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摧毀了墨爾本的宜居屬性
近期,維州政府高調提出了所謂的 “大建房” 計劃,以大幅增加居住密度的方式,增加住房的供應。
不過這個計劃一經推出就遭受了巨大的爭議。
甚至有澳媒直接對此釋出評論文章稱——這一舉措將徹底摧毀墨爾本賴以成名的 “宜居屬性”。

墨爾本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城市風貌聞名:
綠樹成蔭的街道、多元活力的社群,
還有由政府與市民共同規劃、歷經數十年打造出的宜居城市格局。
但如今,這一切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
3月31日,維州政府突然宣佈,對全州的住宅規劃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
這一決定,幾乎在一夜之間推翻了過去25年來各地Council與社群共同投入超過10億澳元所做的規劃努力。
此次改革取消了大量對多戶住宅開發的限制,
意味著安靜的居民街區將不再寧靜,大量樹木可能被砍伐,許多歷史建築也可能面臨被拆除的命運。
曾賦予墨爾本及其郊區獨特氣質的那些 “細節”,將逐漸消失。
更令人痛心的是,這不僅僅是對公共投資的極大浪費,更是對現有規劃系統的正面衝擊。
這些系統原本是為了保護墨爾本的宜居性而存在。
這項政策出臺前,政府既未徵求公眾意見,
也沒有與全州79個地方Council溝通,甚至連基本的政策依據都沒有公開。
維州政府一意孤行,聲稱要“加速住房建設”,
卻是在徹底剝奪地方社群的參與權、全面削弱現有規劃保護機制的基礎上推進。
政府給出的理由是 “需要加快可負擔住房的供應”。
但實際上,真正制約住房供應的,是高昂的稅費、建築成本上漲和勞動力短缺。

而這些問題,大多正是政府政策失誤所導致的。
而這次改革,卻對這些根本矛盾避而不談。
更糟糕的是,新規定還剔除了環境影響評估、街區特色保護,
甚至連火災、汙染、洪水等風險評估也不再強制執行。
這些並不是“官僚主義”的拖延工具,
而是保障居民安全、確保開發專案與環境相協調的重要制度。
放棄這些,不是改革,而是魯莽。
最終的後果,無需多言:
千篇一律的建築、失去靈魂的社群、城市擴張帶來的無序蔓延,
以及墨爾本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的持續下滑。
諷刺的是,在取消對街區特色保護的同時,
政府卻將一條新條款命名為 “鄰里特色”——這不僅是敷衍,更像是在嘲諷公眾的智商。
如果墨爾本城市格局設計師Robert Hoddle在天有靈,也會為今日所見感到憤怒。
我們真正需要改變的,不是規劃系統本身,而是那些忽視民意、漠視環境與公共利益的決策方式。
我們當然可以、也應該建設更多住房,但不應以犧牲城市質量、文化認同和長期宜居性為代價。
過去一個月,維州上議院已成立特別委員會,就此次規劃改革展開調查。
包括工黨、自由黨、綠黨及獨立議員在內的成員一致批評該政策缺乏證據支援、程式不透明、破壞制度平衡。
最終,委員會提出了14項建議,最重要的一條是:
在實施前必須進行廣泛的公眾諮詢。
在此基礎上,自由黨在上議院提出動議,要求撤銷該規劃改革。
儘管綠黨承認改革存在諸多問題,但最終卻選擇站在工黨一邊,導致動議被否決。
截至目前,這項廣受爭議的規劃改革仍然有效。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一個被掏空了核心價值、失去了平衡與保護機制的規劃體系。
這不僅是對制度的背叛,更是對墨爾本城市靈魂的摧毀。
如果不盡快採取法律手段、公眾動員或政治施壓來扭轉局勢,後果將是深遠且不可逆的。
目前已有多個地方Council及業界組織在積極評估對策。
為了這座城市的未來,我們只能祈禱這些努力最終能成功。
因為一個失去個性、缺乏魅力、毫無凝聚力的城市,就算蓋滿了房子,也毫無意義。
真正的宜居城市,不只是房子的堆疊,更是社群的建設、文化的延續,以及為下一代預留的希望。
這一刻,既是對政界的考驗,更是對所有熱愛墨爾本、珍惜我們共同家園之人的召喚。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