文、化學、建築與人文的跨學科探究,盡情釋放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
  • 低年級的孩子思考的是:“移民火星後,我們如何證明自己來自地球?”在一番熱烈討論後,他們提出建造一座“地球博物館”,作為火星與地球文明連線的載體。
  • 高年級的學生則進入更復雜的思維維度,開始探討如何在火星上建立政府,制定屬於自己的憲法與社會制度,展現出對社會結構、公共治理等深層議題的理解和構想。
這一主題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與創造,更讓他們在真實的專案中進行系統性思考,把抽象的學科知識轉化為有意義的問題解決過程。
“你好,小智。”Johnny Guo老師邊走邊向我們介紹一件4年級學生的作品——智慧農莊”隨著“開燈”、“啟動風扇”、“開門”等一條條語音指令發出,這座微型小屋精準完成每一個動作。
難以想象,那些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習以為常的智慧裝置,正在被孩子們一一拆解、重構,並親手創造。
在這個專案中,孩子們像大廠專案團隊一樣分工協作,圍繞“打造智慧農莊”這一命題,自己動手運用雷射切割機加工材料,設計電路,編寫程式,反覆除錯每一個細節功能。
從構想到落地,從模型搭建到系統整合,孩子們在過程中學會了團隊協作、專案管理和解決問題,也在實踐中建立起對科技的真實理解和應用能力。

■ 博萃德學生操縱火爆春晚的人形機器人、機器狗

AI時代的教育變革
動手造車、探索DNA克隆技術
接軌現實世界,解鎖未來競爭力
在技術變革以小時為單位重新整理的科技時代,博萃德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元的探索機會。在暑期大師系列,博萃德的孩子們走出課堂、接軌現實世界,在動手實踐中培養創新思維,解鎖未來競爭力。
知識不再停留在書本上的抽象理論,而是變得鮮活、生動,深刻植入學生的實際經驗中。
“我都不敢相信,自己能參與完成一輛汽車的製造!”
“我們瞭解了汽車的每一個部件結構,對照著說明書動手組裝,瞭解了很多平時在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
■ 由孩子們打造的奧迪汽車,最終成功駛入創新中心
去年夏天,孩子們走進奧迪汽車工廠,在奧迪一線工程師們的悉心指導下,解碼汽車製造的“說明書”(PDM圖) ,瞭解汽車各模組的精密構造與零部件的奧秘,掌握了多種專業工具與Cubing檢具的使用技巧,歷時三天,打造了一輛成功啟動並駛入創新中心的汽車,孩子們的成就感溢於言表。
與此同時,參與“生物工程”主題營的孩子們則來到前沿的廣州實驗室,在科研團隊的帶領下,探索PCR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微流控技術。
 “原來,水的表面張力不僅限於防水衣物,它竟然是推動微流控技術、提取DNA的關鍵力量。”
“我們在電腦上程式設計,設定水滴的運動軌跡,將帶有DNA的水滴吸附在磁珠上,最後提取到純正的DNA。”
當孩子們用流利的科學術語娓娓道來,知識也變得生動起來。而在不斷探索、試錯、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們解鎖的遠遠超越知識本身,更是創新思維、問題解決能力等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 寫在後面的話 」
在一整天的校園深度探訪後,我被博萃德學校的教育體驗折服了。
作為一所建校只有兩年的學校,我看到的是“舉全校之力,集優質資源,託舉孩子成長”的決心。
在短短時間內,辦學理念不再是懸在天上的“空中樓閣”,而是視覺化的一個個硬核課程、一件件創意滿滿的作品和學生捧回的一座座獎盃獎項。
博萃德學生掌握著AI時代的學習主動權,將學習延展到真實世界。可以預見,在全球知名學府裡,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博萃德學子的身影!
👇即刻報名開放日👇

廣州市博萃德學校
招生範圍:小學1年級至高中11年級
班型:小班制,每班不超過24人
課程體系:核心課程以中國國家課程為基礎,強化雙語教學;國際融合課程涵蓋 IGCSE、A-Level、Pre-AP和AP 等;特色課程包括 STEAM、人工智慧(AI)、語言文化、藝術、體育及主題探究課程
寄宿服務(可選):5天(1年級起) / 7天靈活寄宿選擇
地址:廣州市番禺區博鴻七路1號(距廣州南站僅10分鐘車程)
電話:020-8451-9999
招生微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