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本是打工人放鬆身心、打卡美景的好時光。不少人精心規劃行程、滿心期待奔赴景點後,卻迎來了一場 “照騙” 與現實的強烈反差衝擊。
社交平臺上,那些濾鏡加持下美輪美奐、氛圍感拉滿的人造山寨景點,彷彿在招手呼喚遊客前去一探究竟。然而,當人們興致勃勃抵達後,看到的卻是粗製濫造的景觀、擁擠不堪的人群,以及與宣傳天差地別的體驗。
精心打造的 “網紅打卡地”,成了讓人哭笑不得的 “照騙現場”。不少遊客自嘲 “在人造景點當了大冤種”,不僅血虧金錢,更浪費了寶貴的假期時光。
人造景點究竟是如何從“旅遊新寵”,淪為“避坑常客”的?這場看似火熱的人造景點旅遊熱潮背後,又藏著多少套路和亂象?
01
當遊客被社交平臺騙進人造景點
王玉刷小紅書時,被一組照片吸引。畫面裡,湛藍天空下,一座形似富士山的山丘輪廓柔和,線條流暢。山下的湖水泛著微光,像面鏡子般倒映著藍天與山丘,清新又治癒。每張照片都帶著 “廊坊富士山” 的標籤,評論區滿是 “太美了”“求地址” 的留言,看得王玉也心癢癢,決定趁著假期去打卡。
“五一”期間,王玉拉著朋友驅車從北京趕往河北廊坊。可當她站在這個景區的大門前時,就已經體驗到了什麼叫“毛坯的人生,精裝的朋友圈”。
兩棵樹之間拉了個橫幅,上面寫著“宇宙思想樂園”,這就是景區的大門。走進去,首先看到的是一片稀疏的小麥地,以及包圍在小麥地中間的“富士山”。小紅書帖子裡巍峨聳立的 “富士山”,到了眼前已經縮水成一座小土丘,頂部噴著白漆,山體覆蓋著人工草皮。
王玉告訴Tech星球,一眼望過去,還以為自己誤入了別人家的麥地。與王玉的經歷相似,江鑫和林夏也分別在不同城市踩進了人造景點的“照騙陷阱”。
江鑫是江蘇無錫本地人,今年“五一”選擇了自駕近郊遊,來無錫“法老秘境”主要是想跟風打卡。為了避開高峰時間段,江鑫帶著小孩5月1日上午10點半就到了現場,園區內遊客還不算太多,等下午一點多她離開的時候,人才漸漸多了起來。
“法老秘境”4月初才正式開始營業,3月初她就在社交平臺上刷到過很多人拍攝的大片,清一色的文案是“不是埃及去不起,而是無錫法老秘境更有價效比。”
法老秘境是在無錫一塊廢棄的影視基地中,開闢的一塊地方建設的人造景觀,周圍比較偏僻荒涼,一路上經過禁止入內的果園、養雞場後,江鑫才終於看到一塊“法老禁地、拍照隨意”的木質指示牌。
園區內門上刻畫著各種奇怪咒語,以及獅身人面像、阿努比斯等雕塑,主打你熟悉的埃及元素都有一些,但比起網上一些博主拍的“氣勢磅礴”大片,真正到現場,江鑫只覺得很潦草、有濃濃的山寨味兒,都是表層模仿,所有建築經不起細看。
26歲的杭州白領林夏在小紅書刷到湖州莫干山“小瑞士”時,九宮格照片裡黑白三角屋矗立在雲霧繚繞的礦山前,瀑布如銀河傾瀉,配文“人均百元get阿爾卑斯同款”,讓她瞬間心動。
這個“五一”的清晨7點,她驅車150公里抵達莫干山腳。雖然在網上看到不少人和媒體對這個山寨景點罵聲一片,自己也提前做好了心理準備,但沒想到還是被現實迎頭痛擊。
所謂的“瑞士風情街”不過是三棟刷著黑白漆的簡易板房,背後裸露的灰色礦山像被潑了墨的幕布,所謂的“瀑布”不過是人工引水管道滴落的細流,感覺就是小村莊裡的山被挖了一塊平地做成網紅打卡點。
02
濾鏡背後:看似風景,實則巨型攝影棚
“除了拍照,這個景點幾乎沒有任何可玩性”,王玉表示。無論是廊坊“富士山”、無錫“法老秘境”,還是湖州“小瑞士”,這些人造山寨景點的設計核心,都緊緊圍繞“出片至上”展開。
江鑫表示,比起復刻埃及的建築,景區更多想要營造拍照氛圍,比如咖啡的拉花也是剪刀手造型,進入園區內首先會看到一個顯眼的白色剪刀手大型雕塑。
據她觀察,“法老秘境”裡更多是身著中東特色服飾、在凹造型拍照片打卡的年輕人。在江鑫看來,她“五一”不如選擇去看一場博物館的古埃及主題展。“如果不是為了拍照,大概花個10分鐘就可以逛完。”
林夏表示,5月1日當天,來拍照的遊客人數還行。拍照確實還挺出片,但僅限於此。整個景區轉下來,只需要30分鐘,除了那幾棟簡易房、老爺車模型和微型瀑布山,幾乎沒有其他可看之處。
林夏認為,這種山寨的景點因人而異,對於需要拍照的人來說,確實可以,但實地探訪後,個人感覺對於普通人而言,還是不值得來的。所謂的湖州“小瑞士”,不過是個打著異域風情旗號的小型付費攝影棚罷了。
廊坊“富士山”也不例外,5月1日,Tech星球實地探訪發現,這處人造景觀以場景營造為核心,圍繞攝影需求進行設計佈局。場地中央矗立著標誌性 “富士山” 造型建築,周邊點綴著人工湖、觀景亭及特色房屋佈景,遊客透過觀景窗取景,或在“湖”邊拍攝,均可收穫頗具氛圍感的美照。
然而,該景觀的視覺呈現對拍攝角度依賴性極強。若偏離特定視角,鏡頭極易將周邊尚未完工的裸露土地、施工裝置,以及質感粗糙的建築牆體納入畫面,瞬間打破 “富士山” 營造的意境,使整體美感大打折扣。
王玉打卡廊坊“富士山”那天,正值假期客流量高峰。為了拍照出片,不少人都在特定的機位前排隊等待,“為了在那個窗戶位置拍上一張‘富士山’的照片,我等了接近四十分鐘。”
與林夏的感受相似,王玉告訴Tech星球,這裡與其說是景區,不如說是個露天攝影棚。
“我去的時候,有的人還拉了露營車,裡面有各種各樣妝造的衣服。”只要排隊到 “打卡點”,遊客便迅速調整好拍照姿勢,在快門聲中期待出片。至於那些尚未修繕的裸露土地、隨意堆放的施工裝置,以及質感粗糙的牆體,早已被鏡頭選擇性地忽略。
在旅行博主張月看來,在人均博主時代,大家就是為佈景買單,比起大自然景觀,在短影片等渠道傳播下,出片率也成為了很多人選擇景區的重要指標。
03
從68元咖啡到百元露營,人造景點變“吸金黑洞”
這些以打卡拍照為核心賣點的人造山寨景點,在收費模式上呈現出高度同質化的特徵。
江鑫告訴Tech星球,“法老秘境”的入場券是一杯咖啡,在園區入口處的粉色小房子裡買上一杯68元的咖啡,遊客便可以進去,不限制參觀時間。湖州“小瑞士”的門票是68元,包含一杯咖啡或飲品的兌換資格。
廊坊“富士山”現在的門票價格為48元,購買包含飲品、冰箱貼套餐的價格則為68元。“受輿論影響,我們降低了價格”,一位工作人員向Tech星球表示。根據此前消費者透露,廊坊“富士山”門票價格此前為78元,套餐的價格則為98元。
飲品疊加門票消費的模式似為遊客提供了額外福利,但從成本角度來看,景區內的咖啡、飲品等物料成本並不高,將其與門票繫結,無疑是景區提升客單價、增加營收的手段。
不少遊客反映,景區內的飲品口感普通,品質遠不及同等價位的專業咖啡店,卻因與門票“捆綁銷售”而不得不購買。林夏就提到,咖啡真不好喝,感覺就是咖啡粉加點水勾兌的,家裡的速溶咖啡都比這強百倍。
門票與飲品的捆綁只是開始,景區還編織了更多的消費類目。
林夏告訴Tech星球,湖州“小瑞士”景區內有收費拍照服務,20元一張,“聽旁邊付費過的人說,拍出來的效果真的差強人意。”
在廊坊“富士山”景區,除了門票與套餐消費,還推出了露營專案。遊客若想在景區內搭建帳篷露營,則需要根據人頭付費。
一位負責露營的工作人員向Tech星球介紹,自帶露營裝備的價格為96元/位,租用露營裝備的價格為108元/位,節假日價格會調整到138元/位,“我們的費用是包含門票的。”
Tech星球實地探訪發現,所謂露營區域不過是景區邊緣劃出的一片空地,僅零散設定十餘處天幕與桌椅,與園區景觀並無明顯區隔,既缺乏專業露營地的配套設施,也未提供差異化服務。
王玉告訴Tech星球,雖然包含門票,但這個價格依舊遠超北京不少自然露營地。“再加上動輒二三十元一杯的飲品,以及餐飲消費,一趟下來人均消費輕鬆突破200元。”
04
從“照騙”到爆款,人造景點如何破局?
一位當地導遊告訴Tech星球,在湖州莫干山地區的眾多景點中,湖州“小瑞士”在宣傳上用其獨特的異域風情吸引了不少遊客的目光,但是他仍然絕對不會推薦遊客來這裡遊玩打卡。
究其原因,該景區不僅規模小,核心景觀僅由幾棟簡易三角屋、人工小水簾瀑布和小片草坪構成,遊覽內容極為有限,遊客往往十幾分鍾就能逛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莫干山風景名勝區,植被覆蓋率超 92%,竹海連綿、古木參天,自然與人文景觀兼具,遊覽體驗天差地別。
張月曾打卡無錫“法老秘境”,她向Tech星球表示,此前她也去打卡過湖州、溧陽、宜興等其他城市的人工造景主題咖啡店,大部分人工造景都是在現有的自然景觀基礎上增加相契合的包裝,比如宜興的礦坑咖啡。
然而,“法老秘境”則是完全“無中生有”在無錫太湖邊搭建的一個埃及主題裝置。張月認為,無錫太湖邊本來就有很多湖鮮館、主題咖啡館,“法老秘境”雖然帶來了流量,但過度依賴人工佈景的模式難以長久。
在她看來,與其耗費大量資金建設人工造景,不如深度挖掘現有自然景區資源的潛力。以無錫 “統一嘉園” 為例,這座曾作為《笑傲江湖》《仙劍奇俠傳》等經典影視劇拍攝地的廢棄影視基地,本身就蘊含著巨大的開發價值。
另一位去過廊坊“富士山”的景觀設計師則表示,人造景點沒有任何問題,但關鍵在於能否構建獨特的文化敘事與場景價值。
他指出,單純模仿自然景觀或複製熱門IP的“快餐式”人造景點,缺乏文化根基和在地性表達,往往會陷入同質化的困境。
以日本每三年舉辦的大地藝術節為例,其將廢棄村落、田野山林視為創作空間,邀請全球藝術家打造裝置、雕塑、多媒體藝術作品,盤活了蕭條的鄉村,也帶動了當地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
在他看來,類似廊坊“富士山”這樣的景點,不能光是照著別人的樣子仿造。得想想當地特色,比如有沒有特別的歷史故事、好玩的民俗活動,或者獨特的自然風光,把這些融入到景點設計裡,做出別人沒有的東西。
別隻讓遊客拍兩張照片就走,最好能搞些有意思的體驗活動,比如互動遊戲、特色表演,讓大家能玩得進去。只有這樣,景點才能一直火下去。
(備註:文中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