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大也不太小,你的尺寸剛剛好

圖片來源:Pixabay

人類即將迎來一場太空危機:數不清的太空垃圾正在地球軌道上疾馳,隨時可能撞上現役航天器。除了躲避,我們還有其他辦法嗎?

3月21日晚20:00,鎖定《環球科學》直播間,和編輯暢聊“空間碎片防禦術”,還有“AI文字暗藏水印”“照亮抑鬱迷宮的迷走神經”……諸多話題等你來聊。
直播全程抽獎不斷,雜誌、桌墊送不停,更有超優惠訂閱福利!
福利僅限直播期間領取,不想錯過直播?趕緊點選按鈕【預約】直播吧!
文|Christofer Clemente
翻譯|劉雨彤
審校|clefable
陸地上最快的動物是獵豹,最高時速可達104千米。在水中游得最快的動物是黃鰭金槍魚和刺鮁,時速分別為75千米和77千米。在空中,最快的水平飛行(不包括俯衝)紀錄由白喉針尾雨燕保持,其時速超過了112千米。
這些速度快的動物有什麼共同點呢?它們在各自所屬的動物類群中,體型既不算特別大,也不算特別小。事實上,它們都屬於中等體型
這其中的原因仍然是個謎。隨著動物體重增加,它們的一些生物學特徵也會隨之變化。例如,通常來說,動物腿的長度也會隨著體重增加而逐漸增長。但顯然,腿長並不是決定速度的關鍵,因為最大的陸地動物(例如大象)並不是速度最快的。
圖片來源:Pixabay
但是,我和我的同事們已經朝著解開這個謎團邁出了關鍵一步。我們透過使用一種可伸縮的虛擬人體模型,探索了四肢和肌肉的運動,找出限制速度的因素,並從人類形態數百萬年的演化中獲得了重要見解。
從小鼠一般到如同巨人
自21世紀初以來,科學家一直在構建一個名為OpenSim的虛擬人體模型,該模型免費開放,涵蓋人體所有的骨骼、肌肉和肌腱。這個模型已經被用於多項科學研究,以幫助理解人體運動,探索運動科學,以及模擬手術對軟組織的影響。
2019年,來自比利時的一個研究團隊更進一步,利用 OpenSim構建了一個基於物理的模擬模型。不同於告訴模型如何運動,他們讓模型以特定速度向前移動,然後讓模型計算出想要按照規定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需要啟用哪些肌肉組合。
不過如果我們將這個模型縮小至老鼠大小,或者放大到大象的大小,會發生什麼?這樣,我們就能觀察到哪些模型可以奔跑,以及它們能有多快。這正是我的團隊所做的研究,這項研究已於去年10月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我們以標準的人體模型(體重為75千克)為基礎,製作了越來越小的模型,最小的體重只有100克;同時我們製作了越來越大的模型,一直到2000千克,並讓它們挑戰以儘可能快的速度奔跑。
恰到好處的重量
當我們利用這些模型進行實驗時,發生了一些有趣的事情。首先,2000千克和1000千克的模型完全無法移動。事實上,能移動的最大模型是900千克,這表明人類的形態存在質量上限。若超過這個大小,我們需要改變身體形態才能移動。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還發現,速度最快的模型並不是體型最大或最小的,而是體重大約為47千克,與一隻普通獵豹的體重相仿。重要的是,我們可以深入分析內部機制,找出其中的原因。
用於解釋最快奔跑速度與質量關係的曲線,與解釋最大地面推力與質量關係的曲線形狀相同。這其實很合理,因為要想跑得更快,就需要更用力地推動地面。那麼,為什麼更大的模型無法向地面施加更大的推力呢?研究顯示,更大的模型似乎受到了肌肉的限制。肉發力主要取決於其橫截面積。隨著動物體型的增大,它們肌肉的質量增長速度會比橫截面積變大的速度更快。
這意味著大型動物的肌肉相對更弱。而當它們超過肌肉能承受的最大速度後,肌肉的力量會達到極限,進而不得不減速。在另一端,較小模型的肌肉相對會更強壯,但在重力方面存在問題:它們太輕了,當它們試圖用力推動地面時,只會讓身體過早地離開地面
為了增加對地面的推力,這些小型人體模型會蜷縮四肢,就像老鼠或貓一樣。這種姿勢可以讓它們在地面上停留更久,從而產生更大的推力,就像人在做立定跳遠時會先蹲下一樣。不過這個過程需要額外的時間,而推力產生得越慢,步頻就會越低,最終它們也無法跑得更快。
在這個過程中,地面推力與步頻之間會持續處於一種權衡關係,直至你達到一箇中等大小的體型,此時重量恰到好處。
人類可以更快嗎?
這些發現對人類演化意味著什麼呢?縱觀歷史,現代人類與已經滅絕的人類物種(統稱為“古人類”)的體型差異極大。生活在大約35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阿法種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體重只有約30千克,而近200萬年前的直立人(Homo erectus)則約80千克。
圖片來源:Pixabay
總體來看,人類體重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漸增加,這也很可能意味著奔跑速度的提升。例如,納勒迪人(Homo naledi)(生活在約30萬年前,體重約37千克)和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生活在約5萬年前,體重約27千克)的體型都較小,因此它們必然犧牲了一些奔跑速度。
現代成年人的平均體重大約62千克,比我們模型計算出的最快體重(47千克)略重,但仍然接近這個理想值。有趣的是,許多世界頂級長跑運動員,如埃魯德·基普喬格(Eliud Kipchoge)的體重大約50千克,與這個最佳體重十分接近。因此,根據我們的研究,現代人類的奔跑速度已經接近極限——除非我們的肌肉結構發生重大改變,否則不會再明顯變快。
參考連結:
https://theconversation.com/not-too-big-not-too-small-why-modern-humans-are-the-ideal-size-for-speed-24166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2924-z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電商廣告-
《環球科學》2025年3月新刊

正在熱賣


戳圖片閱讀原文
立即購買
點選【在看】,及時接收我們的內容更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