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原副行長朱民:2025,這個世界真的變了…經濟增長下滑的時候,該怎麼辦?

作者:朱民
編輯:荊軻
來源:十五五規劃研究
全文5781字,預計閱讀需7分鐘。

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朱民近日在第一財經和中國銀行聯合舉辦的2024上海全球資產管理論壇上發表主旨演講,主題為《全球經濟金融2025:重塑與應對》。

朱民表示,未來全球經濟有四大特徵:
1)全球經濟將處於一個持續性的低增長的過程;
2)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以後,貿易不再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3)政府的債務、財政赤字,全世界都在上升。這是一個重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4)地緣政治不確定性風險急劇上升。
世界變了,變了不由我們。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是成為未來贏者的最重要的方面。
當經濟增長下滑的時候,未來一切的機會在結構變化之中。中國會如何應對,哪些行業未來最有機會?
1
世界變了,不由我們
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對世界經濟金融的觀察,所以我的題目是全球經濟金融2025,整個經濟金融的重塑,以及我們的應對。
想說的第一個就是,全球經濟是處於一個持續性的低增長的過程這是一個新的特徵,我覺得理解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第二個就是去全球化、貿易碎片化以後,貿易不再成為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這又是一個巨大的變化。
第三個,政府的債務、財政赤字,全世界都在上升,使得金融風險在不斷的積累,所以這是一個重大的潛在金融風險。
第四,加上地緣政治,全球的這個不確定性和地緣政治的風險是急劇上升的
我想這個是我們看到2025全球經濟金融的幾個比較主要的特徵。
順便說一下,沒有悲觀和樂觀之說,我只是把我們觀察到的一些事實給各位做一個彙報。
世界變了,變了不由我們。
現有的趨勢和結構變化,我覺得改不了,改變自己的經營模式,這是使你成為未來贏者的最重要的方面。
所以我一直說沒有悲觀和樂觀之說,只是你看到什麼。
2
中國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變化

機會就在其中

國家也作出了重大的戰略調整,提出了新增長模型。中國的新增長模型有新的發展,主要的是注重國內的消費市場,因為國際波動,與此同時,注重我們的核心的競爭力,製造業,這個特別重要。培養未來的核心競爭能力,就是碳綜合轉型、科技、資料資本,在這個情況下,以這些來應對整個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
所以當我們看到整個經濟的增長趨勢在下滑的時候,其實中國的經濟將面臨巨大的結構性變化。
增長重要,其實結構變化更重要,因為盈利機會主要在結構變化之中,但在過去的長時間裡,增長的趨勢太強了,是增長推動結構變化,所以大家把結構的變化把在第二位,而在未來是結構的變化拉動經濟的增長,請注意
所以當經濟增長下滑的時候,不用擔心,因為未來一切的機會在結構變化之中我覺得這個是今天的全球經濟金融和中國經濟金融變化對各位最重要的和最關鍵的一點。
好,我把故事說完了,剩下就很簡單,我就用一些資料把我想說的事情簡單的給各位做一個彙報。
3
全球經濟將陷入3-5年低增長
全球經濟持續低增長,大家可以看到2022年經濟反彈,當中是黑的是全球,2024年有一點的反彈,2025年現在看來基本和2020年持平,然後緩緩地還是往下走,整個經濟在今年也就是2.7左右的增長。
明年也就是2.7~2.8左右,大概會維持在這個水平在今後3~5年左右的時間,這是一個相對比較低的全球增長水平
為什麼?
有幾個原因。一個原因就是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創傷還是很大的,如果沒有發生疫情,全樂觀的估計在2022年的時候我們可以強勁反彈。
這個缺口是永久性缺口,它永遠回不去了,已經給全球造成了7萬億美元的缺口,所以這根曲線回不去,我們等於在原有的增長軌跡平行的下移,走到一個低的增長軌跡,我覺得理解這一點很重要。
沒有回到均衡,只有新常態
我們總是以均衡的關係認為它會回去,它是回不去的,所以這個影響很大。
為什麼經濟下降和勞動生產率下降,其實有幾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產業鏈的重造,貿易的推動力不再存在,地緣政治的波動,它對整個生產的組織結構發生了衝擊,現在還在調整和形成過程之中,人工智慧還沒有形成新的生產力,所以這張圖將會主導未來幾年的基本的經濟趨勢。
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工作的時候,我發現,每當有經濟危機的時候,經濟增長在危機後都會下跌。我們預測在未來也就是2.5%~2.6%左右的全球GDP增長速度。
高盛最近做了個預測,他說長期到2070年,全球經濟增長是緩緩下降,全球下降到1.7%左右,這很有爭議,因為核心是人工智慧ChatGPT能多大程度上改變全球經濟,不清楚,但是如果人工智慧不發生大的變化,大概是基本趨勢。
4
貿易不再是經濟增長“火車頭”
其實貿易從2008年就開始變化,大家可以看到,貿易全球增長很快,從30%漲到60%,2008年左右,其中漲的特別快的就是2001年、2002年到2008年,這是什麼?這是中國加入WTO。
但是從2008年開始,大家可以看到,貿易是不斷的波動,其實都在60%這個比重沒有動過,也就是說在2008年以前貿易增長速度永遠超過GDP增長速度,貿易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的火車頭,2008年以後貿易和GDP增長基本同速,所以它增長的比重沒有變化。
貿易不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火車頭。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
大家可以看到科技產品的出口急劇下跌,這就是地緣政治。大家可以看到製造業的出口急劇下跌,這就是地緣政治。
產業鏈的重置,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的電子產品出口到美國,2018年以前達到的美國進口的40%,現在大家可以看到跌得非常厲害,上升的是什麼?是東盟向美國的出口。
順便說一下,相當部分是中國的企業在東盟的再出口,但是它改變了一個根本的東西,它改變了全球的產業鏈配置,同時它改變了中國的GDP和GNP配置。
5
財政赤字率急劇上升
在貿易發生變化的時候,金融的變化也是很深刻的。
最深刻的變化就是財政的赤字急劇上升。
同樣是我們做的預測,如果沒有2000年的疫情的話,全球平均,政府的赤字應該是從83%左右逐漸走到87%,有點增長,不是特別厲害,但是疫情以後急劇的擴張,以後有所下跌,最近又開始逐漸上升。
到2028年,15年以後,全球債務會達到GDP100%。
大家還記得2000年歐元成立的時候標準是什麼?我們歷來學的財政標準是3%的赤字,60%的債務,這是鐵的槓桿是不允許超過的。
這根曲線急劇上升,一方面是對疫情的恐懼,一方面是民粹主義,像美國、歐洲、日本為了討好民眾大規模的財政赤字,社會服務開始增加,一個是利率高了以後,政府的債務成本上升,所以這根曲線下不來。
這根曲線下不來,全球的金融就不可能安全,因為金融根本上是跟著財政走的。日本的債務最高,政府債務250%,美國都130%的,美國人曾經嘲笑歐洲的債務,現在美國的政府債務超過了歐洲,債務結構發生很大的變化。
我們舉一個美國的例子來看,預測美國到2028年,4年以後,灰的是它的基本赤字,大概3%左右,這個還是3多一點,3.5還是可維持的,粉紅色的是它的付息成本,大家可以看到它的付息成本上升非常厲害。
為什麼?因為利率水平高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在不斷赤字,付息成本不斷上升的話,財政赤字是不可能控制的,所以財政赤字上升是金融未來一個很大的風險,財政赤字誰買單?央行買單。
我們以美聯儲為例,2008年的時候,當初美聯儲擴張的這一截,從0.7萬億美元左右的資產負債表漲到了1.4,翻了一番,我們都覺得了不得的太厲害了,以後逐漸上升,2020年大家可以看到,美聯儲一下上升一大截,灰的是歐央行,黃的是日本。
所以其實要理解像美聯儲現在在這個位置上,就在高位上,它是往前也不能走,往後也不能走,所以貨幣政策只能是走走停停,停停走走,財政持續擴張,貨幣停停走走,走走停停,這就是金融業最大的潛在風險,我覺得這個風險它是一個不斷的積聚的風險、積累的風險。
央行的利率維持在一個高的水平,通脹在3%左右,央行在3~3.5%左右,經濟增長速度在2.5%左右,就是我們能看到未來的新常態。我覺得這個是一個很大的全球的新的經濟金融的環境和約束,理解這一點還是很重要的。
6
高漲的脆弱指數
和全球經濟碎片化
這是最新的關於不確定性的兩根指數,第一個是脆弱指數,大家可以看到全球經濟的脆弱指數上升得非常厲害,這個是藍的曲線,紅的曲線是地緣政治,在俄烏衝突以後有所下降,最近隨著兩場戰爭的進展急劇又在上升,所以全球的脆弱性和地緣政治的風險都上升得非常厲害。
同時,全球經濟的碎片化很厲害,我們統計幾乎嚇壞了我們自己,也包括所有人。2023年一年全球各個國家自己增加的產業政策,大家可以看到從幾乎是一個極其低的,1月份的水平,100左右,漲到了1600 、1700左右,全世界產業政策。
世界經濟論壇論壇最近釋出了2024全球金融風險報告,我是世界經濟論壇的董事,但這個報告出來以後我特別的驚訝,未來兩年主要的風險是什麼?是資訊錯誤,極端氣候、社會分化、網路不安全,國家間的武裝衝突,第六是經濟機會,第七是通貨膨脹,第九是衰退。
未來兩年全球十大經濟金融風險,3個是經濟,7個是政治。
未來10年,極端氣候、生物多樣化、資源、資訊、人工智慧、移民、網路、社會分化、汙染,沒有一項是經濟。
說明什麼?在全球化的過程裡,我們都認為我們自己活在一個經濟的世界裡,今天這個世界變了,我們今天活在一個巨大的政治和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所以在考慮整個全盤的約束的時候,它不只是一個經濟約束,還有很多我們以前不熟悉的因素,現在都會成為新的約束條件。
7
中國怎麼應對?

未來需求在哪兒?

我覺得國家提出的重大戰略是提出了新增長模式這個概念。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經濟從增長的速度來說,從2008年以後其實緩緩下降,因為規模大了,增長速度放緩,這是一個自然的現象,但增長的質量會提高。
所以這裡的幾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擴大國內需求,因為面對全球的不確定性,把自己的重點放在國內變得特別重要。
大家可以看到中國的物質產品的需求比重佔GDP比重32%左右,從40%下降,我們對物質產品的需求不可能再提高了,因為我們已經有了13,000美金以後,我們的必需品的消費在下降;我們的房地產的需求也在下降,因為人均已經42平米了。
什麼是未來的要求?
1)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未來關於整個的文藝,整個的旅遊,整個的衛生,整個的醫療,空間還是相當大的,消費的核心正在從物質產品的消費走向發展消費,轉向服務消費,這是中國在今天人均1.3萬美元的階段上必然的結構轉化,所以消費的前景非常大,中央正式提出消費要在供給端改變和發力,是特別重要的。
2)做大做強制造業
我們希望能夠維持著30%的比例不變,中國的製造業打遍天下無敵手,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變化,也是我們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特別重要的變化
這是三中全會中央提出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產業,新興產業,科技、生物、新能源、新環境,以及培育未來的量子資訊,人形機器人甚至是人工智慧等,所有的一切都圍繞著便宜、好的質量和高的科技的全球製造業這方面發展,這是特別重要,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我們製造業的投資走得非常厲害,製造業投資佔總投資的比重從2000年以來逐漸下降,2017年之後到現在一直上升,已經佔到整個投資的50%以上了,所以製造業是個重點。
3)碳中和。
中國要走向全強國,走向世界。綠色轉型是中國的必經之路,我們做過分析,到2050年,中國的GDP會翻兩番,達到400萬億人民幣以上,但中國的碳排放量會消減90%,大家想想,這是多麼重大的結構調整和科技的發展。
我們的新能源的裝機上升得非常厲害,全球領先,大家可以看到全國發電容量37.5%就是新能源了。
現在唯一的是什麼?唯一的是儲能不夠,電網不夠,發電量不夠。所以下一步的改革就是電網改革和增加儲能裝置,把這個能量用起來。
氫能起來了,因為有了這個乾淨能源,我們現在的氫的成本大概可以三美元一公斤,三美元一公斤在國際上就可以競爭了。因為氫是儲能,氫是重卡,氫是化工,這個能源結構變化了。
核電站,我們重新啟動了276座核電站。
剩下的就是改革電網,改革電網的第一步就競價,競價上電網。第二個就是電網建立並行的去中心化的電網系統,我覺得這個都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4)人工智慧
今天是從資料到知識,直接到產品。我們進一步意識到人類有史以來找到了第二個知識的認知的途徑,是機器認知,而且我們第一次發現機器認知可能不只是重複人的認知,可以豐富人的認知,這個世界是真的變了。
全面構建人工智慧的產業鏈是一個很大的發展。我覺得結合中國的製造業,我就舉兩個,我覺得將來會有重大突破,而且會在中國突破的。
無人駕駛汽車,全世界無人駕駛汽車的幾家,大家可以看到除了特斯拉是一家,剩下的5家全部是中國企業,現在是L3水平中上,逐漸走向L4,中國的試點,而且中國用城市的路網配無人駕駛,這個以後會發展很厲害。
具型機器人,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未來,因為這是一個把物理空間、人工智慧和機械製造業結合的一個產業,我知道上海是會成為我們國家機器人的特別重要的發展的城市。中國有很大的優勢,我們看到全球的產業鏈,從手、胳膊、肘、從感應器等的元器件,中國都佔了全球的產量的50%左右。
5)資料的資本化。
在發展人工智慧的時候,人工智慧算力、演算法和資料,外國人卡我們的算力,我們的演算法受到影響。
我們剩下的核心資源是什麼?是資料。
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料大國,我們預計2025年中國會超過美國。其實今天已經超過了,問題是怎麼用這個資料,所以中央在去年做的重大決策,提出的資料20條,摒棄了一直纏繞我們的所有權的問題,沿用1978年的包產到戶改革的政策,先把所有權放一邊,我們定義了資料的我們叫持有權,你持有就可以,生產權,你把它做成產品,經營權,三個權利都可以盈利經營。
緊接著去年8月財政部發布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檔案,資料可以入表。資料入表就是可以作為資產,可以作為負債,也就是說可以作為資本。這一條路開啟,資料資本的發展擋不住了。所以我們在全國觀察到一系列的資料抵押,資料加強,資料貸款,資料投資等等的現象,規模從幾千萬到幾個億都有,全國開始了政府資料的授權經營管理,把資料放開。
我前兩天在上海的資料交易所看到浙江的一箇中小的城市把資料打包在上海上市,交易成功,這個也是走在很前面。
如果我們把所有的幾件事放在一起的話,我們看未來的話,全球經濟金融還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低增長、高財政赤字和金融不確定性,貿易的碎片化,地緣政治和不確定的上升,這都是我們面臨新的環境,而在在這個新的環境下,中國的決策是保持定力,我們構建新的一個增長方式,關注於國內消費市場,關注於我們的核心競爭力製造業,關注於未來的綠色、人工智慧以及資料資本的大潮。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