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錫克教學者Hartosh Singh Bal,今天刊文分析,儘管莫迪在2024年大選中失利,個人影響力下降,但印度執政黨BJP並未因此削弱。背後的極右翼組織RSS重新掌控大局,未來將更加激進。下面是文章正文,發上來僅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莫迪退場,RSS登場:印度右派的新權力結構
2024年印度大選結果出人意料。原本被看好將第三次贏得多數席位的印度人民黨(BJP),最終僅獲得不到545席中的240席,無法單獨組閣。總理莫迪被迫首次尋求與其他政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
對於印度反對派和廣大的普通民眾來說,這是一次“勝利”。他們長期被莫迪政府推動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策所壓抑。莫迪任期內廢除了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特殊地位、通過了歧視穆斯林的公民身份法案,還在阿約提亞建造了取代清真寺的羅摩神廟。在這次競選中,他繼續依賴一貫的反穆斯林言論和煽動性話術,然而最終卻未能延續過去的勝利。這使許多自由派人士認為,印度教民族主義已觸及天花板,人民黨的影響力或將走下坡路。
但選舉結果雖然削弱了莫迪,卻未削弱人民黨。在此後的地方選舉中,人民黨不僅沒有失勢,反而在多個原本不被看好的地區贏得勝利。這一逆轉的關鍵在於戰術上的轉變:黨內不再將全部希望寄託於莫迪的個人魅力,而是轉向依賴百年老牌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民族誌願服務團(RSS)。
RSS曾長期主導人民黨,直到莫迪2014年帶領政黨大勝。憑藉其選舉號召力,莫迪一度凌駕於RSS之上。但2024年選後,莫迪不得不重返RSS總部“朝聖”,宣示忠誠。隨後舉行的地方選舉不再以莫迪形象宣傳,而是依靠RSS龐大的基層網路組織拉票、動員選民。
這說明,印度教民族主義並未衰退,而是擺脫了對莫迪個人的依賴,由組織取代領袖掌舵。這種轉變令人民黨更具持續統治能力。RSS有廣泛社會基礎,組織嚴密,動員能力極強,足以支撐人民黨繼續主導印度政治,即使莫迪離場。
在北方邦,人民黨損失慘重,主要被地方政黨社會黨擊敗。但失敗原因並非選民背棄印度教民族主義,而是社會黨採用了人民黨過去成功的種姓整合策略。過去20年,人民黨透過結盟邊緣種姓政黨並在黨內提拔邊緣種姓領導人,建立起一個跨種姓的強大聯盟。而這一次,社會黨給予邊緣種姓更多政治代表機會,成功瓦解了人民黨的基本盤。
反觀國大黨卻未汲取教訓。在哈里亞納邦選舉中,它繼續押寶於單一強勢種姓(賈特族),未能建立廣泛聯盟。最終,人民黨再度取勝,並未依賴莫迪造勢,而是靠RSS組織動員選民,甚至更換首席部長,任命一位邊緣種姓出身者,從而贏得選民信任。
同樣模式在馬哈拉施特拉邦和德里也得到複製。在德里,RSS成功將農村地區的種姓動員方式匯入城市,擊敗平民黨,並在反對派陣營分裂下成功翻盤。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勝利並非透過莫迪個人魅力實現,而是RSS長期深耕組織的結果。
當然,人民黨的勝利也離不開媒體控制、打壓反對派、操控選舉委員會等手段。但這些工具在2024年大選時已存在,並未阻止失利。因此,地方選舉的勝利應歸功於RSS的組織勝利。
這些勝利重新定義了印度教民族主義運動的內部權力結構。雖然莫迪仍是該運動的象徵性人物,但真正掌權的是RSS。這個自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影響印度政治的組織,如今已掌控人民黨、官僚體系、司法系統乃至高校教育體系。RSS用幾十年時間建立起龐大、穩固的社會滲透網路,使其影響力遠超一位總理。
對於國際社會來說,真正與之打交道的物件,已不再只是新德里政府,而是背後的RSS。其意識形態將日益主導印度的內政與外交政策。在克什米爾等問題上,RSS長期鼓吹收復“巴控克什米爾”,如今這一目標也正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
在莫迪個人影響力衰退之際,印度教民族主義並未退潮,反而透過組織重塑變得更強。RSS的統治力不斷加強,使印度未來更具排外性、更具進攻性。對於周邊國家乃至全球而言,一個以RSS為核心的印度,意味著一個更加民族主義、更加不可預測的強硬印度。

《改革開放的另類風險:大發展的反噬》(點選即可)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