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黎曉梅
編輯丨劉恆濤
圖源丨易顯智慧
“誘發交通事故傷亡的主要原因是駕駛人行為的不規範,我們致力於從源頭上培養合格守法、技術過硬的駕駛員,降低交通事故發生的機率。”易顯智慧創始人兼董事長馬宏表示。
易顯智慧2015年成立,是全球領先的AI智慧駕培解決方案商,公司使命是“讓交通事故傷亡歸零”。為此,易顯智慧用近3億公里教學資料,打造了機器人教練RoboCoach® 。目前,RoboCoach®是國內唯一政府認可學時、大規模應用且實現工業級量產的AI駕培產品。
馬宏透露,2024年易顯智慧營收破億,淨利率20%,在手訂單超5億元,累計培訓了超500萬名學員,佔據了國內智慧駕培市場93.6%的份額。
“易顯智慧是首家實現規模化盈利的AI+自動駕駛企業,我們正在把人類駕駛的記憶,鑄造成AI社會的交通安全免疫系統。”馬宏說道。

深耕駕培十餘年
用AI破局行業痼疾
馬宏生於石家莊,1998年他便在當地投身駕駛培訓行業。2003年到2013年,中國駕培行業崛起,各地駕培機構如雨後春筍冒出。這一時期,馬宏收穫了9個駕校,在河北駕培行業中做到了頭部。

風光之下,馬宏卻日漸感到駕培行業痼疾帶來的切膚之痛。在他看來,傳統駕培是一個低效、高成本、體驗差的產業,既深度內卷,又高度受“人”的桎梏。
一是,駕培教學質量高度依賴教練個人經驗,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學員透過率與駕駛技能掌握水平差異明顯。一些駕校為了短期利益,甚至不惜壓縮學員的科目三學習時間,這導致學員上路後安全隱患頻現。
二是,駕校培訓成本高企,但效率低下。人工教練薪資佔駕校運營成本的40%,加上部分機構進行低價競爭,進一步壓縮了行業利潤空間。
三是,駕培行業缺乏標準化評估體系,全程依賴紙質記錄與主觀經驗,沒有客觀、視覺化的數字記錄,造成“培訓—考核—實戰”的能力斷層。同時,這也讓駕校難以建立可複製的品控體系,行業呈現“萬家駕校、無人龍頭”的碎片化格局。
四是,教練隊伍流動性大,部分從業人員存在“吃拿卡要”等職業素養問題,形成高成本、低品質、難管理的惡性閉環。
馬宏試過各種改革手段,但效果不盡人意。“傳統模式下,你也許能訓練50名優秀教練,但你永遠無法實現成千上萬人工教練的高品質服務。”馬宏說道。
2012年左右,機器人技術加速滲透,深度卷積神經網路模型等AI技術也獲得了突破。受機器人和AI技術的啟發,馬宏突然萌生了用AI代替人工培訓的想法:“衝一款機器人使勁,可能收益要遠大於衝一群人使勁。”
但機器人教練的探索太超前,馬宏也找不到方向。直到兩年後,馬宏機緣巧合結識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械工程專業教授段桂江,段桂江教授在機械工程、自動駕駛領域深耕多年,對機器人教練的想法很感興趣。雙方一拍即合,開啟了機器人教練的研發。
經過一年多的摸索,兩人成功研發出了首個機器人教練工程機。工程機的誕生讓他們看到了想法落地的可能性,2015年,他們在北京成立了易顯智慧,馬宏擔任董事長,段桂江教授任首席科學家。
智慧駕培系統的落地,是一場高投入、長週期的戰鬥,馬宏早有“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思想準備。為了控制成本,易顯智慧成立的前4年裡只有30多個工程師和產品經理。
為了支撐產品研發,馬宏賣了5個駕校,只留下4個做訓練場地,徹底告別了傳統駕培,“我做駕培系統之後,就給產業承諾不再做駕校,All in 智慧駕培。”

3億公里數據打造AI教練
提升駕培安全與效率
2019年,易顯智慧推出了機器人教練RoboCoach®4.0版,正式開啟商業化。
最初,只有幾個飽受行業困擾的駕校校長買了易顯智慧的產品。後來,“駕校第一股”東方時尚為易顯智慧帶來了首個規模化訂單。在東方時尚的帶動下,不少駕校來找易顯智慧合作。
2023年大模型技術成熟,則成了易顯智慧的關鍵轉折點。在AI浪潮中,易顯智慧9年來積累的駕駛資料,發揮了巨大作用。
馬宏透露,易顯智慧擁有近3億公里教學資料,其中,有大量安全資料。為了保證安全,易顯智慧花了9年,才逐漸將駕駛培訓4個科目的全部考核、低速到高速的場景全部覆蓋,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安全資料。“我們給機器的不是程式碼,而是一千萬次的行為糾錯、三千萬次危險干預沉澱的教練基因。”馬宏說道。
大模型技術爆發後,易顯智慧將原先的多個垂類小模型,升級為一個多模態大模型“GoDrive”。GoDrive的加持,讓RoboCoach®更智慧靈活、響應速度更迅速。

此外,易顯智慧還在教學模式、產品服務上進行了底層革新。
例如,易顯智慧升級了教學系統,讓系統像頂級教練一樣,能針對不同型別的學生,生成個性化的指導方案。面對頭部和中小型駕校,易顯智慧還推出了RoboCoach®的高、中、低配版本,提升各駕校的適配性。
易顯智慧還為駕校提供從獲客、培訓、運營到交付的全流程服務。例如,易顯智慧透過抖音矩陣獲客,單月GMV超5000萬,將獲客成本降低了63%,同時提升了機器人教練的知名度,有利於駕校招生。為幫助駕校解決實際運營問題,易顯智慧團隊還駐場指導,提供系統性管理運營培訓、幫助規劃訓練場地。
“真正的壁壘不在技術本身,而是對產業認知的鴻溝。初創公司必須聚焦於產品輸出的高價值服務,而非產品本身,這才是公司發展的源動力。”馬宏說道。

易顯智慧的產品模式效果顯著。首先,個性化教學讓學員學習更容易,合格率明顯提升。RoboCoach®透過AI即時監測學員操作,0.03秒內即可預判風險並自動剎車,大幅降低訓練事故率。訓練後,學員還能及時看到影片回放,總結經驗。
馬宏介紹,採用易顯智慧的RoboCoach®後,學員合格率比傳統教學提高了10-20%,安全駕駛技能提升了50%。三亞青年駕校採用RoboCoach®以來,科目二合格率平均提升約30%,科目三合格率平均提升10%。
其次,易顯智慧的智慧駕培系統僅需幾名教練員即可指導培訓,訓練時間也更靈活,單車日產能提升1.8倍,單人日產能提升30倍,讓駕校大幅降本增效。馬宏總結,“透過我們的智慧教學系統賦能的駕校,單校年均培訓量已從行業平均的3200人提升至6000人,學員轉化率提升至67%,驗證了技術賦能帶來的十倍速效率提升。”
目前,易顯智慧的智慧駕培軟硬體系統可以購買或租賃。馬宏表示,公司產品的投資回報週期在一年半左右,駕校的回購率超過50%。
現階段,易顯智慧推出了超700個駕培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已覆蓋全國29省市,包括新疆、青海等地區。今年3月,易顯智慧被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聯盟認定為“獨角獸企業”。

劍指98.5%的增長空間
5年內裝機量破20萬
在馬宏看來,智慧駕培還處於早期階段,正是佈局的戰略機遇期。
從公安部歷年資料來看,每年約有2000-3000萬人的學車群體。華經產業研究院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駕駛培訓服務市場規模約為2880億元。
馬宏推測,國內智慧駕培滲透率僅1.5%,潛在增長空間高達98.5%。放眼海外,亞洲其餘地區每年約有6700—6900萬學車人,有5.8萬個駕校,210萬輛教練車,是一片十分廣闊的藍海。

站在這一時間節點,馬宏看到了智慧駕培三個“千億級”的發展空間。
首先,政策土壤與技術紅利形成的共振視窗。近幾年,我國在智慧交通領域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例如車路雲協同的大力建設,為智慧駕培創造了全球獨有的試驗場。馬宏觀察到,在車路雲建設和政府支援下,AI駕培產品的滲透率在4年間,從0.1%躍升至1.5%。
其次,駕培行業“小、散、弱”的格局面臨洗牌,將催生巨大的機遇。馬宏解釋,全國約有2萬家駕校,其中87%的機構年培訓量不足5000人,市場格局碎片化,很適合智慧駕培解決方案切入。他推測,“按照5年內行業集中度提升至兩三千家頭部機構的趨勢推算,僅智慧教學系統就將催生超過400億的增量市場。”
最後,易顯智慧的智慧駕駛技術可以外溢到其他應用場景,提升產品應用的天花板。
經常有人問馬宏:自動駕駛成熟後,人類還需要掌握駕駛技術嗎?智慧駕培會是一個短期生意嗎?
馬宏認為,人類駕駛員是技術失效的終極防線,人類駕駛需求長期存在。
例如,2019年波音737MAX空難暴露了航空業過度依賴自動駕駛的致命風險,這一教訓在汽車行業同樣振聾發聵。易顯智慧做過一項調研,發現在突發道路險情處置中,具備傳統駕駛技能的駕駛員,應急響應成功率比純自動駕駛依賴者高出63%。
航空業在波音737MAX空難後強化人工操作訓練,全球政策也正加速向“人機協作”傾斜。韓國從2024年開始,在取得汽車駕照時,必須義務性地接受駕駛輔助相關安全教育,以及無人駕駛汽車相關的安全教育。美國加州要求所有L4級以上自動駕駛車輛必須配備“人類干預優先系統”,並強制上傳行駛資料至政府雲端。

面對人機雙證的未來,易顯智慧正在研發“人機混合駕駛評估體系”,這一體系新增了自動駕駛高頻切換、人機決策一致性等12項數字駕駛能力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統不同於自動駕駛常見的非此即彼的接管策略,而是讓RoboCoach® 從駕駛培訓進化為出行陪伴系統。同時,易顯智慧還與東風達成了戰略合作,雙方開發前裝版的智慧網聯車,預計今年下半年實現整車交付。
這一系列的舉動意味著,易顯智慧未來將突破駕駛培訓場景,進入到出行領域,迎來更廣闊的應用市場。
馬宏表示,下一步,易顯智慧持續迭代GoDrive大模型,並將推出駕駛能力數字孿生系統、人機混合駕駛認知引擎、智慧出行駕駛人俱樂部等產品,以提升產品教學糾偏精準度、進一步解釋自動駕駛系統的決策邏輯,幫助學員理解等。2026年,易顯智慧還將裝車量產首款L3++級解決方案。
另一個發展核心是提升市場佔有率。易顯智慧計劃未來三年實現國內50%頭部駕校的智慧化升級,五年內系統裝機量需突破20萬臺,形成覆蓋全國2800個區縣的“智慧駕培雲網”,預計每年可支撐超千萬學員完成駕駛培訓。此外,還將陸續開拓東南亞及中東市場。
在三個“千億級”機遇下,馬宏野心勃勃。2024年,易顯智慧營收破億,淨利潤率20%。2025年,他有信心實現淨利潤破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