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6日,2025年李善友開年大課暨混沌·AI創新院開學典禮仍在繼續。Day2的主題是“人類的尊嚴”,在上午大課中,教授真誠說道:人之為人最後的尊嚴,是人擁有真理念。以下是李善友教授大課的筆記內容。
講者 |李善友
昨天,我們追問了一個問題:AI時代,人之為人不能被AI奪走的那一點點是什麼?那是人之為人最後的尊嚴。
如果想不清楚這個問題,很可能我們會被AI合併同類項。
今天,我想追問一個更積極的問題:AI時代,人類比AI多一點點的那個東西是什麼?我們強過AI、高於AI的是什麼?
我想只有一樣東西:只有在心流中,人的智性超越理性智商,也超越AI智慧。在心流中的真理念煥發出來的時候,我們會熱愛。這時候,我們可以反過來呼叫AI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當真理念煥發出來的時候,我們會真熱愛。這時候,我們可以反過來呼叫AI去實現我們的理想。
這正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
理念的力量



馬斯克的創業史
我想透過講案例的方式,讓理念的力量與大家共鳴,這個案例大家特別熟悉,是馬斯克的SpaceX專案,一個偉大的案例。
在講這個案例之前,我們先簡單回顧一下馬斯克的創業史,可謂英雄之旅。
1984年,馬斯克13歲,第一次創業,寫了一個遊戲程式——Blaster,賣給了一家雜誌社後,賺了500美金。
1995年,馬斯克24歲,第二次創業,創立地圖導航網站Zip 2,公司成立董事會後被排擠出局,賺了2200萬美元。
1999年,馬斯克28歲,第三次創業,創辦了一家金融公司X.com,即後來的PayPal。2002年,PayPal上市後,馬斯克被排擠出局,股票賣了1.65億美元。
2002年,馬斯克31歲,開啟“覺醒模式”,不再重複迴圈創業、賣公司,第四次創業,創辦了迄今為止人類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公司——SpaceX,投入資金1億美元。
2004年,馬斯克33歲,投資7000萬美元給特斯拉。隨著投資特斯拉的資金份額越來越大,2008年,馬斯克親自下場,同時管理SpaceX和特斯拉。特斯拉資金燒乾,SpaceX發射火箭連續失敗,馬斯克陷入至暗時刻。
2006年,馬斯克35歲,創立能源公司SolarCity,這家公司後來跟特斯拉合併了。
2016年——至今,馬斯克N次創業,領域涉及腦機介面、隧道交通、AI等。


馬斯克的創業動機是什麼?
在簡單回顧馬斯克的創業史後,我非常想追問一下他的動機。大家可以先問自己,自己的創業動機是什麼?
我相信每個人是活在兩個世界裡的,一個是自己的心靈世界,另一個是外在的世界,或者說作為創業者的商業世界。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比商業世界小,我們就會被金錢、技術所努役、工具化。
反過來,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比商業世界大,整個商業、金錢、技術、AI就會為我們所用,去實現我們的理想和使命。

絕大多數人究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的使命是什麼。
與眾不同的是,馬斯克從小就知道自己的使命。
他大學行將畢業的時候,就開始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去思考自己未來要做什麼。
很多人還在考慮哪個工作工資高的時候,馬斯克想的卻是什麼事情對人類的未來影響最大。
馬斯克在大學期間就列出了自己的使命清單,其中第一項就是做網際網路,這個時間是在1994年,那時還不是網際網路爆發的時候。
同時,他用第一性原理的方式去思考,石油這種燃料一定會消耗完,所以接下來一定會是太陽能的可持續能源,這件事情一定會發生。
所以,他第二個使命是加快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換。
馬斯克從小愛看科幻小說,愛看科幻小說的人,世界觀都在地球之外,所以太空旅行是馬斯克的第三個也是一生的終極夢想。於是,馬斯克在大學期間明確了自己的三個夢想。
馬斯克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他總是能夠把一個遠大的夢想(我們稱之為Y軸)和一個務實的商業(我們稱為X軸)相結合。
換句話說,商業不是他的邊界,商業是為他所用去實現他偉大的夢想和使命的載體而已。
在網際網路這個使命之下,馬斯克創辦了兩家網際網路公司。在可持續能源的使命之下,他創辦了特斯拉和solar city。
在跨行星物種的使命之下,他創辦了SpaceX。
2010年左右馬斯克又增加了一個使命,就是安全的、對人類有益的人工智慧。所以他創辦了new Ural link和今天的XAI,包括OpenAI。
這是一個少見的“心靈世界在先、商業世界在後”的人。
我為什麼要講這個案例?人們是因為看見才會相信。


馬斯克為什麼要讓人類移民火星?
我看過的一本書裡有一句特別激勵我的話:上帝召喚你的地方,就是世界對你深深的渴望和你自己內心深深的喜悅相遇的地方。
世界對我深深的渴望,就是商業上的需求。我內心深深的喜悅,就是來自於理念的力量。

X軸是我們的商業,Y軸是我們的理念。
上帝召喚我們的地方,就是透過我們自己深刻的認知,把我們的理念和商業載體連線在一起。
我特別相信一句話,叫“以商載道,或者以商入道”。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世界比商業世界大,商業就會為我們所用,我們一起奔向星辰大海。
如果一個人的心靈世界不大,沒有這樣的Y軸,沒有這樣的理念,那麼我們就會被商業所禁錮,成為商業裡的工具人。
無論你的企業做多大,無論你的錢有多少,你都還是一個不自由的狀態。
所以對於馬斯克而言,我相信就是這樣的一個力量。
那馬斯克和SpaceX的真理念到底是什麼呢?
是什麼樣的力量、什麼樣的原因,激勵馬斯克做這樣一種瘋狂到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馬斯克曾做了兩次商業套現,第一次賺了2000萬美元左右,第二次大概1.8億美元左右。
到了2002年,馬斯克剛剛31歲,他在想,我下一步幹什麼?
他用第一性原理的分析方法說:創辦網際網路公司這個使命清單我已經完成了。再做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再賺錢,已經不是我想做的事情了。
這個時候,剩下的,是他依然想改變人類未來的慾望。
接下來這段話,是經常讓我熱淚盈眶的一句話,我想這句話完全啟發了我——
“就我個人而言,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的物種,是我賺錢的唯一目的,除此以外,錢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前幾年,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全球的資本其實都遭到了一些譴責。
馬斯克的大兒子後來變性成了女性。這個女兒特別憎恨資本主義,憎恨這些大富豪,認為他們掠奪了財富,讓大家的日子過得不好。
這番話深深刺痛了馬斯克,他於是把自己所有的房子都賣了。
所以你看,他並沒有因為賺了很多錢就過奢侈的生活,他是一個另類的億萬富翁。
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這件事,絕對不是他腦子裡隨便想出來的,而是有一個比他更大的力量推著他去做這件事。
然後我們要追問一個問題,他為什麼要讓人類移民火星呢?我在地球上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移民火星呢?是不是一個富人的無聊遊戲呢?


馬斯克的理念
讓人類成為跨行星物種
原來,地球在此之前發生過五次物種大滅絕事件。
五次物種大滅絕,大概每隔幾千萬年,不到一億年就會發生一次。時間基本是平均的。
第一次物種滅絕了85%,第三次整個地球上的物種滅絕了96%,不是生物數量滅了96%,是物種,整個種類被滅絕了96%,也就是幾乎什麼都沒有活下來,是“整個世界歸零”的感覺。
所以,地球是非常脆弱的。
所以馬斯克做出了一個推理:未來五千萬年,大機率會再發生一次地球物種大滅絕事件。
接著繼續推理,如果下一次滅絕真的到來,請大家思考,第一個會被滅絕的物種是誰?
人類。

我們表面看起來很強盛,是因為我們掌握了技術,有取暖、有光、有電,但如果發生重大自然事件,我們賴以生存的資源都會失效,一旦這些資源沒了,你就會發現人類其實是最脆弱的。
舉個例子,就像你住在城市裡,今天突然斷電了,你會發現我們完全癱瘓了。
所以,人類一定會面臨一次滅絕,而這時候,就一定要有人站出來為整個人類思考:怎麼辦?
馬斯克是搞計算機的,他說,在電腦裡,一個檔案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丟失、損壞,那人類通常怎麼辦?我們會備份——把檔案複製到隨身碟、備份到雲端或另一臺電腦。
馬斯克的解決方案就是:我要為“人類”這個物種做一次備份。
一個人,真的把人類捧在手心裡,並且有所行動。
根據人類現有的技術,如果真的要“備份人類”,只能在太陽系裡找地方,因為目前沒有能力飛出太陽系。
太陽系裡到底是8顆行星還是9顆行星,有不同說法,但唯一的可能性就是火星。其他行星有的全是火,有的是氣態的,根本無法居住。
火星雖然比地球惡劣得多,但它是固態的、相對接近地球。
當然,火星的氧氣、重力都和地球不一樣,必須在封閉的空間中生存。但無論多難,它都是唯一有可能實現移民的選項。
所以根據第一性原理的推導,如果馬斯克要為人類做一個備份,唯一的可能性就是:在有限的時間裡,讓人類移民火星。
難以想象,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開始把人類往地球之外去運轉,並且付諸實踐的那個人。


馬斯克為什麼要保護人類?
那就再繼續用第一些原理追問一個問題:為什麼要保護人類?人類有什麼值得保護的?
今天我們大家一直在想尋找外星人,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我們相信一定有,但到今天一直沒有找到外星人的證據,所以假如有一天我們突然發現了外星人的證據,這是一項震驚世界的資訊。
但馬斯克是反過來想的。
他說:如果有一天找到外星人了,這個訊息會震驚世界。但比這個更震驚的是什麼訊息?是也許根本沒有外星人。

請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站在更大的視角,整個宇宙裡如果根本沒有外星人,這個訊息才是令人恐懼的,令人極度孤獨的。
你知道這個宇宙有多大嗎?
地球只是太陽系的八大行星之一,整個銀河系裡有3000億顆恆星,整個宇宙裡有3000億個星系,相當於整個宇宙裡有億的平方那麼多的恆星。
這個數是有多大呢?
相當於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對應宇宙當中的每一個太陽。
宇宙大到我們根本無法想象。
在那麼大的宇宙裡,如果人類文明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請問這是多麼寂寞?
所以馬斯克說:如果有外星人,我現在應該找到了,但我到處找也找不到。
也許人類是整個宇宙唯一的文明。如果人類是唯一的文明,他想做的事情就是保護人類的意識。
為誰保護呢?
為宇宙保護人類的意識。與其說他是人類中心主義者,不如說他站在整個宇宙的尺度上來看,偶然出現了人類文明和意識,他要替宇宙儲存人類的意識。
其實我不知道他說得對還是不對,我內心深處當然希望還是應該有外星文明的。
這個可能性的確存在,這是馬斯克做這件事情的一個動力或者動機。
人類文明這支微弱的意識火苗,在地球上孤獨地散射著,它可能是宇宙裡唯一的意識實體,所以我們必須保護好它。
這是他做這件事情的動機。
那他的榜樣是誰呢?


馬斯克:夢想Y軸×商業X軸
馬斯克跟貝索斯一樣,從小讀很多科幻小說。
我強烈建議大家讓自己的孩子讀一讀科幻小說。為什麼呢?
假如你不讀科幻小說,當我們說世界的時候,我們會預設這個世界的邊界是地球。
當你讀科幻小說,科幻小說一定在地球之外,就會打破我們一個思想鋼印。
當我們說世界說宇宙的時候,至少是說銀河系,讀科幻小說一下子就把我們的心靈世界打開了。
馬斯克特別喜歡看的一部科幻小說叫《基地三部曲》,這件事情對他影響極為深刻。
《基地三部曲》的核心故事是什麼呢?
就是有一個科學家,他推算出整個銀河帝國的文明要衰落,於是他在銀河系的邊緣找了一個非常沒落的行星,叫基地。
他把一些科學家和圖書人,銀河帝國裡的文明精華,運到那兒去,為整個銀河帝國保留文明和意識。
大家理解馬斯克在幹什麼了嗎?
我覺得這個人還是活在他的童年少年時期,在實現以前的夢想,為人類保持文明和意識。
很多人在科幻小說裡這麼寫,也就是寫寫而已。但馬斯克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夠把一個遠大的理想、一個目標、一個夢想,甚至一個妄想,跟務實的商業結合起來。
這就是我們這場下半場想講的一個東西。
當我的Y軸是一個大理念,是真使命、真理念,X軸是商業載體,能夠洞察使用者的真需求的時候,才會有真正的產品出來。
所以我們看他的第二曲線、第三曲線是怎麼出來的?
是從X軸發出來的嗎?
不是,是從Y軸作為一個北極星一般的存在,生髮一個又一個造出他的“第一曲線”。

第二曲線的Y軸使命是移民火星。
移民火星已經是個具象的載體了。
這個使命背後的理念是保護人類的意識,是為宇宙保護人類的意識。
請大家高度重視“意識”這個詞,它的商業載體是SpaceX。他洞悉到這裡邊特別重要的需求就是:價格和成本。
上次我們講過了,他對這件事情的一,是要作為一個火箭,作為一個交通工具,作為一個運輸工具,運輸載體。
第一曲線、第二曲線,他做所有事情並不是從商業出發的,而是他的Y軸激勵他做所有事情。
他說終有一天我們會抵達火星的那個場面,激勵我們做出一個又一個的決定。
所以,接下來的這個故事,將會告訴你:完全不是商業激勵來促使我做出更大的成就,而是使命理念激勵我做出更大成就的。

馬斯克商業版圖的第一曲線:火箭發射
所以我們看到第一曲線——火箭發射,我們上一趴已經講過了。
獵鷹九號和龍飛船是他最近的重要成就。
獵鷹九號把龍飛船送上去,替代了過去美國的太空梭。
2021年5月22號,龍飛船第一次全功能發射,完成了給國際空間站補給的任務。
這件事情非常重要,在此前只有國家才能做到,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三個國家能做到給太空站送貨。
而2021年5月22號,一個民營企業,一個商業機構完成了歷史性的突破。
SpaceX也第一次實現了首次商業載人發射,把兩名NASA的宇航員送到了國際空間站。
不久後,SpaceX還首次為平民完成了發射任務。
最近的一個訊息是,SpaceX把滯留在太空站的兩個航天員接回來了。本來是波音公司把他們送上去的,結果波音出問題了,接不回來。
兩個航天員,其中一個女航天員在裡邊都瘦得變形了。
大家可能看過那個照片,最後是馬斯克的SpaceX把他們接回來了。

馬斯克商業版圖的第二曲線:星鏈網際網路
第二個曲線是星鏈。
SpaceX的使命不是為NASA發射火箭,而是把人類送上火星,這也是馬斯克的Y軸:遠大的夢想。
但送人類去火星需要天文數字的投入,光是技術和運送成本就是天文數字,到了火星之後還要建設,錢從哪兒來?
NASA給的錢遠遠不夠,所以馬斯克要想辦法賺錢。
2014年他注意到一個金礦:我可以為別人發射衛星,我發射衛星的成本最低,也可以為自己發。那我能不能在近地軌道發射4萬顆衛星,組成一個全球網際網路?
這樣全世界各地的人只需要一個小裝置就能聯網。過去的網際網路在地上,現在可以在天上。他說全球這件事的年收入是1萬億美元,如果我們拿到3%就是300億美元。
300億美元是什麼概念?相當於NASA每年的預算,然後NASA只給SpaceX一小部分。
這個金礦不是從使用者需求中發現的,而是從他的使命中發現的。
於是2015年1月,他成立了一個新部門“星鏈”,目標是在近地軌道建立衛星網路,為個人使用者提供網際網路服務。
其實我認為馬斯克工程師團隊的核心能力是:降低“白痴指數”。
2015年成立部門後,一直到2018年,進展非常緩慢。
2018年馬斯克暴怒,他知道這件事要成功,必須成本下降10倍,生產速度提升10倍。
於是他在一個週末飛到西雅圖,把整個管理層全炒了,然後帶了8個SpaceX的工程師接手。
這些工程師不懂衛星、不懂網際網路,但懂馬斯克的五步工作法,懂他的思維方式,負責人叫容科薩。
容科薩是馬斯克的忠實粉絲,是個火箭工程師。他從第一性原理出發,質疑每一項要求,追求一體化。
比如衛星的天線和飛行計算機原本是分開的,還要加熱隔板,他追問為什麼不能一體化,最終做成了一體化,成本下降,效能提升。

最終他把原本複雜的設計變成了一個簡單的平板衛星,價格是普通衛星的十分之一,發射數量卻是原來的兩倍。他本來就能做到一箭多星,現在發的數量更大了。
這個時候馬斯克又介入了。原來是一顆顆衛星依次釋放,他問:“為什麼不能同時釋放?”
團隊說會撞上,馬斯克說不會撞,即使撞也慢,沒關係。最後試了,果然沒事,成本下降,結構簡化,效能也更好了。
容科薩說:我太膽小,不敢想出這個瘋狂的點子。
馬斯克是拼命刪除,拼命一體化。
這種思維方式最終讓他們一年完成了原本三年沒完成的目標。
截止2024年12月,星鏈衛星總數達到7236顆,佔全球衛星60%。
今天馬斯克在全球的個人訂閱使用者達到500萬,預計2024年營收77億美元,已經超過他的第一曲線。
2035年的目標是:4萬顆衛星、10億人、1000億美元收入。
這個1000億美元,就是馬斯克為火星移民準備的預算。沒有政府出這筆錢,他靠自己賺。
請大家看他的第二曲線。你會說這件事特別難對吧?但他用極其簡潔的五步工作法,以白痴指數的方式解決了方法論,像開源一樣展示出來,真的很驚人。
非常難以想象,一個人的力量能有這麼大。
而且2024年5月,星鏈宣佈可以用手機直連,打影片電話了。什麼意思?過去我們坐遊輪、在飛機上打不了電話,現在可以了。
以後我們混沌出去坐遊輪時,可能就能用他的東西了,很多航空公司都已經接入了。
你說背後有多大的技術?沒有,還是那個五步工作法。
2024年底,他最新一輪資產估值3500億美元,比位元組還高。馬斯克佔股42%,估值這麼高就是因為對星鏈商業計劃的想象。

馬斯克商業版圖的第三曲線:星艦航行
接下來我們看第三曲線——星艦。
如果馬斯克的目標只是做這些,他其實在2018年就可以停手了。因為他已經擁有獵鷹九號、龍飛船、星鏈、衛星和網際網路,收入可觀。
但馬斯克的目標從來不是做一個太空企業家,而是將人類送往火星。
現有的火箭遠遠不夠,因為火星之旅需要巨大的動力。
所以他必須開發更強大的火箭來實現人類跨行星生存的目標。

接下來馬斯克開始做不賺錢的事,完全是為了未來——這就是星艦。
他的目標是讓科幻小說不再只是小說。他計劃開發一枚可重複使用的大型運載火箭——星艦,運載100-200個旅客往返火星,成為地球與火星之間的交通工具。
想象一下,它將比遊輪更大,飛行時間大約為30天到2個月。
獵鷹火箭的助推器可以垂直降落,但星艦如此龐大,起落架顯得不必要且無意義。
於是馬斯克突發奇想,為什麼不直接用發射塔的機械臂接住火箭呢?他質疑一切,甚至自己設計的部分。
他想,既然能用機械臂發射,為什麼不能用它來回收呢?
這個想法讓人震驚,但他居然成功了。
馬斯克的名言是:“沒有零部件,就是最好的零部件。”
他不需要傳統的降落架,使用機械臂接住火箭——這就是著名的“筷子”系統。

馬斯克:所有成功率大於0的事情我都會嘗試
成功率有多大呢?比0%大一點。
你認為他是企業家嗎?你認為他是創業者嗎?不不不,創業者怎麼可能做這種事情?
他是探險家,他樂於接受風險,他認為這件事的可能性大於0而已。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試一次呢?於是他就去嘗試了。
這並不是單純一個富人的遊戲,而是人類級別的事情,必然有一些先驅者先行探索。
真是太美妙、太驚人了。
馬斯克做事情的方式非常特別。
他曾說,自己創辦特斯拉、SpaceX和其他公司的成功可能性遠遠小於失敗的可能性。
他並不是從創業的成功率角度去做的,而更像是一個冒險家。
彼得(他的搭檔)也曾說過,馬斯克對風險的理解遠超世界上所有人,他對風險的認知非常獨特,只要某件事的成功可能性大於零,他就會去嘗試。
所有的公司都覺得他瘋了。比零大一點的可能性,你怎麼能這樣胡鬧呢?
結果他進行了實驗,第一次實驗爆炸了。在爆炸時,我看到很多中文網站上有些冷嘲熱諷的聲音,你看,你失敗了。
你知道我們總是這樣做的,一個人去做我們做不到的事,一旦他失敗了,我們就會取笑他,這樣顯得自己更好。
但我看了現場的影片,儘管火箭爆炸了,所有人都在幹什麼?在鼓掌。
這是一次偉大的失敗。如果沒有失敗,我怎麼知道成功呢?如果不經歷失敗,怎麼能取得成功?
馬斯克原本是做網際網路的,我想他把網際網路的思維應用到火箭上了。比如,在發射之前,他必須確保萬無一失,否則就像一個政治錯誤。
你飛一次,炸了就炸了,炸了就重試,再炸就再重試,炸了就炸了,大家在歡呼,為唯一可能性的探索而歡呼。
最後震撼世界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我相信很多人看過這個影片,在2024年10月13號,第五次實驗時,真的像用筷子一樣把那個高達20層樓的火箭給接住了,展示了人類工業界與高階製造界的極限所在。
這已經很難用語言來表達了。
當星艦可回收時,實際上就是人類通往火星的最後障礙,已經被解決了。突然間,我感到一陣激動——正是因為這件事做不到,才讓我們有了實現的動力。
SpaceX的總裁格溫表示,星艦將成為SpaceX最有商業價值的業務,甚至遠超星鏈。
請大家想象一下,哪怕將來不去移民火星,星艦是否仍然有商業用途?
太空旅行是否就此成為現實?是否太空站不再僅僅是國家主導的科研專案?將來,太空站是否能成為旅遊勝地?是否真的可以建立太空城市?
甚至不止是月球,我們可以在太空中建造巨大的城市,普通的太空站就能做到。
這意味著太空旅行將成為可能,我們能開創一個全新的行業,前所未有的行業。
如果太空旅行變為現實,也許婚禮就可以在太空城裡舉辦了,大家一同前往。
你能感受到這種震撼嗎?那些你從未想象過的東西,因為有一個人去做了,變成了可能。
接著我們再想象一下,這個火箭不僅能向上飛行,它還能橫向飛行嗎?如果橫向飛行,那是什麼概念?——意味著從紐約飛到北京只需要十分鐘。
我相信,馬斯克接下來可能會做的事情就是研發一種新型飛機,從紐約飛到中國,可能只需要十幾分鍾。
你能低估一個人改變歷史的能力嗎?

我再來講講馬斯克基於第一性原理的“五步工作法”。
沒有什麼巧妙的辦法,只有創新的認知五步法、成本白痴指數。每一次都是如此,每一次都是這樣,每次都能用這樣的方式解決問題。
他為什麼用這個方法?他為什麼不去保留其他的方式?發射、回收才是最終的關鍵。
這是一種高階的降成本方式,而不是偷工減料。
所以,我們看到他採用了第三條曲線。
第三條曲線究竟是因為X軸的需求,還是因為Y軸的理念呢?你明白我想表達的意思嗎?我因為一個巨大的理念去做了一件事,而這件事也特別能賺錢。
有時候,我願意用玄學來解釋這種事。
你做這種事情,實際上是在為宇宙工作。當你為宇宙工作時,你的回報遠超你的預期。
當你為一個偉大的使命、一個巨大的理念去行動時,難道不就是在為宇宙工作嗎?
將來,給你回報的,不是你的客戶,而是宇宙。
這不就是這個道理嗎?
宇宙會回報你,一切都會迴流到你這裡。
到今天為止,這件事的確沒有直接的商業價值,但它必然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價值。

馬斯克商業版圖的第四曲線:火星移民
最後一步最為重要,那就是火星移民。
雖然這一步還沒有開始,但我們只能暢想。
SpaceX不僅僅是一家火箭公司,更是一家移民公司。移民公司並不是移民到美國,太過侷限,移民到美國,目標太小了。
馬斯克的目標非常具體:在40年到100年內,送100萬人移民到火星。
為什麼要100萬人?
因為,人類在另一個星球上,形成自給自足的最小生存規模是:100萬。
100萬人上去後,他們將開始建設火星,建立新的政治、經濟和貨幣制度。
40年到100年,是一個可行的時間框架。
40年是什麼概念?這意味著,馬斯克在世時就會實現這個目標。換句話說,要在我有生之年把100萬人送上火星。
這是一個時代的機遇。
每一位在場的人,都有機會成為這100萬人之一。如果你願意參與,也許你就是其中的一員。
我相信這將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意義的一件事情。
多麼有趣的事情,回到現實,這個目標如果真的實現,難度有多大呢?比起打一個法律官司,難度可要大得多,真的是極其困難。
我曾經認為這是百年一遇的事情,畢竟沒有任何一個企業家的心胸如此寬廣。
後來我又覺得不對,應該說是萬年一遇。因為從來沒有人,甚至沒有任何生物,曾經想過,甚至真正想去做這件事。
後來,我意識到,“萬年一遇”也不準確,可能應該說是“億年一遇”。
因為這是地球上有生物以來,第一次出現有生命體要離開地球。
第一次地球上的生命——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再到如今的複雜生命——有人決定要離開這個星球。
你們知道,地球是我們最大的邊界。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生活在地球上,這是一個巨大的預設。

馬斯克:我只需要兩件事情就可以實現任何目標
一、意志
第一次有人說:“我要離開地球。”
請想象一下,這個難度有多大。
馬斯克的理論是:這件事再難也沒關係。特別大的事情和特別小的事情,難度差不多。差不多!
所以他的觀點是,只要有兩個條件,任何目標都可以實現。
第一個條件是意志,而馬斯克的意志力幾乎是無人能敵的。
可以說,他好像有一種精神狀態,甚至有點精神疾病,我懷疑正是這種精神狀態幫了他。
他對負面資訊沒有感知,總是充滿了強大的意志力。
所以我認為,馬斯克的意志力是無人能敵的。
剩下的問題就是方法。
他自己說,只要給我一個目標,我就能實現它,哪怕我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做。
二、方法
那麼,他的方法是什麼呢?用什麼指標去完成目標?該如何選擇路徑和方法呢?
回到這件事,登火星這樣艱鉅的任務,其核心是什麼?它的核心方法又是什麼?他的五步法就是他最終採取的方式,那麼,關鍵的指標又是什麼?
它不是技術,也不是政治或倫理,而是成本。
正是成本,他做任何事情的切入點都是成本。
你現在可能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會大力裁減政府部門以提升效率問題了。
他認為,美國政治的根本也是成本,儘管顯然,他的看法可能過於簡單化。政治可遠沒有那麼簡單,但在火星問題上,他認為一切都歸結為成本。
你再想一想,我所說的“真正的能力”是什麼意思?它是可以在任何領域應用的,並且是超越十倍改進的。
小布什總統曾經提出過一個火星計劃,計劃花費100億美元將一個人送上火星,而SpaceX的目標是20萬美元。
20萬美元,這是什麼概念呢?就是你家的一間廁所賣掉就能買到這張門票。這是每個人都能承擔的價格。而這和移民到美國的費用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20萬美元,你就可以去火星,成為歷史上首個離開地球的人。
這種成本如此低,方法為何如此高效呢?
其中的核心是拆解、刪除、合併。
馬斯克有一個14分鐘的影片,詳細講解他的思維方法。
舉個例子,在燃料的問題上,他面臨了三個地方:地球、軌道和火星。
他不能簡單地把地球上的燃料送到火星去,因為那樣效率太低了。所以他必須確保在這三個地方都有燃料供應。
最後,他找到了合適的解決方案。
我記得這個解決方案涉及到一個化學公式,我不是很懂,但他最終成功地將這一切實現了。每艘星艦可以容納100到200名乘客,每次飛行可以帶他們往返。
火星飛行時間大約是30天。這是因為地球每年繞太陽轉一圈,而火星每兩年轉一圈。因此,每兩年,地球和火星最接近,航程大約是30天。
想象一下,這和100年前人們乘船跨越大西洋的時間差不多。
這意味著,過去的跨州旅行就像今天的跨行星旅行一樣,用時差不多。30天,你就能完成一趟太空旅行。
想象一下,在這30天裡,你可以像坐遊輪一樣度過,吃火鍋,喝茅臺,打遊戲,時間很快就過去了。這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可以透過20萬美元的票價實現的現實。
每艘星艦可以飛行1000次,就像公交車一樣。每次飛行,返回後只需要20分鐘的時間準備再次發射。


馬斯克以一己之力推動了人類曲線的變化
我以前曾有過一個問題,後來因為壓力太大而不再問自己,但我發現這個問題可以用在馬斯克身上。
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的存在,世界發生了什麼變化?如果這個世界沒有我,會有什麼損失?"
我相信對絕大多數人來說,這個問題的壓力是非常大的,對吧?
但是,放在馬斯克身上,他能準確回答這個問題。
他說:“因為有了我,特斯拉讓全世界提前十年開始向可持續能源轉型。如果沒有我,它還是會發生,但我加速了這個程序。”
但他接著又說:“如果沒有我,人類的太空探索,跨行星移民根本不可能發生。”
他淋漓盡致地回答了一個問題——這個世界有我和沒有我,究竟有什麼區別。請注意,他指的是世界,而不是他的家庭、公司或社群。
馬斯克和貝索斯從小就看科幻小說,夢想著太空。
所以,2002年,馬斯克賺了大筆錢之後,他想:我接下來幹什麼? 他意識到,自己賺夠了錢,但創業賺錢似乎沒有太大意義。
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的夢想:人類太空探索。他本想做一個“秀”,比如給火星做一個溫室,讓大家看看火星能不能擁有氧氣、水分和植物,激發人類去登陸火星。
結果他去查了一下NASA的官網,想看看是否有計劃登陸火星——NASA甚至沒有列出任何關於火星的計劃。
馬斯克感到憤怒,想要自己造火箭,但他很快意識到,發射火箭的成本太高了。
於是,他決定自己做。
他並沒有一開始就打算做火箭事業,而是因為這一原因才去做的。
正如我時常強調的,我們過去說過:“永遠相信創業,永遠相信創新。”
但我現在加上了一句話:“永遠相信創業者,永遠相信創新者。”
我要看到的是人,因為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做到。
你有信心去開啟那個思想的鎖嗎?他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


我們也要找到那個來自本體的calling
那馬斯克為什麼要做這一切呢?
這也是我們今天課程的主題——點燃內心的火焰。
先給大家看馬斯克的一段話——
“有一個人,叫齊奧爾科夫斯基,
他是早期的俄國火箭科學家,
他說過一句很棒的話:
‘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能永遠留在搖籃裡。’
是時候走出去,
成為一個航向星辰的文明瞭,
去探索,去擴充套件人類意識的範圍和深度。
我覺得這件事讓人無比激動。真的。
它讓我感到自己鮮活而有意義。
我希望,在你心底深處,
你也能有同樣的感受。”
——馬斯克
人生啊,不如意是十有八九。
大部分人會沉浸在不如意的事裡不能自拔。
就像前幾年,我們大家的日子都過得不太好:有疫情、有地緣政治、有創業投資、各種各樣的影響。
相信大家都曾經面臨過艱難的時刻。
很多人沉浸在這種不好的環境中,覺得自己被世界拋棄了,覺得老天對不公平,心裡充滿了悲觀、充滿了各種情緒。
我想借此提醒大家,親愛的同學們,儘早從這種悲觀情緒中走出來,一點意義都沒有。
趕緊翻篇吧,翻篇之後舍九取一,重新高揚起我的理念,找到我自己內心深處的熱愛,找到那個來自本體的calling。
當這個理念燃燒起來的時候,我就可以找到切口,一步步去擊穿它。
永遠向上看,永遠向前看。
大使命,小切口,不要沉溺在過去的悲觀情緒裡。
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應該被悲傷拖累,應該朝著自己真正熱愛的目標前進。
我做混沌這麼多年,長期和大家互動,我非常珍惜和大家之間的感情。
我昨天講到我在Spark訓練營裡遇到一個非常年輕、有活力的創業者。
疫情之後,他跟我說:“教授,我已經好幾個月沒回辦公室了,每天早上起來,我不想回去。去茶館、去郊外、去寺廟都可以,但就是不想回辦公室。”
他說:“回去辦公室看到同事,想到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心情就特別糟糕。”
聽到這些話,我的內心是非常痛的。一個年輕、積極、充滿激情的人,也被這個世界的重壓打倒了。
我想請大家思考,如果有一天有人走進來,覺得我不理解大家的困難,覺得我離你們的生活太遠,我想告訴你們,這些話可能會被誤解,但沒有什麼比重拾激情、更重要的事了。
如果我們總是沉迷在過去的失敗和遺憾中,永遠都會被困在那個環境裡走不出來。
重新點燃內心的火焰,重新找到創業的激情,回到當初的初心,再次出發。
今天無論發生什麼,重新拾起你自己的使命,帶著那個初心再出發。
那才是人生的真正意義。
所以我想給大家展示馬斯克這個案例,看看火星移民和星際航運的使命,看看他超越現有需求的遠大目標。
起初,馬斯克的商業行為是基於需求出發的,但後來他發現,越是大使命,越是和需求無關,而是和理念緊密相關。
他開始為宇宙打工,為更大的使命而努力。我覺得,這就是理念的力量。
我們從小就相信唯物主義,認為物質力量最大。但當你真正理解這個故事,你會發現,精神的力量遠遠超過物質的力量。
這個世界是看不見的,它決定了我們能夠看見的。
精神的力量,找到它,把它具象化,它會指引我們,把那些看得見的東西做出來。
今天,我請大家想想,是什麼激勵你走到今天?是什麼力量推動你走進這個教室?
今天,日子不好過,但你為什麼會掏出那麼多錢來學習呢?是什麼力量讓你堅持下來的?
每一個創業者,都是普羅米修斯,手中那把火就是那個理念。這個理念不是我想出來的,它是真實存在的,超越我的那個東西,就是這個理念。
找到這個理念有什麼意義呢?
我知道創業者常常感到孤獨,感到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像站在懸崖邊,腳踩在邊緣,不敢往下掉。
我們擔心一掉下去,公司就完了,充滿了恐懼,難以放鬆。
但是當我們擁有理念的力量時,它就是企業的靈魂。
一旦這個靈魂被喚醒,整個企業也將活過來。
我們會感覺到,“背後有一個力量”,這就是“道”所在。

重要的不是那些指手畫腳的人
而是真正站在“競技場上的人
馬斯克最近深陷美國政治的泥潭裡拔不出來。
有時候我也替他著急,別搞那些爛事了,趕緊回來帶著我們移民火星。
特斯拉的車在歐洲已經銷售量下降了一半。
所以今天要不要講講馬斯克的案例,我自己也在猶豫。
後來我看了一段話,看了之後,我覺得我一定要在這樣的時候,講一下馬斯克案例。
這段話是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1910年巴黎演講中的一個片段,演講名字叫《競技場上的人》。
我想把這段話讀出來,既是向馬斯克致敬,也是向在座每一位仍然在競技場上的同學致敬:
“重要的不是那些批評者,不是那些指手畫腳的人,不是那些指出強者如何跌倒,或指出實幹家哪裡可以做得更好的人。
榮譽屬於那些真正站在競技場上的人,他們的臉上沾滿灰塵、汗水和鮮血,他們勇敢地奮鬥,他們犯錯,他們一次又一次地失敗。
因為沒有努力是不伴隨錯誤和缺點的,但他們確實在努力行動。他們懷有巨大的熱情,投入偉大的奉獻,他們為有價值的事情而獻身。
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最終會取得偉大的成就;而在最壞的情況下,至少他們是勇敢地失敗。
因此,他們在歷史中的位置,永遠不會與那些怯懦、不敢行動的靈魂為伍,那些人既不懂什麼是勝利,也不懂什麼是失敗。”
我發現我以前講課的時候,包括我在內的很多教授或者講者,總會對案例有一些高高在上的點評,講哪裡做得對,哪裡做得不對,或者說他有可能失敗。
因為這樣講,對於講者本身是安全的。
否則,如果你講的案例失敗了,好像你自己也失敗了一樣。
我也曾經沾染上這樣的惡習,但今天我變了。
我想,如果我的講課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為創新者唱讚歌。
一個創新者,他想在某一個領域創新,這樣的人一定有99個缺點。
任何人都可以盯著他的99個缺點,說這個人怎麼樣,這樣的話很安全。
但我現在改變了。
如果任何一個人,哪怕只在一個小小的面向上,為身邊的人、為世界、為人類,向前突破了哪怕0.5毫米,這樣的人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這樣的人,值得我去為他唱讚歌。
哪怕他失敗了,我也認為那是一次偉大的失敗。因為他的失敗也帶領人們向著那個方向前進。
所以,永遠相信創業者,永遠相信創新者。


永遠相信創新,永遠相信創新者
我們很多人已經在這條路上慢慢停下來了。
即使是像在座各位今天還能走進課堂的同學,我相信也非常不容易。
但我想,在座各位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特質。
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特質,才激勵我的小夥伴們,激勵混沌繼續往前走。我們也改變了我們的slogan:
“陪伴這個時代仍有夢想的人”。
如在座各位。
昨天上午我們講了梁文鋒的故事,一個年輕人,站在中國,站在世界原創創新的那個地方,我們看到了一個關於認知和理念的故事。
今天上午講馬斯克和SpaceX移民火星的故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站在人類歷史之上,站在世界之巔的理念和認知的故事。

我想,他們倆有一個共同的結構:都有高高的Y軸,又有長長的X軸,能夠讓Y軸真正落地。
既仰望星空,同時又腳踏實地,找到一個小切口去把它擊穿。
培養AI時代剩下的那一丟丟,讓我們成為AI無法取代的人,我想是要在X軸上真正建立起真能力,去滿足那個需求。
AI賦能,在AI時代,人類比AI多出來的那一點點是什麼呢?
我認為一定是真理念、真使命,一定是人和人之間,心靈與心靈之間的互動、共振與碰撞。
所以,Y軸的真實互動,乘以AI的賦能,才能湧現出真正的使命感。

