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廢舊電池“打一針”可無損修復?復旦團隊用AI設計有機鋰載體分子,有望從源頭解決電池大規模報廢問題

電池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等領域的廣泛應用。然而,電池壽命的問題不容忽視,大量廢舊電池的處理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復旦大學彭慧勝教授和青年研究員高悅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策略:透過“打一針”的方式給鋰電池無損補充鋰離子,實現電池“再生”容量和延長電池壽命。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將 AI 與有機電化學結合,設計出一種全新的有機鋰載體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LiCF3SO2)。在電池組裝完成後,透過液體注入方式將 LiCF3SO2 引進電池。
值得關注的是,經過上萬次深度充放電測試後,電池容量仍保持在 96% 左右的水平,實現了鋰電池壽命提升 1 個數量級。
此外,該技術還成功解構了鋰電池對含鋰化合物的絕對依賴——採用無毒有機材料構建的新型電極體系,不僅規避了重金屬汙染風險,證明了無鋰電池技術的可能性。
圖丨研究團隊(來源:復旦大學)
近日,相關論文以《外部供鋰技術突破電池的缺鋰困境和壽命界限》(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 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為題發表在 Nature[1]。
復旦大學博士生陳舒是第一作者,復旦大學青年研究員高悅彭慧勝教授擔任共同通訊作者。
圖丨相關論文(來源:Nature
打破傳統限制,首次提出外部鋰供應策略
傳統上,電池的結構通常被描述為由正極、負極、電解液和隔膜組成,而鋰離子的存在往往被忽視,因為它一直依賴於正極材料。
在研究中該課題組發現,商用磷酸鐵鋰電池失效的核心原因在於鋰離子的損耗,而正極材料本身往往仍然完好。也就是說,如果能夠補充丟失的鋰離子,電池就極有可能恢復容量。
圖丨功能有機分子三氟甲基亞磺酸鋰(LiCF3SO2)為電池補充鋰離子(來源:復旦大學)
因此,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是否可以透過外部載體分子單獨控制鋰源的補充,而不是依賴電極材料?於是,該團隊設計了一種鋰載體分子,將鋰離子從正極材料中分離出來,從而實現對鋰離子的單獨控制。
高悅表示,這種化學設計靈感來源於“搬運工”的概念,即透過特定的分子將鋰離子帶入電池內部,完成任務後再自行離開。這種全液體的補鋰方式不僅能夠實現高效補鋰,還能避免傳統補鋰方法中固體補鋰劑的分散性和安全性等問題。
就像人類生病時需要“打一針”,這一設計思路類似於醫學中的精準治療,透過對電池內部的“病症”進行診斷和修復,實現電池的“再生”。在不拆解電池的情況下,透過液體形式將鋰離子定向引入電池內部,並能夠避免引入其他可能影響電池安全性和效能的雜質。
該研究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於:從分子的設計、原理的構建、修復過程的實現,再到器件的改造,所有環節都是從“零”開始,並沒有現成的參考和經驗可以借鑑。研究人員只能一步一個腳印地摸索前行,這也是這項工作耗時四年多的主要原因。
研究人員用非監督機器學習技術快速篩選了 240 種可能用於鋰電池的材料。他們主要考察這些材料的四個關鍵指標:工作電壓、是否容易溶解、能否參與充放電反應以及化學穩定性。經過層層篩選,最終發現一種名為 LiCF3SO2 的材料表現最出色。
研究人員先組合 20 種核心元素和 12 種輔助材料,生成 240 種不同配方。透過智慧分類技術,先挑出電壓合適且容易溶解的候選材料。
進一步實驗驗證發現,這種優選材料 LiCF3SO2 有三個突出優點,使它成為製造高效能鋰電池的理想選擇:
  • 工作時電壓穩定在 3.8 伏左右;
  • 儲電能力強(每克能儲存近 190 毫安時的電量);
  • 化學反應穩定不可逆,能與現有電池材料完美相容。
實際上,在研究過程中,他們嘗試了多種方法,包括從頭設計、傳統的“鳥槍法”以及基於分子的線性試錯等,最終該課題組將 AI 與有機化學、電化學、材料科學和工程學等多學科領域,用機器學習走通了新型分子篩選這條路。
AI 透過資料分析和結構特徵的數字化,快速篩選和生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分子結構。與人類的線性試錯過程不同,AI 不受限於區域性最佳化的思維模式,可以同時探索多種可能性,並生成大量新穎的分子結構。
圖丨一種外部鋰供應方法,為先天性缺鋰電池提供鋰離子,並恢復迴圈鋰離子電池(來源:Nature
研究過程中有兩個令人興奮的時刻。第一個是多學科交叉的頭腦風暴階段,當團隊提出“打一針”來修復電池的想法時,這種創新的思路不僅令人鼓舞,也成為了推動他們持續前進的核心動力。
第二個令人興奮的時刻是當該課題組成功驗證了分子機理的時刻。第一次找到合適的分子時,課題組成員都非常興奮,感覺技術即將取得突破。然而,隨著進一步驗證發現其中存在缺陷,研究人員很快調整思路並重新尋找。
“這個過程讓我們經歷了多次的興奮和失落,但也正是這種反覆試驗、不斷最佳化的過程,體現了科學研究的魅力和挑戰。”高悅表示。
在電池和儲能等領域具有商業化潛力
這項電池技術的突破有望對能源產業帶來多維度革新。在商業應用層面,該技術最直接的影響是顯著提升鋰電池容量和使用壽命。提升鋰電池 5% 到 10% 容量並延長使用壽命,將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這種技術還可以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體驗,比如在高品質手機、無人機或影片裝置中,鋰電池有望在兩年內不會出現明顯的“掉電”(電量衰減),讓使用者免受電池“越用越短”的困擾。
從更長遠來看,這項技術可能讓換電模式變得更加便捷,儲能系統的效能也將不斷提升。“該技術透過延長儲能電站服役週期,降低迭代頻次,有望為國家新能源基建提供底層保障。”高悅說。
目前,該團隊已經完成了電池組能為電動車提供電能的研究,儘管單個電池可能還不足夠,但電瓶技術已經研發完成。未來如果該技術被更多行業採用,將有助於減少電池更換頻率,從而降低迭代速度。
總結來說,該技術在降低製造過程中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風險的同時,也能減少大規模儲能系統中電池更換的成本,從而顯著提升儲能體系的整體經濟效益。對於儲能領域而言,該技術能夠確保電池的迴圈壽命滿足長期儲能需求,有力地推動儲能系統的健康發展。
據課題組預估,該技術的成本為每千瓦時 0.9 美元,僅佔整體電池成本的 10% 以內,且隨著產線建設完善,實際成本可能還會進一步降低。如果延長了電池的使用壽命,那麼相當於降低了它的成本,從而在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目前,已有頭部電池企業對該技術表現出濃厚興趣。該課題組希望能夠與電池廠和原材料生產廠合作,共同推進這一技術快速向產業化應用。
圖丨再生石墨電池和無法更換或修復單個電池的潛在應用,可用於電網儲能(來源:Nature
未來,該團隊計劃進一步利用該研究中的設計思路,解決大規模電池組的安全性和使用壽命等問題。為此,研究人員提出了兩個重點關注的方案。
首先,繼續基於 AI 驅動科研正規化的變革。未來全新的功能分子開發,將結合 AI 與傳統化學材料知識。這不僅能提升開發能力,還能透過 AI 的高效篩選和分析,加速分子設計的程序。
高悅表示,在以往的研究中,只能逐個嘗試分子,而藉助 AI 技術的強大工具,一次可以篩選上千個分子,大幅度提高了分子的開發速度,加速應對未來能源領域更廣闊的空間探索需求。
其次,透過開發更多新型分子,有望顛覆和改變現有電池的效能規律。無論是在能量密度(即電量)、使用壽命還是安全性方面,都將實現巨大的提升。這樣不僅能最佳化電池的效能,還能使其更加符合未來能源需求的邏輯和要求。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員還系統、全面性地探索了多種電池材料和體系,包括鋰電、鈉電以及固態電池等,並計劃在兩年內構建相對完整的電池體系。此外,研究人員將繼續逐步探索這些體系的潛力,並驗證其實際應用的可行性。
總體來說,該團隊瞄準效能規律的顛覆性突破,試圖透過新型分子設計同步提升能量密度、安全性和迴圈壽命,這將徹底改變現有電池技術路線圖。隨著產線規模化帶來的成本遞減,這項技術有望成為能源轉型的關鍵加速器。
參考資料:
1.Chen, S., Wu, G., Jiang, H. et al. External Li supply reshapes Li deficiency and lifetime limit of batteries. Nature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465-y
運營/排版:何晨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