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信奧賽天才選手墜樓離世,殞命前呼救“媽媽好疼”:學科競賽,究竟是捷徑還是“劫數”?

又一年五大國際奧賽中國代表隊選拔賽轟轟烈烈地結束了,整個奧賽圈瘋傳的,除了入選國家隊23人的大紅名單,還有一位落選孩子離世的冰冷訃告:
遼寧瀋陽資訊學奧賽選手於同學,從小品學兼優,一路屢獲大獎,前途原本一片光明,卻選擇在4月1日愚人節這天,從自家樓頂一躍而下,生命定格在16歲231天。
“媽媽,我疼,救我”,是孩子留給這個世界最後的呼喊,他明明萬般不捨家人、明明不願離去,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念之差,讓悲劇無法挽回?
“靈童與魔丸的交織”
翻開於同學的履歷,部集天賦與努力為一身的“學神”標準化模板印入眼簾:
他3歲能背誦圓周率後百位,5歲能看懂程式語言 ,父母有感於孩子天資聰穎,所以有意引領其學習資訊學。為了競賽與文化課同步抓,於同學多年來日日早晨6點起床練習英語聽力、7點半演算法特訓,午休15分鐘,靈感來時,甚至凌晨3點還起床修改程式碼
2022年,還是初中生的他首次參加省級資訊學奧賽即獲遼寧省季軍,同年以初三學生身份闖入全國賽 。
2023年,他以接近滿分的成績(滿分500獲得497分)斬獲第三屆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賽金獎,同年入選遼寧省資訊學奧賽省隊,學校特地為此釋出了喜報。

2024年,升入高中的於同學在遼寧省隊選拔賽中排名第三,以A類身份入選省隊,並最終斬獲國賽銀牌。
這樣的成績,按奧賽圈家長的說法,距保送清北只有一步之遙,然而可惜的是,在2025年3月底釋出的資訊學競賽遼寧省名單中,他意外跌至第十名,未能進入省隊。
這一結果出乎了包括於同學本人在內很多人的意料,因此有人猜測此次失利正是其輕生的導火索,甚至有人冷嘲熱諷他空有成績,心理如此脆弱難堪大任,但網上正在流傳的一份於同學父親的祭文,字裡行間透露著孩子內心的潰敗由來已久。
父親形容於同學是靈童與魔丸的交織:小時候他聰慧、乖巧、善良,不但學習能力出類拔萃,而且認真聽從爸爸的學習輔導,猶如靈童附體;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主見,心中的魔丸漸漸萌動,不再需要爸爸的輔導,開始看不起這個世界的一切,肆意挑戰這個世界的規則,我行我素。
孩子小時候沒多少自我意識,只知透過父母的言行來認知自己,父母判斷他是神童,他便也判斷自己是神童,父母想讓他走競賽路線,他也樂於享受競賽帶來的特權與優越感;青春期後,孩子自我覺醒,逐漸知道父母引領的路並非心中熱愛,遂開始藐視外界權威,爭奪人生自主權。
一個孩子成長几乎必經的叛逆,這位父親沒能及時覺察與適度放手,而是用頑劣的哪吒來頂格比喻,甚至試圖按自己固有的標準改造孩子,去掉孩子身上的戾氣。

面對這樣控制型的父母,高能量的孩子敢於硬抗,至少不會傷及自身。遺憾的是於同學比哪吒溫順一千倍一萬倍:他深愛著爸爸媽媽,願意為爸爸媽媽做他本不喜歡、不需要的事。
如此刀口向內,自我纏鬥,讓於同學每天都在煎熬,內心早已無法感受到快樂,他甚至多次暗示過爸爸媽媽,他想去尋找他自己的世界。

父母對這一切也並非毫無感知,只是知道自個兒就是一“普通凡人,真的給不了你需要的世界”。意思大約是做父母的知道自己能力有限,無力託舉孩子至其真正喜歡的領域,也無法為孩子的熱愛兜底,所以只能按部就班的PUSH他。

以上,一個內心柔軟的孩子,揹負著父母過高的期待,孤獨的走在自己並不喜歡且荊棘叢生的道路上,自我驅動與親密關係的支援本就很弱,一點點意外的跌倒後,很難自己爬起來。
學科競賽
捷徑還是“劫數”?
孩子的成長,是家庭和其他社會各方教育的總和,孩子成長出了問題,全部歸因於父母或許過於絕對,尤其於同學還長期身處學科競賽這條非常規賽道。
原本,國家設立學科競賽的初衷,是為發展科技選拔天才怪才偏才,但在升學內卷的大背景下,很多人將其視為特殊升學通道的敲門磚入選國集隊可直接保送清北,國賽取得金銀獎有機會破格入圍985強基計劃,省賽的好名次是綜合評價錄取一份重要的背書,甚至許多城市的小升初點招、初升高直升,都全憑一份含金量頗高的學科競賽證書。
巨大的誘惑之下,人人都想走捷徑,走的人多了,捷徑極大可能會變成彎路。以資訊學為例,全國每年僅數百人能透過省隊選拔,競爭從小學階段便已白熱化。有圈子裡的家長透露,自家孩子每天訓練超6小時,週末輾轉多地參加集訓,休息睡眠時間嚴重不足。
於同學出事前也曾頻繁在社交媒體上發出“累”、“想休息”等呼喊,只是為了競賽成績,父母和學校都選擇性忽視。
巨大的誘惑之下,各方都在重倉投入。
一些重點中學為了有獎項裝點門面,可以重金聘請清北名校碩博做全職競賽輔導;家庭為了在升學競爭中佔得先機,一二年級起就開始給孩子報奧賽班,幾年下來費用十幾萬到幾十萬不等;機構為了最大限度攫取經濟利益,甚至發展成獨立的教學單位,學生不需要去學校上課,而是“脫產”在機構完成所有的學習任務。
各方雖然投入的出發點不同,但最後所有的產出,無一例外都押注到孩子一方身上,其負重升級打怪,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不同於普通孩子間競爭總體呈正態分佈,大家基本都能找到自洽的座標,競賽生之間競爭,是高手對決,結果是成王敗寇,留給孩子的容錯空間極小。據遼寧省隊教練透露,省前十名的分差常常不足10分,一個小小的失誤可能就與獎項失之交臂。
沒有獎項,孩子灰溜溜的回到普通升學賽道,不得不面對此前大量高考文化課的欠債,一正一反,原本有望保送清北的最後可能淪落至被中游985挑挑剔剔。
 “失敗即崩塌”,競賽生心理問題頻發早已是圈子裡秘而不宣的事實,北師大一份調研顯示76%的競賽生在失利後會出現持續情緒低落,14%會產生極端念頭。  
而不同於競賽輔導的大幹快上,現階段中小學心理輔導普遍滯後,即使於同學所在的東北育才這樣的名校,心理諮詢也僅僅停留在“填表格、做問卷”階段,對競賽生心理狀態的關注,更多的落腳點是“是否影響競賽成績”,而非專業、系統的紓困解難。沒有哪怕暫時能扶一把的“救命稻草”,孩子跌倒後只能加速向深淵滑去。
你的孩子什麼出廠設定?
情深不壽,慧極必傷。從古至今,我們聽說過太多自幼聰穎過人的孩子不得善終的故事,或許他們真的有他們自己的世界,普通人無法理解的世界,這樣的悲劇未必一定是環境造就的,畢竟樂於接受高強度競爭的孩子也大把存在。
為人父母除了唏噓、扼腕別人家的孩子,或許更應該思考的問題是,咱自家的娃是什麼成色?是可以PUSH一把,還是隻能承歡膝下?一切是否有跡可循?
有的。
天賦,是第一位的物質基礎。
說姐知道這樣的論斷會遭到很多人的嗤之以鼻,“中小學成績,還輪不到拼智商”云云,但當你親身經歷同一個班級刻苦學習到晚上十點半的考不過上課睡覺的,英語滿分數學不及格的與數學滿分英語不及格的同時存在,同一首唐詩兩親兄妹專門教的那個半天背不會,隨便聽聽的那個卻張口就來,你會感慨孩子生來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不同出廠設定的。
也有人雖然承認天賦的重要性,但對自家孩子的天賦抱有不切實際的認知,比如對自身發展心存不甘的父母,孩子年幼“親媽濾鏡”尚存的父母,只養育過一個孩子的父母,而親自將2個及以上孩子輔導至小學5、6年級的爸媽則相對比較客觀。
需要說明的一點,人類天賦有多種傾向,不同的傾向受不同染色體上的不同基因調控,我們不能籠統對一個孩子下“聰明”或者“笨”的結論。孩子對某個知識領域,既擅長且熱愛,學習時能進入心流模式,能燃燒自己全情投入,願意為之放棄玩樂,就是一個巨大的天賦。
這裡擅長需要藉助外界評價體系,孩子是百裡挑一、千里挑一還是萬里挑一,不是家長的“我覺得”;熱愛也需要仔細甄別,是出於外界賦予的光環、長期投入不捨沉沒成本還是真的熱愛,不急著下結論。
另外,有強烈的勝負欲,但一點也不玻璃心,是成事的關鍵。
曾幾何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已經不再對學生排名,美其名曰保護孩子自尊心,說姐想說沒有貿易戰美國極限施壓,我們哪裡能那麼快攻克”卡脖子“難題?真正的強者,永遠不懼競爭,永遠樂於在競爭中快速提升自己,並且享受勝利的快感。頂級名校的卷王們,沒有一個是閒雲野鶴生活著的,他們即使在放鬆自己打遊戲的片刻,也想要爭個第一。
但同時真正的強者從不抱怨環境,更不會去害別人,就像我們從不會對大洋彼岸別人家的事指手畫腳,只努力發展自己,並且對自身的問題與困難保持足夠的耐心。真正的卷王肯定也有失利的時候,但其不會因為一時失利抱怨、擺爛,面對困難,他們越挫越勇,從不輕易放棄。
另外,主體性強、不糾結於情感關係的孩子往往走得更遠。
孩子十幾年漫長的求學生涯,現在被人為分出很多分水嶺與關鍵期,其中比較有名的比如”三年級大滑坡“現象與”初二分水嶺“現象。這裡面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知識難度與對應的學習方法的變化,但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孩子自身也在發生變化。
有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髮展出很好的專注度與主體性,成為自身能量很高的人,這種孩子執著於做事,對外界風吹草動無感,越往上走越開掛。
有的孩子則剛好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更熱衷於解讀周圍人的情緒、情感,對外界的評價敏感,尤其青春期以後,部分孩子花在揣度父母夫妻關係、同學相處、老師和父母對自己看法等類似事情上的心思太多,被糾正時會陷入強烈的自我否定和巨大內耗,註定很難在需要深度思考、需要投入巨大心力的領域有很高的成就。
以上,真正成熟父母的做法,應該是先誠實評估,孩子越是天生自帶卷王體質,家長越應該提供相應的資源,抹平資訊差,盡力託舉;資質平平者家長與其重金投入,輔導到心力交瘁,真心不如放過彼此,至少還能收穫一份健康的親子關係。
當然,這世上大部分人是普通人,大部分孩子的狀態可能是:偏科戰神,按下葫蘆起來瓢,好勝心是有的,被批評是不行的,能量是隨考試難度飄忽不定的。怎麼辦?適度PUSH,適可而止,盡力在成績、親子關係與金錢投入三者之間找到那個邊際效應最大的點吧。
作者:鳶尾花花兒,精英說作者。認真帶娃,認真寫字,擁有兩件軍大衣的80後寶媽。
精英說是全球精英、海歸和留學生的聚集地。我們傳遞全球資訊、探討文化百態、創新社交模式、發現獨立思想。這裡有溫度也有態度,歡迎氣味相投的你關注精英說(ID:elitestalk)。
參考資料:
1、letsight公眾號   16遂信奧賽神童墜樓,多少父母還在進行“工具人教育”
2、letsight公眾號    IMO國家隊爆冷,帝都家長輸慘了?
3、蓮媽讀書公眾號   跟國集省隊比,我更關注“競賽分母”
▼精英說線上直播來啦~
🇲🇹馬耳他移民局長外聯專場🔥
🕐今天下午4點
✅局長逐條拆解永居新政
✅跨境資產專家連麥答疑
掃描海報下方二維碼
即可預約觀看直播~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