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式全球化成為往事|《財經》社評

美國特朗普政府一通操作猛如虎的關稅戰,如大象闖進瓷器店一般,將全世界人們對全球化紅利、供應鏈安全和高效分工協作的信心粉碎殆盡。目前事態還正在演進之中,美國在全世界的反制下何時迷途知返,知所進退,回到正確的行事軌道上來,尚在未定之天,而各種損害,包括對美國自身利益的損害,已經發生,且還在發生。
尤為令人唏噓的是,美方此番自己主動出手拆解的全球化貿易機制,正是其在二戰後以主力和帶頭人自居與各國人民協力打造的,也因此,數十年來美方一直將二戰後的全球化自詡為美式全球化,而這一點也或多或少得到人們的預設。此番美方自己帶頭砸碎一個自身投入甚多也獲利甚豐的國際貿易體系,從“帶頭大哥”搖身一變而成為砸自己場子、並向場內各利益相關方索取保護費的“黑社會老大”,其搖擺之劇烈、進退之失據,充滿了歷史的反諷和弔詭。
雖然在遭遇此番關稅戰颶風前的國際貿易體系及其執行規則和機制難言完美和公平,尤其對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來說更是如此。而美式全球化更是不乏美式霸凌的案例。但平心而論,一個持續推進的全球化程序和一個不斷擴圍的國際貿易體系,以及與之配套的相對穩定的國際金融執行機制,疊加冷戰的緩和,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個相對有利的發展環境。日益廣闊的市場和資本、技術日益順暢的轉移擴散,為不少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難得一遇的發展契機。中國改革開放的程序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的蓬勃發展即為明證。
當然,與美西方霸權相伴而生的全球化也有先天的痼疾,無論是發達經濟體和後發達經濟體之間,還是發達經濟體內部,都存在全球化紅利分配不均,貧富日益分化、社會日益極化等病症,且呈間歇式發作。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拉美金融危機,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都不斷證明了這一點。而英國脫歐和美國特朗普政府上臺,更是全球範圍內作為對美式全球化反彈的民粹主義和經濟民族主義勃興的終極標誌。
美式全球化的弊端需要各方聯手救治,正確的道路是加大第三世界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的話語權和獲得感,而美方此番以主動去美國化且以鄰為壑為標誌的休克療法,不僅於事無補,只會適得其反,害人害己。
美式全球化的坍塌,令國際社會的航船來到一片不確定的水域,需要重新尋錨,重新確定航向和動力機制。從舊秩序的坍塌到新秩序的建立,註定充滿痛苦和波折,對此要有充分的預估。以美元為例,隨著美元失去錨定貨幣的功能,必然會導致國際貨幣體系的重組。這個尋錨的過程註定不會一蹴而就,其中還包括美國國內政局演進的變數。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下一個美國還不知身處何處。此時此刻,人們對美式全球化甚至全球化本身的信心都不復以往。作為這一輪全球化紅利的主要獲益者和貢獻者,中國應該以大國風範,發揮全球化和國際貿易壓艙石的作用,以雙邊、多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穩住全球化的基本盤,穩住全球供應鏈和生產鏈,並繼續推進全球化程序。
風物長宜放眼量。此次危機也提供了一個反省全球化得失進退的契機,讓人們深度思考如何讓全球化紅利在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及各個國家和地區內部更好更公平地分配,讓貿易規則更加公平,讓後發展國家更能雨露均霑,讓全球化更可持續等深層次問題。一言以蔽之,如何讓一個因自身的失衡和“帶頭大哥”的棄船而正趑趄徘徊的全球化程序重獲動力,是擺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共同的挑戰和機遇。
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分工協作,貿易往來,互通有無,是人類的天性,就像地球引力一樣無從擺脫。無論歷史的鐘擺如何搖擺,終究要回到正常的軌道。全球化終將繼續,雖然會踩著不同的鼓點,遵循著不同的規則。和全世界擁抱全球化的力量一起去打造一個更為公平公正的國際政經秩序,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編 | 張生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