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鳳凰網原創稅務部門依法辦案,對司馬南偷稅漏稅進行查處,其實是在昌明一個基本道理:在中國,守法經營應該受到保護;而偷稅漏稅這等違法行為,不管頭上擁有怎樣的光環,都應該受到查處。誠實守法經營的人,應該得到保護,這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風聲OPINION(ID: ifengopinion)系鳳凰網評論部風聲IFENG特約原創稿件
作者:張豐
編輯:蕭軼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今天,國家稅務總局北京市稅務局稽查局公佈“網路大V”偷稅漏稅案件處理情況。經查,2019年到2023年間,司馬南透過隱匿收入、虛假申報等手段,少繳個稅、增值稅等稅費共462.43萬,名下的影視策劃中心少繳企業所得稅75.32萬元。
根據相關法律,北京市稅務局稽查局對司馬南及其實控企業追繳稅費款、加收滯納金、罰款共計926.94萬元,已全部入庫。
網上一直有個說法,觀察“民營經濟”,可以把司馬南看成一個風向標:什麼時候他被查,就說明“經濟環境”會好轉。現在,人們有理由對中國經濟多一點信心。
這個所謂“風向標”,當然很主觀,但也並非完全沒道理。長期以來,司馬南在網上扮演“反美鬥士”的形象,經常攻擊民營企業家。攻擊一些企業家,甚至涉嫌影響了對方名譽權和影響企業經營;但是,因為其總是高調標榜“愛國”“反資本”“正義鬥士”,在一些人眼中似乎佔有某種先天性政治正確。所以,儘管媒體和法律界對司馬南一直有批評,他卻能一直“不倒”。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是一種輿論現象: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攻擊”與“標榜”都可能成為流量生意。司馬南自己做節目,常有驚人之語,因而有了大量流量和補貼、廣告和帶貨收入,而且還代言過一些產品。因為他做的太多事情有違常識邏輯但又招搖過市,反感他的網友甚至發起抵制他的呼籲,也沒有什麼結果。不久前,司馬南還代言某酒類品牌;因其在美國旅行時被電梯“夾頭”,網友戲謔稱,白酒在“清香”“濃香”“醬香”之外,還有“夾香”。
現在,他偷稅漏稅被坐實,自己一手打造的所謂“正義”形象,當然會面臨坍塌的風險。
喜歡他的人許多是低收入者,認為司馬南是在“為窮人代言”,現在他們也許需要認真思考:司馬南偷稅漏稅超過500萬,那他應該納的稅會更多;而他的總收入和“利潤”,又有多少呢?
一位朋友感嘆,司馬南偷稅漏稅的數額,已經超過自己家庭總資產了。這讓人感到諷刺,卻也是某種現實:號稱為窮人代言,其實不過是生意;他所販賣的產品,就是他標榜的所謂“道德”和“正義”。
當然,這並不是說流量就是可恥的。相反,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流量本身具有客觀性,它只是代表了一種“關注度”,是無可厚非的,甚至值得追求的。
人們期待的是,流量應該是“真實”的,至少是“誠實”的。煽動和利用公眾“仇富”的情緒,自己發財,並且偷稅漏稅,則是可恥的。
從邏輯上看,司馬南的所謂“塌房”,並不意外。一個到處揮舞道德和正義大棒鞭撻別人的人,其目的往往是可疑的。長期以來,他挾持所謂“群眾意願”,行走在違法的邊緣,但平臺也沒有對其採取措施,這可能也給他造成一種幻覺,以為自己是“例外”,甚至享有某種網際網路上的“特權”。
稅務部門依法辦案,對司馬南偷稅漏稅進行查處,其實是在昌明一個基本道理:在中國,守法經營應該受到保護;而偷稅漏稅這等違法行為,不管頭上擁有怎樣的光環,都應該受到查處。誠實守法經營的人,應該得到保護,這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圖片來源於網路
稅務部門的執法,或許只是一個開始,但還應該有一些合理的邏輯追問:在很多影片中,司馬南都宣稱自己是“無償”的,一直打造自己“公義”的形象,這些影片內容是否涉嫌編造?對於一個這樣的人,平臺是否應該做進一步處理?
或許人們還應該進一步反思,司馬南是如何一步步“做大的”?司馬南的一些發言和影片,明顯有造謠嫌疑,也不乏使用者舉報,長期以來,他為何總能安然無恙呢?實際上,司馬南的言行不僅破壞市場,對真正的“愛國主義”也是一種扭曲。對一個商人來說,誠實經營、納稅就是“愛國”,因為他在創造就業機會。
司馬南偷稅漏稅,只要補繳稅款和罰款就算接受了處罰。人們必須認識到,這同時也是一種“人格破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