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頓房產交易史被扒:35年買賣26處房產,總價高達$3000萬!

據報道,彼得·達頓35年房產交易達3000萬澳元,成為史上最富有的總理候選人之一。
據SMH分析房地產和公司記錄、議會登記冊及房地產資料,反對黨領袖彼得·達頓自19歲購入第一套房產以來,共買賣了26處房地產,總交易額達3000萬澳元,使其成為澳大利亞史上最富有的總理候選人之一。
現年54歲的達頓透過房地產投資獲利頗豐,其購入物業總值達1200萬澳元,而出售金額則高達1880萬澳元。
達頓持有的房產種類繁多,包括豪華城市公寓、托兒中心、購物廣場、海濱豪宅和農場。在其投資高峰期,他曾在昆州同時持有五處房產,並在首都領地擁有一套公寓。
然而,近年來,達頓及其妻子Kirrily出售了他們的大部分房產組合,淨賺近500萬澳元。目前,他們僅持有一處位於昆州Dayboro的68公頃農場,該農場於2020年8月以210萬澳元購得。
報道稱,達頓15次未能按時向議會登記冊申報房產交易。按照規定,議員必須在30天內申報任何禮物、投資或房產交易。
達頓否認自己未能及時申報,並在週三早上對記者表示:“可能有些檔案未能及時提交,但這並無實質性影響。”
他還補充道:“他們(工黨)查遍了我一生中的每一筆交易…結果發現我們買賣了房產。我和父親從一家小型建築公司起步,白手起家。那份名單上的一半交易是我們購買土地,由父親建房,然後我們再將房屋和土地一起出售。”
“我從未在那些房子裡住過,也未曾出租,那只是一個小型生意。如果總理反對抱負、努力和成就,那他應該直接說出來。”
“我為我們的成就感到自豪。我並非含著金湯匙出生,我的父母辛勤工作,我也是一樣。”
去年,現任總理艾博年因在新州中央海岸Copacabana購買了一套價值430萬澳元的懸崖頂豪宅而受到廣泛批評。
然而,就業部長Murray Watt認為,與達頓的龐大房產交易相比,艾博年的購房行為微不足道。
Watt說道:“彼得·達頓和他的同僚對總理去年買了一套房的事議論紛紛,那我們看看他自己在過去幾十年裡買賣了26套房產,其中一些甚至未如實申報。”
“所有政客都被要求公開披露房產的買賣及其他資產交易,但從報道來看,達頓並未在所有情況下遵守這些規定。”
據報道,達頓個人購買了10處房產,與父親Bruce共同購得13處,與妻子Kirrily共同購買1處。此外,他還與前妻Susan Britton共同購買了2處房產,其中一處是與朋友聯合購得。
達頓家族名下的一家公司RHT(以其子女Rebecca、Harry和Tom命名)曾持有一個購物中心和多個托兒中心。
2021年2月,達頓以600萬澳元的價格出售了位於黃金海岸“百萬富翁街”的度假屋,此前該房產在拍賣中僅報出435萬澳元。
達頓及其妻子在2014年以235萬澳元購入這處位於Jefferson's Lane的房產,七年間增值近兩倍,獲利365萬澳元。
然而,即便是他們當年以235萬澳元購入該房產,相較於前一任業主2002年支付的250萬澳元,仍算是“撿漏”。
達頓夫婦還於2020年以180萬澳元出售了他們位於布里斯班西北Camp Mountain的家庭住宅。這座六居室、佔地兩公頃的房產,他們於2003年以71萬澳元購得,淨賺109萬澳元。
此外,達頓還出售了一處位於Moreton Island Tangalooma度假村的投資房產以及堪培拉的一套公寓。
儘管達頓的房地產投資整體收益頗豐,但他並非每筆交易都獲利。
這位前警察在出售位於布里斯班CBD Spring Hill的一處豪華公寓時,虧損了14.7萬澳元。他於2016年以62.95萬澳元購入這套現代化的兩居室、兩浴室公寓,該公寓位於The Johnson大樓,屬於Art Series系列建築。
然而,五年後,這套佔地153平方米的豪華公寓僅以48.2萬澳元售出,僅在市場上掛牌9天便成交。
不過,相較於他龐大的房產帝國,這筆虧損可謂九牛一毛。
在接受Mark Bouris的Straight Talk播客採訪時,達頓分享了他對“澳大利亞住房夢”的看法。
“我一直對房地產感興趣…我翻新過幾處房產,並將其出售。我也曾拆分過一些32-perch的地塊(1 perch約為25.3平方米),這在過去是一種常見做法。”達頓說道。
“當時,809平方米的地塊,如果有20米的臨街面,就可以分割成兩個地塊進行出售。”
達頓表示,他認為如今許多年輕澳人幾乎放棄了購房的夢想,這是一種“悲劇”。
“房屋對穩定的家庭關係、子女成長至關重要。”他說道。
“這是一項能夠增值的資產,你可以留給子女,或者讓自己在退休後有更好的經濟保障。”
他補充道:“對我來說,房產一直是創造財富的工具,也為Kirrily、我以及我們的孩子提供了機會。我認為,我的孩子們,分別是22歲、20歲和19歲,也抱有這種志向,他們正拼命攢錢買房。”
“我想,我們已經在他們心中植入了這樣的觀念:擁有房產是值得奮鬥的目標。如果你願意節儉、努力存錢,放棄一些短期享樂,長期來看是有機會收穫回報的。”
編譯:Renee
來源:Daily Mail

以上為正文內容
↓關注悉尼見聞,看見不一樣的澳洲↓
↑ 滑 動 查 看 更 多圖 片,掃碼觀看↑
點選此處“閱讀全文”,下載澳洲印象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