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大清早,又聽見鄰居小兩口在吵架。
好幾年了,我們都已經習慣了。
自打他們搬來,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都快形成規律了。而城中村的房子隔音很差,稍微大點聲說話,隔壁屋都能聽得一清二楚。
所以幾乎每一天,我都能聽到類似這樣的一些話:
“你就不能順手把垃圾扔了嗎?” “你幹嘛又買這麼多亂七八糟的東西啊!” “你這鞋子就不能放好嗎?” “你東西用完怎麼又亂放啊!” ……

聽起來都是一些瑣碎的日常,可這兩人,總是像吃了火藥一般,句句飽含怨氣。
像這種反問本身,就帶有一種指責的意味,很容易讓人心生反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一種完全無效,且負面的溝通。
美國著名教育家史蒂芬·柯維教授,曾在《高效能家庭的七個習慣》裡寫道:
“
我們習慣於對家人大喊大叫,指責而不去理解,命令而不去溝通,學不會道謝,也不懂得道歉,我們都覺得自己已經為家庭生活付出了太多,卻忽視了最關鍵的一點:有效溝通。
”
什麼叫有效溝通?它不是說服,更不是控制,而是讓雙方達成共識。
而這前提,就是“好好說話”。



北京衛視曾經有個節目——《我是演說家》,主持人寇乃馨曾講述過自己的一段經歷。
她的丈夫是著名音樂製作人黃國倫,夫妻倆都十分要強,遇到問題時常針鋒相對。
有一次,她氣急敗壞之下,居然脫口而出:“黃國倫,你憑哪一點配得上我寇乃馨啊,你知不知道你離過婚,你是二手貨,你配不上我!”
當時黃國倫沒有回嘴,轉身收拾行李,拉著行李箱走到家門口,回過頭對她說了一句:“乃馨,有些話是不能出口的你知道嗎?”然後就走了。
節目上,她說:“有時候,越會說話的人,越容易用你的言語去傷人。越會說話的人,越會用你的話語形成一種暴力。我第一次發現,我自己有可能是一個家暴者。”
有些話,從親密的人嘴裡說出來,就像米飯裡吃到咯牙的沙礫,傷害來了,防不勝防。
一時的口無遮攔固然解氣,卻也會像釘子一樣,扎到愛人心裡,成為我們內心最深的傷口。
槍響之後沒有贏家,親近的人亦是如此,無論吵贏的是哪一方,結局都只會是兩敗俱傷。

我相信每段親密的關係,都是因為愛,那又何必讓彼此成為對方的“差評師”呢?
要知道,親近關係裡最忌諱的,就是一味的指責與埋怨。
那些真正走得長遠而幸福的婚姻,都懂得互相尊重、鼓勵和體諒。
如錢鍾書與楊絳。
錢鍾書是個大才子,但生活技能可謂一竅不通,甚至時常弄壞家裡的東西,每次都是楊絳來收拾殘局:檯燈壞了,修;墨水染了桌布,洗。
錢鍾書每次都會像犯了錯的孩子一樣惴惴不安,而楊絳則總是回答:“ 不要緊。”
她知道,事情既然都已經發生了,生氣也無濟於事,還不如好好說話讓他安心。

圖 | 錢鍾書與楊絳
錢鍾書也從不吝於稱讚,他稱楊絳為“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還在《圍城》的序言中寫道:“這本書整整寫了兩年。由於楊絳女士不斷地督促,替我擋了許多事,省出時間來,得以錙銖積累地寫完。照例這本書該獻給她。”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他心裡最唸叨的,也是楊絳——1998年12月19日,因病重早已骨瘦如柴的錢鍾書,用盡全身力氣道出了一句:“絳,好好裡(好生過)”,便永遠閉上了眼睛。
錢鍾書與楊絳,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樣。
婚姻,本質上就是一種動態的社交,會隨著彼此間的交流而變化。
好言好語,婚姻也便往好的方向發展;惡言惡語,便只會讓婚姻日漸崩壞。
好的婚姻,需要你好好說話。



說完夫妻之間的問題,我們再把視線轉到孩子身上。
大部分中國家庭裡,都缺少表達情感和需求的習慣,尤其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時常會陷入“我養你我說了算”的邏輯之中,缺少積極的傾聽與溝通。
在這種環境之下,父母很容易將自己的壓力與煩惱,轉化為對孩子的諷刺與羞辱。
知乎上一位網友的話,很讓人動容:
我知道我的自卑和怯懦,想改變卻無能為力, 因為我父母從小的那一句句“沒出息”“丟臉”已經在我的人生烙下印記了…… 我本來可以不是這樣的,只要他們說一句:“你很棒。”
肉體的傷痕是看得見的,而語言打擊所帶來的傷口,則無跡可尋,且難以治癒。
而那些把打擊當做教育的父母,往往不會明白:語言暴力,是比身體暴力更長久的傷害,甚至會影響到他們的自尊和人格的養成。

也許有些父母們會認為,孩子多受幾次打擊,才能學會抗壓、才禁得起挫折和考驗。
但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父母經常性的打擊,只會讓孩子變得自卑,陷入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緒之中,嚴重時還會患上心理疾病,導致許多極端行為。
瀋陽市心理研究所曾做過一項研究,發現:很多青少年犯罪者,都曾在童年時經常遭遇父母的語言打擊。
“豬腦子”、“廢物”、“就知道吃”、“丟人”、“是人都比你強”……
也許父母只是隨口說出的一句話,一個評價,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緊緊貼在身上的標籤,即使你忘了,孩子也會記得清清楚楚。
就像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裡寫道:“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於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所以,別再把打擊當教育,你的孩子,遠比你想象的更在乎你。

曾經有一個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歡上了乒乓球,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她沒有天賦,嘲笑她,讓她放棄。但是她的父親堅持對她說:“你很優秀,真的。”
●這個女孩就是鄧亞萍。
還有一個女青年,考了兩次研究生都落榜了,而當時她已經28歲。當她正掙扎於要不要放棄時,她的媽媽告訴她:“改變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晚。”下一年,她考上了北京廣播學院的研究生。
●這個女青年就是著名央視主持人敬一丹。
你看,鼓勵才是孩子前行的階梯。父母,也應當是孩子的後盾與支援,而非恐懼的來源。
好的言語,就是父母給孩子開啟的一扇窗,讓他看到外面廣闊的天地;而壞的言語,就是一把刀,只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淺不一的傷口。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過於好好說話。



接下來,咱們再來談談“老大難”的父母問題。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深有體會:“色難。”
意思是,在孝敬父母這件事上,最難的就是不給父母臉色看。
曾經有個新聞,杭州一65歲大媽,在家中貼滿和女兒的聊天記錄,稱:那些“新奇玩意兒”的用法老記不住,問多了又“怕子女煩”。
看看這幾張圖:



“這都不會嗎”、“給你說了800遍了,這是801遍”、“別發語音!”……
這一字一句的,顯然缺了點耐心,但女兒也確確實實地幫父母解決了所有問題。
也許,正如網友所說:總想耐心一點,總忍不住對父母發火,這是年輕人的“通病”。
不能與父母好好說話,簡直是中國家庭的常態,有的人甚至跟父母無話可談。
但是,這絕對不代表不愛。
只不過,當你沿著時代的潮流大步向前時,父母卻已跟不上你的腳步。無論行為能力還是思想觀念,你們之間的差異,正在被不斷擴大。
這才是問題的緣由。

舉個例子,這兩年我身邊很多人都開始被父母催婚,有的還因此和父母鬧得很不愉快。
朋友小楊曾吐槽:
“我跟我媽說過多少次了,我特希望她能夠理解我們這代人,我們這代跟他們那代不一樣了。至少我是這樣,我不想隨隨便便找個人就嫁了,也不想這麼早就結婚,我還想好好拼一下事業呢。可無論我怎麼擺事實、講道理,她就是聽不進去啊!”
你看,這就是兩個時代的觀念衝突,難以調和。
而很多年輕人,在面臨這樣的問題時,往往會犯一個錯誤:企圖改造自己的父母。
父母好幾十年的人生經歷,所沉澱下來的觀念和思想,哪是你能輕易改變的?
也許有時你會覺得父母太“落後”、太“愚昧”,但要知道,你今日的“智慧”,都是父母在過去的時光裡,為你付出的心血。
你已長大成人,你開始追逐理想與自由,而父母卻還是舊時光裡,那個有點固執、有點笨拙,甚至有點膚淺的父母。
想想自己二十年前有多“無知”,也許你就能理解,父母二十年後有多“愚昧”。

所以啊,不要試圖和父母硬碰硬。那不是兩個人的差異,而是兩個時代的對抗。
很喜歡網上的一句話:成年人對父母最大的孝順,就是陽奉陰違。
簡單來說就是,口頭上無條件服軟,行動上堅持自我。既避免了與父母硬剛,又可以堅持自己的主張,何樂而不為?
當然,前提是你要能證明“自己可以過得好”。如作家晚晴所說:“父母通常都不會干涉那些強大的孩子,不僅不會干涉,他們還會反過來聽孩子的意見。”
只有你過得足夠好,父母才有理由相信你的主張與理念。而在那之前,請給彼此,多一些耐心和空間。
畢竟孝順父母的前提,就是你要好好說話。

最後,做個總結。
網上有句話說,我們常常把最好的樣子給了外人,卻把最壞的脾氣留給了最親近的人。
比如當你在公車上遇到陌生的老人,會主動站起來讓座;路過乞討者,會施以援手;越是遇到不熟的人,就越是剋制有禮。
但對自己的親人,卻好像習慣了,對他們漠不關心,甚至貶低、冷戰,明明朝夕相處,卻又彼此傷害。
這,絕對不對。
人這輩子,最怕什麼?大概就是越過山丘,卻發現無人等候。
就像你買得起充電5分鐘的手機,但買不到和你通話2分鐘的人;買得起昂貴的藥物,卻買不到陪你去看病的人。

身邊的人來來去去,只有家人始終相伴左右。
家人,才是我們這一生,最珍貴的寶物。
既然有愛,就請好好說。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大媽家中貼滿和女兒聊天記錄:記性不好又怕打擾她》
知乎 #父母的話,對你的影響有多大#

▽
▼
本文為國館原創,轉載請聯絡作者
【墨枝女裝專場】返場了!
專注32年高階真絲品牌
上衣、裙子、法式、新中式、通勤、極簡風

喜歡戳【在看】,好看的人都點了【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