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億緊急擴軍!風險近在眼前?

當我們把目光從國內轉向國外,自從川普上任以後他可就太忙了,短短幾個月整出來的活比過去4年都多。
年後這段時間,他忙著對內裁員、對外加稅、背刺盟國、瓜分小弟、白宮吵架、國會自誇…忙得是眼花繚亂,也忙得是不亦樂乎。
這段時間的美股市場也連續下跌,波動性明顯加強,核心原因都是被川普折騰地害怕了。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美國那邊對未來的前景都表現出高度的不確定性,恐慌程度大幅上升,風險偏好下降。
加稅、通脹、美國經濟的衰退預期、美股的波動,任何一個話題單拎出來都值得好好分析一下,我們今天先從一個問題著手:
歐洲的重新擴張。
3月4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宣佈將實施8000億歐元的“重新武裝歐洲”計劃,包括向成員國提供1500億歐元貸款用於國防投資。
8000億歐元相當於歐盟GDP的4.5%,與此同時美國的國防開支超過8000億美元,佔GDP比重3%;歐洲國防支出2790億歐元,為GDP的1.6%;中國軍費1.6萬億,佔GDP的1.34%。
德國候任總理表示要“不惜一切代價”保護國家。具體來說,德國將修改憲法,將超過1%的國防支出將被豁免在債務剎車之外。這事實上就是軍費不設上限的意思。
德國正在討論一項高達9000億歐元的大規模投資計劃,以增強軍事能力,升級基礎設施。其中,4000億為國防特別基金,4000-5000億為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基金。
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他願意與歐洲國家展開“戰略性討論”,探討法國的核威懾能力是否以及如何能夠為整個歐洲提供安全保障。
“歐洲的未來,不應該由美國或俄羅斯決定。”
以上這一系列舉措,都說明歐洲正準備推出歐盟版的“4萬億”,以大量的政府財政支出來投資基建,刺激經濟。其中軍費開支要大幅提升,原本武備廢弛的歐洲正在重新武裝自己。
話音未落,市場開始迅速消化歐洲擴大軍費支出帶來的影響。歐債收益率上升,歐股、美股下跌,黃金上漲。
很顯然,歐洲這一系列舉動增加了全球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說人話就是增加了S3賽季的戰爭風險,雖然這一天還很遙遠,但是市場已經在為悄然增加的地緣風險默默計價。
為什麼這麼說?
我們用金融世界觀來觀察地緣政治,要明確我們當前世界的和平是建立在三大支柱上:
1、歐洲與俄羅斯的商品-天然氣貿易迴圈。
2、中國與美國的商品-美元迴圈。
3、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美元-資源迴圈。
你會看到,正是有了這三大支柱,全世界的經濟才能迴圈起來、創造一個資源-美元-商品的交換。大家有能源的拿能源換商品(俄),有製造能力的拿商品換能源(歐);有美元霸權的拿美元換商品(美-中);啥都沒有的就拿本國的資源去換美元。
有了這三大支柱,各國的比較優勢才發揮到了最優,各國經濟體都享受了收益最大化,共同擁有一個物質富足、通脹較低的經濟環境。
同時由於這三大支柱之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離開了誰,他的成本就會急劇增加,大家發生戰爭的意願因此而降低。
但是我們如今再看,美國內部的貧富差距積累到了一定高度,川普希望內部矛盾轉為外部解決,透過向外部收錢來解決內部積累的矛盾。因此才各種加關稅、不再負擔歐洲的軍費、向加拿大墨西哥等盟友開刀、調轉槍頭幫助普京瓜分烏克蘭。
這些行動真是什麼百年交情、江湖道義都不顧了,就一個字:要錢!
因此我們看到,美國與中國正在以很快的速度脫鉤,短短一個月,美國已經對中國加徵了20%的關稅,中國這邊甚至連對噴和磋商都沒有,直接反手加回去。
美國接下來還要對來自中國的轉口貿易加稅,比如中國商品透過墨西哥出口到美國的,美國也要墨西哥對中國加稅,徹底堵死中國轉口貿易的可能。這就是真心實意的不跟我們做生意了。
中國-美國迴圈大幅削弱。
此刻再看歐盟,大幅增長的軍費,對來自俄國安全威脅的不信任,都讓歐洲-俄國,商品-能源的迴圈在未來難以開展。
歐洲-俄國之間的商品-能源迴圈搖搖欲墜。
也就是我們東大,目前仍然承擔著世界工廠的職責,但是如果美國不進口我們的商品,並且讓其他國家也對我國出口大幅加稅,那麼中國佔全球45%的工業產值生產出來的商品又將賣給誰?
更別提5-10年之內,我們還有一項歷史使命必將完成,這是歷史必由之路,只是時間問題,我想各位不會否認吧?到了那個偉大時刻到來,中國-其他國家的第三大迴圈是否還能像今天這般平穩?
當這世界三大迴圈都出現鬆動的時候,我們就要嚴肅考慮,地緣政治的風險恐怕不是“狼來了”這麼遙遠。
和平的年代一旦久了,人們就容易覺得戰爭離自己還太遠。從而低估地緣政治風險的可能性和一旦發生的烈度水平。
鵝少在一戰的紀錄片中看到一組印象深刻的鏡頭,1914年一戰剛開始時,法德兩國透過鐵路向前線運送一列又一列的兵員。這些年輕計程車兵都是剛剛參軍,他們的母親在站臺上手捧鮮花歡呼著目送他們前往戰場,而車上計程車兵們紛紛探出身子,輕鬆地與他們的母親告別。
他們抱著郊遊一樣的心情去參加戰爭,因為歐洲已經很久沒有打過大仗了,上次大規模戰爭還要追溯到1870年的普法戰爭,已經相隔44年,整整2代人缺少戰爭的記憶,導致大部分民眾認為這次德法之間的衝突將會是“短暫的”、“低烈度的”,“終結一切戰爭”的戰爭。
如果他們知道他們坐上的這趟列車將帶著他們駛向地獄一般的一戰戰場,當他們躲在泥濘的壕溝裡因為毒氣而渾身長滿疥瘡,當他們在凡爾登打光了法德整整一代人,他們在坐上列車時還不會不會興奮地向自己的母親揮手?
斯塔夫裡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中,把一戰的爆發原因歸結為幾個點:
1、 經濟上的競爭
2、 殖民地的爭奪
3、 政治上民族主義興起
4、 地緣上政治聯盟之間的繫結
5、 微觀上軍事時間表
根本原因是歐洲各國之間經濟增長出現了瓶頸,德國要求更多的殖民地,而世界已經被英法瓜分完畢。
政治上法國大革命之後民族主義興起,各國普通民眾有了很大動力去為了自己的民族國家而戰,這與之前以宗教來區別各自身份認同的時代是非常不一樣的。啟蒙運動、普法戰爭之前,人跟人之間的區別更重要的是,你是一個天主教徒,而我是一個新教徒;普法戰爭之後才是,你是一個法國人,而我是一個德國人。
政治上大戰開啟之前,各個國家之間互相抱團,透過一個又一個條約把大家繫結在了一條繩上。比如開展之前的導火索塞爾維亞與奧匈帝國,塞爾維亞是沙俄的軍事同盟,奧匈是德國的軍事同盟,小弟與小弟之間的衝突一旦爆發,幾乎不受控制地演變成大哥之間的互殺。
最後就是微觀上的軍事時間表,作者出人意料的把這條技術性理由也寫進了書裡。他認為,各國的軍事動員計劃具有“不可逆轉性”,一旦動員計劃啟動,戰爭機器就開始滾滾向前,無法停止,戰爭就變得無法避免。
時隔100年,我們現在再看:
1、經濟上各國經濟發展增速下降,美國現在爭奪的關稅就類似於昔日的經濟“殖民地”。
2、政治上各國政治右轉,民粹主義興起,歐洲、俄羅斯、美英各自結成了一大堆軍事同盟。
3、最後,歐洲“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自己,擴張軍費的方案,似乎拼上了歷史所需的最後一塊拼圖。當計時的鐘表一旦開始滴答作響,各國的軍事時間表是否也是“無法阻止的”?
帶著這種對地緣政治的敏感,你或許會更好理解黃金的漲幅、美債的漲幅。也許這種對地緣政治風險的計價,海外資本市場已經開始,但是在我們這裡,我們國內的大部分人應該是沒有這種預期的,可以說絲毫這種擔憂也沒有。在跳高隊輪番上漲的日子裡,鵝少幾乎沒有看到任何有關這種風險的討論,哪怕一個字也沒有。
不要忘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告訴我們,其中重要一環是歷史的必由之路,任何人無法改變,無法阻擋,這是時間問題,而且也許並不像有些人以為的那樣遙遠。
當列車的軌道滾滾向前,人們探出頭去,招手衝著未來的陽光與原野,時針滴答作響時,你是否做好了應對各種可能性的準備?
國內開牌之後,我們的目光就要更加關注海外的一系列風起雲湧了。欲知後事如何,還請各位客官幫鵝少點個"再看"、轉發朋友圈,這對我很重要!謝謝大家,我們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