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吃飯時都有的這個習慣,正在扼殺你的健康….

圖片: 黃仔 | 撰稿: YC | 責編: 木頭羊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絡:[email protected]
先問個問題,有多少人習慣在吃飯的時候邊吃邊喝飲料?
先不說你們了,我是隻要外出吃飯、聚餐,怎麼也得來瓶飲料,總覺得不喝飲料就缺了點什麼……
喝飲料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解膩、固定搭配,或者就是單純習慣了。
但是,朋友們,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行為會損傷身體健康?

糖的危害
首先,是隨餐飲料本身帶來的問題。
不用我說,你們自己都有數吧,大部分人隨餐喝的飲料,基本都是含糖的飲料,什麼可樂、汽水、果汁啦……統統都是小甜水。
而含糖飲料本身的危害就很大。
已有大量研究顯示,長期過量攝入糖分,容易引發心臟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健康問題
世衛組織在2015年釋出的《指南:成人和兒童的糖攝入量》中建議,成人和兒童將每日遊離糖攝入量減少到總能量攝入量的10%以下,進一步減少到5%以下,即不超過25克(差不多6茶匙),以避免肥胖、蛀牙、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
*遊離糖是指新增到食品和飲料中的單糖(如葡萄糖、果糖)和雙糖(如蔗糖、食糖),以及蜂蜜、糖漿、果汁和濃縮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遊離糖會增加飲食的總能量密度,每克糖可以提供4千卡的熱量。攝入過度會降低飲食的營養質量,因為它會提供大量熱量但是不能提供足夠的營養素。很容易導致肥胖和增加各種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

▲圖片來源:tenor

含糖飲料的危害
如果你隨餐喝的是含糖飲料,除了以上提到的健康威脅,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增加慢性腎病的風險。
前不久,來自中山大學醫學院的科研團隊在《Frontiers in Nutrition》上發表論文《Sugary beverages intake and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he mediating role of metabolic syndrome》,研究了含糖飲料(包括加糖飲料、人工甜味飲料和天然果汁)與慢性腎病之間的關聯。
該研究共納入19萬名參與者,年齡在40~69歲,且這些參與者在被招募時沒有慢性腎病史。

透過加糖飲料、人工甜味飲料和天然果汁的攝入量分析慢性腎病發生風險
(A)加糖飲料(B)人工甜味飲料(C)天然果汁
▲圖片來源:參考資料5
經過研究人員長達10年以上的隨訪觀察,得出的結論如下:
  • 加糖飲料(SSBs):每天飲用超過1單位的加糖飲料會使慢性腎病的風險顯著增加45%。即使是較低的攝入量(0.5~1單位/天),也有輕微的風險上升趨勢。
  • 人工甜味飲料(ASBs):相較於不喝人工甜味飲料的人群來說,每天飲用0~1單位的ASBs會使慢性腎病風險提高約14%,而每日飲用量超過1單位則會使風險增至52%。
  • 純果汁(NJs):適度飲用純果汁(0~1單位/天)顯示出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能夠降低大約14%慢性腎病的風險。但當每日飲用量超過1單位時,這種保護效果則會消失。
【注:文獻中沒有明確說明1單位的具體毫升數,但通常在類似研究中,1單位視為約等於250毫升。】
但是注意,研究人員也指出,過量攝入天然果汁可能會給身體帶來額外的代謝負擔,比如增加體重和糖尿病的風險。
即使是鮮榨果汁,裡面也含有大量的糖,而糖的危害我們在上面已經說了,不僅容易長胖,還涉及蛀牙、糖尿病、心臟病等多種疾病風險。
如果你實在愛喝果汁,也建議別喝太多,一天200mL足夠了

▲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麼,我喝代糖飲料,我就要點那個甜味,行不行?
代糖分為天然代糖、人工代糖和糖醇。
  • 天然代糖
天然代糖一般從植物中提取,名字往往會帶提取的植物或者果實名字。常見的天然代糖有:甘草、甜菊糖、羅漢果甜苷、索馬甜、莫內林、非洲奇果蛋白和葉甜素。
它雖然不會升高血糖,但還是能夠帶來甜味的口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經常喝含有代糖的飲品可能會帶來這些影響:
甜味的食物容易產生飽腹感;
可能養成嗜甜的重口味。
長此以往,可能帶來營養素攝入不均衡以及營養素缺乏的問題
  • 人工代糖
國際著名醫學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刊發的一項超過10萬人參與的佇列研究,發現人工代糖,尤其是阿斯巴甜和乙醯磺胺酸鉀(俗稱:安賽蜜),與總體癌症風險增加正相關
  • 糖醇
糖醇類和真正的糖在化學結構上比較相似,也有甜味,熱量相較於糖偏低。
其中甜度和熱量最高的是山梨糖醇,和白糖相當;木糖醇是白糖甜度的0.8~1.0倍;而麥芽糖醇甜度只有白糖的一半左右;赤蘚糖醇能量最低,也不會帶來血糖升高和蛀牙問題,算是不錯的替代。
但是糖醇容易導致腹瀉,有的糖醇在一次攝食過多時,可致產氣、腹脹,如山梨糖醇、麥芽糖醇;但有的(如赤蘚糖醇)則因不參與代謝作用,食後也不產氣。
建議大家謹慎選擇。

▲圖片來源:unsplash
那麼,我不喝小甜水,我喝啤酒、白酒行不行?
酒精,也就是乙醇,在人體內會被肝臟代謝為乙醛。乙醛是種致癌物質,在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分級中,屬於1級致癌物,已經有明確的證據顯示,飲酒會導致癌症。
所以,啥時候咱都不建議喝酒。

隨餐喝飲料的其他危害
除了含糖飲料以及酒精飲料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外,在吃飯時喝飲料還存在以下對腸胃功能的影響。
  • 影響腸胃蠕動
胃對食物進行消化的過程,除了胃酸的作用外,還要依靠胃的蠕動,將食物慢慢研磨成食糜,以便將食物推到小腸,並加速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
如果在吃飯時攝入大量液體,會造成胃容量被撐滿而減弱胃的蠕動。長此以往將引起胃動力減弱,從而造成各種消化不良的症狀。

胃食糜透過幽門括約肌排入十二指腸
▲圖片來源:WIKIPEDIA
  • 影響咀嚼
除了直接影響胃消化和蠕動的功能外,吃的時候喝飲料或者水,也會明顯減少牙齒對食物的充分咀嚼。口中的唾液對食物的消化也會減少,而這些未經充分咀嚼的食物進入胃內,也會加重胃和腸道的消化負擔。
  • 影響進食量
胃的容量是有限的,進食時飲用大量液體會影響對其它食物的攝入。畢竟咱們也常說「喝個水飽」,大量的水可能會增強飽腹感,影響到對主食、蔬菜、蛋白質等的攝入
在2018年釋出的名為《Effect of Pre-meal Water Consumption on Energy Intake and Satiety in Non-obese Young Adults》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找來15名受試者,包括8名女性和7名男性,女性和男性的平均年齡分別為26.4歲和23.5歲。
研究發現:當受試者在吃測試餐前喝水,他們吃的測試餐,比在無水和後喝水條件下吃的要少(前喝水:123.3克vs無水:161.7克或後喝水:163.3克,p<0.05)。吃完測試餐後喝水不會影響能量攝入。
當然,也存在即使有「飽腹感」也沒有停止進食的可能,但這樣可能會加重胃的負擔。

▲圖片來源:tenor
那這是說吃飯的時候絕對不能喝飲料/水嗎?也不是。
含糖和不健康的代糖飲料是真心不建議。你說不管,我就是想喝。好的,那隨你自己的心意就好~(一定要喝的話,最好是少量、偶爾喝啊!)
比如說吃得太乾了,饅頭或者米飯不好下嚥,可以適當喝點水,起到一定的幫助消化和吞嚥的作用。
如果喝的是水,記住這幾個要點即可:
隨餐喝水量控制在100~200毫升比較好;
可以分小口多次喝;
飯後別立刻大量咕咚咕咚喝水。
因為此時胃部正處於飽腹狀態,再哐哐喝大量的水,就是把胃部進一步擴大。時間久了,胃部擴張變大,進食量增加,更容易長胖。而且飯後大量飲水還可能會引起反酸燒心的症狀
如果大量喝水,建議隔開半小時。但其實咱們吃飯時正常小口飲水,不超過200mL問題是不大的。

▲圖片來源:tenor
對了,飯前也不建議大量飲水,因為會影響食物的攝入量。
當然,如果你說太好了,這就是你的目的,那麼,當我沒說……
但是對於家有小朋友,需要保證飲食的攝入和營養的,建議不要在餐前讓孩子大量喝水,要喝的話最好是餐前半小時及以上。
那麼,湯泡飯怎麼樣?我沒喝飲料沒喝果汁也沒喝酒,就吃個湯泡飯是不是問題不大?
相較而言,湯泡飯的危害確實較小,但也存在影響食物充分咀嚼,以及影響食物攝入量的問題。不建議成為日常習慣,但偶爾這麼吃問題不大。

好啦,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你還有什麼偏好的飲食習慣嗎?留言區裡我們一起討論討論~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uideline: sugars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
[2] Reducing free sugars intake in adul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EB/OL](2023-08-09)[2024-12-17]. https://www.who.int/tools/elena/interventions/free-sugars-adults-ncds
[3] Dai X, Chen X Y, Jia L N, et al. Sugary beverages intake and risk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the mediating role of metabolic syndrome[J]. Frontiers in Nutrition, 11: 1401081.
[4]Debras C, Chazelas E, Srour B, et al.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utriNet-Santtificial sweeteners andPLoS medicine, 2022, 19(3): e1003950.
[5]乙醇[EB/OL](2024-11-21)[2024-12-17]. https://zh.wikipedia.org/zh-cn/%E4%B9%99%E9%86%87
[6] Jeong J N. Effect of pre-meal water consumption on energy intake and satiety in non-obese young adults[J]. Clinical nutrition research, 2018, 7(4): 291-29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